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孩子, 有的見人大大方方, 有的卻畏畏縮縮;有的能幫著洗碗掃地, 有的卻連穿衣吃飯都要大人幫。 孩子未來發展的巨大差異, 與家長的一言一行的教育密不可分。 家長日常的七種言行, 容易給孩子的未來帶來負面影響, 大家可以參考兒童專家的建議來改變教育方式。
1.總問“爸爸親還是媽媽親”。
父母或出於“競爭”心理, 或僅僅覺得好奇而提出這樣的問題, 對孩子來說卻是艱難的選擇。 面對這種問題, 有的孩子會在內心深處產生巨大矛盾和鬥爭;有的孩子可能會見爸爸說爸爸親、見媽媽說媽媽親,
Advertisiment
建議:家長要盡力保護孩子的純真。 家人之間態度要一致, 不能互相比較, 甚至埋怨。 如果發現孩子被其他長輩“爭寵”又不方便明確勸阻, 則要及時參與進來, 引導孩子用公正、合理的方式做選擇。
2.總說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從誰家孩子個兒高, 到誰的孩子會背唐詩、彈鋼琴、寫書法……“別人家的孩子”是不少孩子長大後最痛恨的人。 愛攀比的父母都有一顆望子成龍的心, 但盲目攀比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Advertisiment
建議:這樣的父母不妨換位思考, 如果孩子對你說“樓上的張伯伯開寶馬, 你為啥騎自行車”, “同學的媽媽身材比你好”, 你的感受會如何?
3.總說這也不准, 那也危險。在有些父母的眼裡, 孩子缺乏本能的自我保護能力, 需要父母撐起保護傘亦步亦趨。 然而, 這樣的言行會導致孩子自我封閉, 性格怯懦, 缺乏創造力和想像力;還有一部分孩子“物極必反”, 長大後可能膽大妄為, 性格極度逆反。
建議:現代心理學家認為, 總是疑神疑鬼,
Advertisiment
有些家長勒令孩子只准跟好學生一起玩, 不允許接近“壞學生”。 但首先, 成績好的孩子不一定品德優秀, 成績差的學生不一定沒有優點。 家長的命令讓孩子單純的世界蒙上了功利的色彩。 其次, 總跟比自己強的朋友在一起, 事事被人壓制, 不利於孩子進步。
建議:家長改變心態, 一個或善解人意或幽默詼諧的人, 都可以是孩子的好朋友。 孩子在交往中應該學會的是自主辨別是非, 而不是隔絕所謂標準之外的同齡人。
5.教孩子吃虧要報復。“誰打你, 你就打回去, 千萬別吃虧。
Advertisiment
建議:家長要給孩子“有容乃大”的身教, 對孩子間的小摩擦一笑了之, 放手讓他們自己去處理矛盾。
6.說話不算數, 從來不道歉。“你答應我考前三名就給我買賽車, 現在為什麼不給我買!”這樣的對話在家庭中不少見。 家長三番五次言而無信, 即便事出有因, 也會對孩子的心靈和成長造成負面影響。 這種做法給孩子樹立了壞榜樣, 孩子長大後可能變得不守承諾喜歡找客觀原因而不從自身找原因, 甚至從不道歉。
建議:這些源自家長的缺點,
Advertisiment
有的父母白天忙工作, 晚上回家不是盯著電視, 就是玩手機, 忽略了孩子對陪伴的心理需求, 這樣的做法對親子關係傷害很大。
建議:家裡不妨每週設置兩到三天“關電視日”或者“丟掉手機日”, 一家人共同閱讀或遊戲。 看電視時可以選擇適合孩子的節目, 比如雜技、魔術、音樂、教育類, 大家一起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