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幼兒期(1-3歲)>幼兒教育>正文

家規與園規應保持一致

長假剛一結束, 強強小朋友的家長來到園長室, 一進門便說:“園長, 幼兒園可讓送孩子了, 再不送, 這孩子就更沒有規矩了。 聽強強的老師說孩子在園表現還是挺好的, 可他在家怎么就不行呢?我們曾經咨詢過老師, 我在家里也給他立過規矩, 提過明確的要求, 開始還行, 時間長了就不奏效了。

我真不知道怎么辦好, 就想趕快給他送幼兒園。 ”其實, 關于“孩子在園在家不一樣”這個問題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 今天, 我就“園規”與“家規”建立的一致性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希望能對強強的爸爸以及更多的家長有所幫助。

Advertisiment

“送幼兒園, 好好管管他”

我們曾在眾多家長中詢問過這樣一個問題:您送孩子入幼兒園的目的是什么?他們的回答大多是:立規矩、受教育、學知識。 還有的家長說:“孩子在家里老人過于嬌慣, 管不了, 不送不行。 ”“不聽話, 讓老師好好管管他。 ”等等。

從家長的多種答案中, 我們不難看出家長渴望孩子受到良好教育的一番苦心, 同時這些答案也反映出家長們的一些不正確的認識, 例如:沒有認識到家庭教育在幼兒成長過程中的作用;低估自己的教育地位和能力;對自己孩子的教育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缺乏適宜的方法, 所以使家長感到孩子越大越不聽話……當他們對孩子寄予厚望卻又在教育上束手無策時,

Advertisiment
于是, 將“立規矩”的任務和望子成材的希望寄托在幼兒園和老師身上。

兒童教育專家曾指出, 使孩子社會化是幼兒園和家庭的一個重要任務, 只有教導并且不斷督促孩子按規矩辦事, 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日后很好地進入社會。 的確, 我們常說“沒有規矩難成方圓”, 給學齡前兒童建立良好的常規, 是為了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然而, 這些規矩的建立和習慣的養成需要家庭和幼兒園共同來完成, 絕不是到了幼兒園才開始的。 有的家長曾驚奇地發現:原本不太聽話的孩子, 可去了幼兒園后, 一下子變了, 變得懂事了:玩具會自己收;衣服會自己穿;凡事會講“我們老師說了……”于是, 家長總結出:原來老師的話就是圣旨。

Advertisiment
所以, 當孩子在家不聽話或家長認為管不了他了, 就會像強強的爸爸那樣找到一種解脫的辦法, 趕快把孩子送回幼兒園。

“園規”與“家規”為什么會發生沖突?

幼兒園對孩子有比較規范的常規要求, 比如一日生活常規、作息制度:包括吃、喝、便、睡等;活動的常規:有游戲活動、教學活動、戶外活動。 在家中肯定沒有幼兒園要求多, 而且, 家庭成員與孩子的親近關系也不同于老師和孩子之間的關系, 這使幼兒更自由、放松和無拘無束, 家長和孩子是一對一或幾對一的關系, 于是, 家長的“愿意幫助“和孩子的”依賴成性“, 使那些原有建立的規矩在家中不攻自破了。 因此, 家庭成員的不一致要求、家長的妥協和讓步、一味的包辦代替都可能是發生沖突的主要原因。

Advertisiment

為什么要“立規矩”?

規矩給孩子們一種安全感和界限感, 它會幫助孩子們知道什么是可以期盼的, 什么是不可能達到的, 并且學會自律自己的行動。 “立規矩”并不是限制孩子的發展, 而是為了更好地幫助孩子能有序地生活、工作、學習和游戲, 使孩子產生自律行為, 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這也是幼兒社會化發展的要求。

在幼兒建立良好習慣的過程中家園教育的一致性尤為重要,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要求與方法要一致

常規的建立和教養的方法, 家庭可以參考幼兒園的要求和做法, 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建規矩, 使家園要求基本一致。

2.榜樣作用

要求孩子做到的, 家長和老師首先要做到。 比如, 有些家長給孩子提出早睡早起的要求,

Advertisiment
可他們卻看電視到很晚, 這是不應該的。

3.情感的支持與積極的鼓勵

其實, “替代”的行為是剝奪孩子訓練的不良做法, 所以, 家長要積極地鼓勵孩子, 堅持正面教育, 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使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為他們的一生奠定好的基礎。 正如我國著名的幼兒教育專家陳鶴琴先生所說:“習慣養得好, 終身受其福;習慣養不好, 終身受其累。 ”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