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裡的“破壞大王”(圖)

家裡的“破壞大王”

當寶寶7~8個月大時, 開始出現用雙手撕、丟東西等動作, 到了1歲左右開始學說話時, “破壞”行為會變得更加花樣繁多, 令家長大為頭痛。 孩子愛破壞, 並非是他在胡鬧, 而是和孩子的成長相關, 父母應瞭解孩子發展的歷程, 協助他掌控自己的動作, 才能有效引導孩子的行為。

看看這些“小淘氣”

案例1

剛學會走路的小妤還不會說話, 但總是扯著媽媽的衣服咿咿呀呀地吵著要媽媽手中的手機, 任媽媽怎麼哄她、安撫她, 都無法轉移小妤的堅持, 她越叫越大聲, 甚至還大哭起來, 最後媽媽只好妥協地把手機給了她,

Advertisiment
這才讓小妤安靜下來。 這已經是半年來的第三只手機了, 前兩支已經在小妤手裡四分五裂了, 看來這只也是凶多吉少。 媽媽也曾試過給她模型手機, 沒想到小妤一下子就認了出來, 不願意玩, 非要真的不可, 對小妤這個昂貴的“愛好”, 媽媽可真是一籌莫展。

案例2

午餐後, 小傑不小心把餐桌上的碗推落到地上, 碗破了, 發出響亮的聲音, 小傑沒有被嚇哭, 倒是嚇得媽媽從廚房裡沖了出來, 小傑還開心地撿起了碎片交給媽媽, 雖然小傑沒有因此受傷, 但也讓媽媽捏了一把冷汗。 但讓媽媽頭痛的是, 不知道小傑是喜歡上了碗摔破的聲音, 還是好奇媽媽驚慌的神情, 現在這樣的戲碼一天可以上演好幾回,

Advertisiment
逼得媽媽只好把家裡的餐具全部換成了摔不破的塑膠製品, 就算這樣, 媽媽還是擔心家裡得花瓶等玻璃製品能不能逃離小傑的“荼毒”。

孩子為什麼愛破壞?

“破壞”是孩子成長發育過程中常會出現的現象, 原因可能來自孩子動作發展上的需要或是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使然, 也可能是孩子為了博取注意, 而導致的類化行為……雖然每個孩子所展現出來的“破壞”狀況、程度雖都不相同, 但每一次“破壞”行為的背後, 一定都有一個“真像”。

來自好奇心及探索欲望

當媽媽走進房間的時候, 不禁尖叫一聲, 因為她可愛的兒子正在把她昂貴的化妝品往外擠, 還把自己塗了個滿頭滿臉, 看著快被擠空的瓶子, 媽媽真是欲哭無淚。

Advertisiment

3~5歲的孩子有非常強烈的好奇心, 對身邊能接觸到的一切, 孩子都希望摸一摸、動一動, 甚至試著操作一下。 他們會想:“這是什麼?它能做什麼?要不我自己也試試?”孩子的嘗試過程, 往往不小心就闖了禍, 引起父母的震怒。

父母對策

對孩子因探索欲望造成的麻煩, 父母要耐心引導孩子, 告訴孩子什麼是可以碰的, 而什麼是有危險不能碰的。 有時候, 父母甚至可以利用一些已經廢棄的物品, 和寶寶一起“破壞”, 在破壞中讓寶寶學到知識, 又不會惹出麻煩, 更不會浪費家中的值錢物品。

孩子還不能控制某些事

圓圓一定要幫媽媽把綠豆湯端到餐桌上, 媽媽說他不會, 他堅持說自己能做到, 於是媽媽只好把綠豆湯交給圓圓, 他小心翼翼地一步步朝餐桌走去,

Advertisiment
誰知手一晃, 整盆綠豆湯就全部倒在了地上, 還砸壞了剛買回家的昂貴瓷盆。 媽媽又氣又怒, 既心疼摔壞的瓷盆, 還擔心兒子摔壞沒有。

3~5歲的孩子, 手眼協調能力、手腦的配合能力, 都還沒有發展成熟, 因此在他嘗試的過程中, 總會出現這樣那樣和預想不一樣的危險動作, 其實孩子並不是要故意製造麻煩, 而是他真的還沒辦法把這些事情做好, 而他又總“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父母對策

對這樣的“過失”, 家長首先不能用嚴厲的態度責備孩子, 因為他們真的是好心辦了壞事。 想要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 家長就應該瞭解孩子的發展歷程, 平時仔細觀察自己的孩子, 明白在某一個階段, 自己的孩子能做哪些事情,

Advertisiment
還不能做哪些事情。 這樣, 家長就能根據孩子的能力, 讓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既不容易出現意外, 又能滿足孩子想動手的願望。

抗議父母的態度

“爸爸, 我想要一個新的布娃娃。 ”“不行, 你已經有那麼多了。 ”“爸爸, 爸爸……”“說不行就不行, 不許不聽話, 要是再鬧, 今晚不給晚飯吃。 ”爸爸很嚴厲地說。 孩子生氣地把手中的布娃娃扔倒地上, 使勁地踩起來, 好像不踩壞就不甘休。

孩子出現這樣的破壞行為, 是因為父母的拒絕讓他傷心, 他會覺得:“爸爸媽媽不愛我, 不喜歡我。 ”從而想做出一些舉動引起父母的注意, 或者借此“威脅”父母答應自己的要求。 其實他本來只是有些可有可無的要求, 可是家長嚴厲的態度讓他失望、困擾, 因此他就選擇用這種極端的方式表現自己的不滿。

父母對策

在這樣的情況下,對孩子說“不”的時候,請考慮一下孩子的心情,然後想一想是否非拒絕孩子不可,如果孩子的提議你並不那麼贊同,那有沒有什麼可以替代的“中庸之道”?如果孩子因你的拒絕而發脾氣摔東西,那也不要對孩子“以暴制暴”,先保持冷靜,和孩子一樣怒氣衝衝並不能幫你解決問題。安慰孩子,並引導他主動撿起摔在地上的物品,讓孩子明白,發脾氣並不能解決問題。

家裡的“破壞大王”

不成功的“模仿秀”

“媽媽,我幫你擦了地。”“是嗎?寶貝真乖,你拿什麼擦的?”“就是這個。”孩子得意地指著地上的道具,你剛看一眼,就不由自主地拍了下自己的腦袋大叫:“我的天!那是刷馬桶的刷子。”

孩子總是希望自己心靈手巧的,而他們也總喜歡模仿父母的舉動,期望可以像爸爸媽媽一樣嫺熟地做著各種各樣的事情,而爸爸媽媽總會以“你不會”的藉口不讓他們做,可是父母一不提防,孩子還是會抓住機會開始上演“模仿秀”,當然,因為識別能力和思考能力有限,不是道具模仿錯了,就是方法模仿錯了,導致整件事情面目全非。

父母對策

這個時候,父母往往想抓狂,不過,在失誤發生後,你的主要任務不是打擊孩子,告訴他做得有多糟糕,你最好克制自己想發火或者懲罰孩子的想法,耐心地告訴孩子,你對他想幫助你的行為非常感謝,並且肯定他的動機是對的,然後幫他分析做錯了的地方、錯的原因。最後,找個機會,拿出正確的工具,帶著孩子一起擦次地板,這個過程能很好地滿足孩子的模仿欲望,也能讓孩子掌握正確的方法。

孩子正在創新

小笑對這只會跳舞的玩具狗已經玩膩了,因為它已經把同一種動作跳了3個月了,小笑不用看就知道它下一個動作要做什麼。想起動畫片裡會會游泳的小狗,小笑靈機一動,把小狗扔進了魚缸,可是會跳舞的小狗沒有學會游泳,反倒因為電路被打濕,連舞也不會跳了。看著花大價錢買了的玩具就這麼報廢了,爸爸媽媽還真有點心疼。

孩子很少會考慮到物品的價錢的,何況他們對金錢實在沒有什麼成形的觀念,對玩具,他們的要求簡單又直接:我喜歡玩。所以,當他有了更好的“玩法”時,他一心便想去嘗試,至於後果,他不可能考慮到。對於新奇的玩具和新奇的想法,孩子是沒有辦法克制自己的“衝動”的。

父母對策

家長給孩子挑選玩具的時候,一定要和他們的年齡和發展相符合,這樣才不會讓孩子覺得“不好玩”、“不會玩”,失去興趣。也不要一次給孩子買太多玩具,這樣也容易讓孩子“顧此失彼”,不能專心。給孩子玩具的時候,告訴孩子怎樣做才是愛惜玩具,也可以帶著孩子一起發明新的玩法,既開發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也不破壞玩具。

發洩不滿的情緒

“媽媽,我要出去玩。”“媽媽忙著,你自己和娃娃玩會。”“媽媽,我真的想出去啦!”媽媽一邊疊衣服一邊頭也不回地說:“寶寶乖啦,媽媽真的忙著的,下午再出去好不?”寶寶突然使勁就把手裡的小汽車往地上砸去,看著四分五裂的小汽車,媽媽不知道他怎麼突然發這麼大的脾氣。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關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能得到父母足夠的措施,他就會用自己的方式來吸引父母的注意,而孩子通常會覺得,父母不許他做的事,就是引起父母注意的最好方法。當然,這個方法也屢試不爽,他們總是如願引起了父母的關注,雖然有時候這些關注是生氣的。

父母對策

時時關注孩子的心靈,從孩子得角度看他需要些什麼,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他足夠的關心。當然,對孩子這種故意破壞的行為一定要批評,告訴他錯在哪裡,應該怎麼做。讓他們明白,可以用更好的方法得到父母的關心,而不是這樣亂摔東西搞破壞的行為。讓孩子對他自己的行為負責,如摔壞了東西,要負責收拾,而且也不能再得到相同的東西,讓孩子明白這樣的破壞帶來的不良後果,他下次就會避免。

覺得有趣

小嚴偶爾不小心把媽媽畫畫的顏料打翻在桌子上,桌布登時變得五顏六色,小嚴覺得又新奇又有趣,他拿起剩下的顏料,興奮地開始滿屋的“塗鴉”,牆上、地板上甚至床單上,全部都留下他“作畫”的印記,他的小手、身上的衣服、小臉蛋,也都五彩斑斕。

孩子這個時候行為的準則就是:我做我感興趣的事情。他們是沒有什麼顧忌的,只要是他覺得好玩的、有意思的事情,他才不管會有什麼後果呢!因為和父母考慮問題的角度不一樣,為了滿足自己,讓自己玩得開心,孩子往往就犯了錯。

父母對策

孩子並不能意識到他的所作所為會帶來的不良後果,所以父母的苛責無濟於事。可以給孩子說明道理,找到折中的方法讓孩子玩耍,並從孩子的玩耍中發現他的興趣所在,這才是聰明的父母會選擇的方法。

家裡的“破壞大王”

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想弄明白孩子為什麼破壞、總闖禍,就要對寶寶的生長發育情況有所瞭解,這樣,面對小小的破壞大王時,父母就不會不知所措了。

如6~7個月的時候,孩子漸漸地對兩個不相關物品之間的關係感興趣,所以對瓷碗掉在地上會碎、牛奶會被地毯洗吸收這種事情,非常感興趣,也總想親自動手體驗一番。1~2歲的時候,大腦發育的日漸成熟,讓孩子漸漸明白事情是怎麼發生的,手部精細動作的發展,也讓他興趣濃厚地開始探索事物發生的過程,如按下開關電視會打開,按門鈴會有響聲,這些讓孩子很驚奇,所以樂此不疲地進行著實驗。

孩子的行為是他思維的體現,在他將家里弄得一片狼藉的時候,他並不是故意要激怒家長,這只是他學習過程中的一點小意外。當然,這些層出不窮的小意外時刻考驗著你的耐心,不過發火可不是明智的選擇。

瞭解孩子發展,給予練習的機會

相信許多父母都知道孩子的每一個行為背後,總有著一個值得探討的涵義,有時孩子的行為表現雖令人讚賞,卻不一定值得鼓勵。當然,在破壞行為出現時,也不能因為父母的情緒而大聲喝止或只是消極的歎息。孩子對於周圍環境和外界事物的理解和感知,多半是伴隨著動作而進行的,幼兒對自己身體的控制並不容易,尤其手眼的協調發展尚未成熟,開始每一個動作時都會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導致父母眼中的破壞行為出現,但這些行為卻常是幼兒精細動作發展的一種練習過程,父母的訓斥與禁止不知不覺中卻減少了孩子練習的機會,情況也不見得會有所改善,但父母若能瞭解孩子的發展,細心的協助孩子練習,掌控自己的動作去體驗周圍事物,才能有效的避免破壞行為的發生,對於孩子自信心的建立也有正面的幫助。

父母穩定情緒,正確引導孩子

當父母發現孩子的破壞行為時該制止嗎?千萬不要讓自己情緒混亂了判斷力,而應探討破壞行為背後孩子究竟要表達的是什麼,再決定該如何糾正,並引導孩子正確的發展。

在陪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擁有成熟穩定的判斷力是極為重要的,孩子擁有愛破壞的天性,也可能是創造力萌芽的一種展現,父母如果懂得善用這樣的特性,加以引導和鼓勵,對於孩子的大腦發育及日後處理問題能力的提高,有相當的幫助,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孩子從小培養出了一種濃厚的求知欲望。

但是父母的個性如果不夠成熟,很容易會抹殺了孩子愛動、好奇、勇敢的天性,反而不利於孩子的人格發展及智慧培養。每一個新生命的誕生,都是一個獨立而且不同的個體,對父母而言也絕對是一個不同的開始,寶寶需要學習,父母更需要學習哦!

因此他就選擇用這種極端的方式表現自己的不滿。

父母對策

在這樣的情況下,對孩子說“不”的時候,請考慮一下孩子的心情,然後想一想是否非拒絕孩子不可,如果孩子的提議你並不那麼贊同,那有沒有什麼可以替代的“中庸之道”?如果孩子因你的拒絕而發脾氣摔東西,那也不要對孩子“以暴制暴”,先保持冷靜,和孩子一樣怒氣衝衝並不能幫你解決問題。安慰孩子,並引導他主動撿起摔在地上的物品,讓孩子明白,發脾氣並不能解決問題。

家裡的“破壞大王”

不成功的“模仿秀”

“媽媽,我幫你擦了地。”“是嗎?寶貝真乖,你拿什麼擦的?”“就是這個。”孩子得意地指著地上的道具,你剛看一眼,就不由自主地拍了下自己的腦袋大叫:“我的天!那是刷馬桶的刷子。”

孩子總是希望自己心靈手巧的,而他們也總喜歡模仿父母的舉動,期望可以像爸爸媽媽一樣嫺熟地做著各種各樣的事情,而爸爸媽媽總會以“你不會”的藉口不讓他們做,可是父母一不提防,孩子還是會抓住機會開始上演“模仿秀”,當然,因為識別能力和思考能力有限,不是道具模仿錯了,就是方法模仿錯了,導致整件事情面目全非。

父母對策

這個時候,父母往往想抓狂,不過,在失誤發生後,你的主要任務不是打擊孩子,告訴他做得有多糟糕,你最好克制自己想發火或者懲罰孩子的想法,耐心地告訴孩子,你對他想幫助你的行為非常感謝,並且肯定他的動機是對的,然後幫他分析做錯了的地方、錯的原因。最後,找個機會,拿出正確的工具,帶著孩子一起擦次地板,這個過程能很好地滿足孩子的模仿欲望,也能讓孩子掌握正確的方法。

孩子正在創新

小笑對這只會跳舞的玩具狗已經玩膩了,因為它已經把同一種動作跳了3個月了,小笑不用看就知道它下一個動作要做什麼。想起動畫片裡會會游泳的小狗,小笑靈機一動,把小狗扔進了魚缸,可是會跳舞的小狗沒有學會游泳,反倒因為電路被打濕,連舞也不會跳了。看著花大價錢買了的玩具就這麼報廢了,爸爸媽媽還真有點心疼。

孩子很少會考慮到物品的價錢的,何況他們對金錢實在沒有什麼成形的觀念,對玩具,他們的要求簡單又直接:我喜歡玩。所以,當他有了更好的“玩法”時,他一心便想去嘗試,至於後果,他不可能考慮到。對於新奇的玩具和新奇的想法,孩子是沒有辦法克制自己的“衝動”的。

父母對策

家長給孩子挑選玩具的時候,一定要和他們的年齡和發展相符合,這樣才不會讓孩子覺得“不好玩”、“不會玩”,失去興趣。也不要一次給孩子買太多玩具,這樣也容易讓孩子“顧此失彼”,不能專心。給孩子玩具的時候,告訴孩子怎樣做才是愛惜玩具,也可以帶著孩子一起發明新的玩法,既開發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也不破壞玩具。

發洩不滿的情緒

“媽媽,我要出去玩。”“媽媽忙著,你自己和娃娃玩會。”“媽媽,我真的想出去啦!”媽媽一邊疊衣服一邊頭也不回地說:“寶寶乖啦,媽媽真的忙著的,下午再出去好不?”寶寶突然使勁就把手裡的小汽車往地上砸去,看著四分五裂的小汽車,媽媽不知道他怎麼突然發這麼大的脾氣。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關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能得到父母足夠的措施,他就會用自己的方式來吸引父母的注意,而孩子通常會覺得,父母不許他做的事,就是引起父母注意的最好方法。當然,這個方法也屢試不爽,他們總是如願引起了父母的關注,雖然有時候這些關注是生氣的。

父母對策

時時關注孩子的心靈,從孩子得角度看他需要些什麼,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他足夠的關心。當然,對孩子這種故意破壞的行為一定要批評,告訴他錯在哪裡,應該怎麼做。讓他們明白,可以用更好的方法得到父母的關心,而不是這樣亂摔東西搞破壞的行為。讓孩子對他自己的行為負責,如摔壞了東西,要負責收拾,而且也不能再得到相同的東西,讓孩子明白這樣的破壞帶來的不良後果,他下次就會避免。

覺得有趣

小嚴偶爾不小心把媽媽畫畫的顏料打翻在桌子上,桌布登時變得五顏六色,小嚴覺得又新奇又有趣,他拿起剩下的顏料,興奮地開始滿屋的“塗鴉”,牆上、地板上甚至床單上,全部都留下他“作畫”的印記,他的小手、身上的衣服、小臉蛋,也都五彩斑斕。

孩子這個時候行為的準則就是:我做我感興趣的事情。他們是沒有什麼顧忌的,只要是他覺得好玩的、有意思的事情,他才不管會有什麼後果呢!因為和父母考慮問題的角度不一樣,為了滿足自己,讓自己玩得開心,孩子往往就犯了錯。

父母對策

孩子並不能意識到他的所作所為會帶來的不良後果,所以父母的苛責無濟於事。可以給孩子說明道理,找到折中的方法讓孩子玩耍,並從孩子的玩耍中發現他的興趣所在,這才是聰明的父母會選擇的方法。

家裡的“破壞大王”

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想弄明白孩子為什麼破壞、總闖禍,就要對寶寶的生長發育情況有所瞭解,這樣,面對小小的破壞大王時,父母就不會不知所措了。

如6~7個月的時候,孩子漸漸地對兩個不相關物品之間的關係感興趣,所以對瓷碗掉在地上會碎、牛奶會被地毯洗吸收這種事情,非常感興趣,也總想親自動手體驗一番。1~2歲的時候,大腦發育的日漸成熟,讓孩子漸漸明白事情是怎麼發生的,手部精細動作的發展,也讓他興趣濃厚地開始探索事物發生的過程,如按下開關電視會打開,按門鈴會有響聲,這些讓孩子很驚奇,所以樂此不疲地進行著實驗。

孩子的行為是他思維的體現,在他將家里弄得一片狼藉的時候,他並不是故意要激怒家長,這只是他學習過程中的一點小意外。當然,這些層出不窮的小意外時刻考驗著你的耐心,不過發火可不是明智的選擇。

瞭解孩子發展,給予練習的機會

相信許多父母都知道孩子的每一個行為背後,總有著一個值得探討的涵義,有時孩子的行為表現雖令人讚賞,卻不一定值得鼓勵。當然,在破壞行為出現時,也不能因為父母的情緒而大聲喝止或只是消極的歎息。孩子對於周圍環境和外界事物的理解和感知,多半是伴隨著動作而進行的,幼兒對自己身體的控制並不容易,尤其手眼的協調發展尚未成熟,開始每一個動作時都會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導致父母眼中的破壞行為出現,但這些行為卻常是幼兒精細動作發展的一種練習過程,父母的訓斥與禁止不知不覺中卻減少了孩子練習的機會,情況也不見得會有所改善,但父母若能瞭解孩子的發展,細心的協助孩子練習,掌控自己的動作去體驗周圍事物,才能有效的避免破壞行為的發生,對於孩子自信心的建立也有正面的幫助。

父母穩定情緒,正確引導孩子

當父母發現孩子的破壞行為時該制止嗎?千萬不要讓自己情緒混亂了判斷力,而應探討破壞行為背後孩子究竟要表達的是什麼,再決定該如何糾正,並引導孩子正確的發展。

在陪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擁有成熟穩定的判斷力是極為重要的,孩子擁有愛破壞的天性,也可能是創造力萌芽的一種展現,父母如果懂得善用這樣的特性,加以引導和鼓勵,對於孩子的大腦發育及日後處理問題能力的提高,有相當的幫助,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孩子從小培養出了一種濃厚的求知欲望。

但是父母的個性如果不夠成熟,很容易會抹殺了孩子愛動、好奇、勇敢的天性,反而不利於孩子的人格發展及智慧培養。每一個新生命的誕生,都是一個獨立而且不同的個體,對父母而言也絕對是一個不同的開始,寶寶需要學習,父母更需要學習哦!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