關於Kelly:混跡早教行業第八年, 做過指導師、編過教案、培訓過早教員工, 後在職攻讀兒童發展心理學專業課。 2013年7月華麗升級為媽媽, 立志專職研究0-3歲嬰幼兒。
小七最近晚上一直和隔壁三歲半的皮皮哥哥玩, 在玩完了各種鑽床洞、沙發蹦之後, 皮皮哥哥會拿出小貼畫(當然逃不了麥昆和湯瑪斯)來給自己選一個大的, 再給他媽媽選一個相同的, 第三給妹妹選一個她喜歡的, 再給我也選一個。
一段時間之後, 在男孩的汽車火車世界裡, 妞終於選中了這個可以中和性別差異的玩具---小貼紙。 於是這幾天一到哥哥家裡,
Advertisiment
頭幾次哥哥還配合, 拿下貼紙, 但最近哥哥就開始拒絕了“不行!那是我的!”, 最嚴重的一次, 居然在玩沙發蹦的時候, 他就主動把貼紙本藏到了一個高處!
我當時覺得他護東西有點過頭(他已經三歲半了耶!), 還半開玩笑的和他媽媽說“呵呵, 這是個很經典的護東西的案例, 我要記錄下來。 ”
很巧, 過了幾天我就被邀請去和原來的同事做分享, 護東西自然是必定要涉及的主題。 在查閱各種資料的過程中我傻了眼, 第二天就捧著資料去找皮皮媽媽道歉了:
“我錯怪皮皮了。 因為我和小七來的時候, 皮皮每次都要和小七分享他的家、房間、玩具、零食,
Advertisiment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你出差不在家的時候, 他拒絕小七來家裡玩, 因為平時都是你和他一起招待我們, 你走之後他要一個人(雖然家裡還有爺爺, 但他覺得自己就是一個人)承擔起全部招待任務, 對於一個三歲半的孩子來說, 這種“小主人”壓力太大了, 所以他選擇拒絕妹妹, 來保護自己。 ”
如果是這樣, 那以後去哥哥家是不是我們要帶上點玩具?或者為了給他減輕壓力,
Advertisiment
就在今天, 小七經歷了一次很嚴重的“小主人”壓力。
親戚這兩天有點忙, 要把兩歲半的女兒送到了我家呆一天。 我提前給她電話, 提醒她最好給孩子帶個喜歡的玩具做安慰物, 以免她不適應;第二, 就是要帶一個她自己的玩具和小七交換, 因為我擔心小七也會像皮皮一樣有分享壓力。
沒想到姐姐是個適應能力極強的小朋友, 完全沒把自己當客人, 進門就把小七的玩具裝在一個筐裡。 小七也是天天混公園、見過“世面”的小朋友, 我自認為她的內心力量極其強大。
沒想到她剛要去“保護”自己的玩具的時候,
Advertisiment
如果再不干涉, 她的小眼淚可能就要掉下來了。 哎呀, 我當時心裡難受的啊, 馬上對妞說“你告訴姐姐, 這是你的玩具。 請她拿自己的玩具和你換。 ”一旁的奶奶也出來打圓場, 從姐姐的小背包裡拿出了一個玩具烏龜遞給小七。
這個方法挺有效的, 但只持續了一會兒。 小七在地上比劃了幾下, 就對烏龜失去了興趣, 又朝姐姐走過去。 沒想到姐姐馬上用身體擋住小筐, 從筐裡隨手撿了幾個玩具扔給妞。 妞一邊撿起自己的玩具一邊委屈的、小聲的說“寶寶的~”姐姐還是不理她。
沒辦法, 協商不成功,
Advertisiment
後來戰場轉移到房間。
“這是妹妹的玩具, 不是你的。 ”我們大人看來這樣的話很見外, 但當時確實只有這麼說才能起到讓姐姐尊重妹妹, 妹妹不再委屈, 兩人和平相處的作用。
現在回過頭來仔細分析一下, 其實道理很簡單:兩個孩子都處在通過佔有東西來發展自我意識(物權意識)的階段。 但小七要通過佔有自己的玩具來享受佔有的過程, 而對於姐姐, 則是要給她劃清一條界限, 幫她分清“別人的”, 通過尊重“別人的東西”, 她才能更好的理解“自己的”。
皮皮比小七大一歲多, 他當小主人的時候有分享壓力;小七是個內心強大見過“世面”(姑且這麼說吧呵呵)的小朋友, 但也敵不過姐姐的反客為主。
所以可不可以這麼理解,孩子終究還只是孩子,他們處於正在建構對於物權、對於界限的理解階段,此時出現的一些“小氣”、委屈,和道德和心胸無關,家長要做的只包容理解,陪伴等待。
但也敵不過姐姐的反客為主。所以可不可以這麼理解,孩子終究還只是孩子,他們處於正在建構對於物權、對於界限的理解階段,此時出現的一些“小氣”、委屈,和道德和心胸無關,家長要做的只包容理解,陪伴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