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自己的孩子總是努力著一視同仁, 同樣是親生骨肉, 哪有所謂的手心、手背之分?父母不願意對孩子有所偏愛, 也不容許自己對孩子有輕重之別。 大多數的父母都瞭解偏心是不對的, 但是, 每個孩子各自給父母不同的感受, 父母在與每個孩子的關係上有些不同, 也是很自然的很正常的現象。
也許因為某個孩子長得酷似父親或母親, 而使得父母格外地喜愛他, 某個孩子比較好哭, 父母不知如何對待他, 而感到挫折。 也許是父親對男孩子有比較高的要求, 卻比較嬌縱女兒:也許某個孩子降臨時,
Advertisiment
每個孩子的特質都帶給父母獨特的經驗, 可能與他的兄弟姐妹很不相同。 常聽到媽媽們說:“幾個孩子在懷胎時, 感覺就各自不同了。 ”父母對不同孩子的特殊心情, 加上孩子自己的特質和當時的家庭環境, 自然形成各自不同的每一份親子關係。 所以, 父母不必害怕自己對孩子有著差別待遇, 也不必強稱自己對孩子絕對公平, 因為, 父母對每個孩子的情感與關係並非一式一樣, 而是各具特色的。 但是, 父母仍須留意:不要在給孩子的關愛中有太大的懸殊。
Advertisiment
孩子的不平之鳴是值得留意的。 如果, 某個孩子經常抱怨父母偏心, 正是給我們一個提醒, 不妨自己衡量一下, 是否真是如此?孩子是直覺而敏感的, 這樣的反應一定有他的原因。
觀察自己對孩子的稱讚和責備的比例, 更是一個具體而客觀的方法。 筆者曾經接觸到幾位母親, 她們認真地計算自己在晚餐桌上, 或在孩子餐後遊玩的時間裡, 總共稱讚了孩子幾次?責備了孩子幾次?有些母親驚訝地發現, 自己在言辭上給予孩子的褒貶是那麼的懸殊。 不用說, 這樣的差別, 孩子早就看在眼裡了。
如果, 父母發現了自己對某個孩子的確要求偏高、責備較多, 或者在給孩子的時間比例上相差太遠,
Advertisiment
如果某個孩子有明顯的長處強過另一個孩子, 那麼, 父母要動點腦筋, 幫助受到威脅的那一位發展出一種不同于兄弟姐妹的特別才能。 例如:哥哥在音樂方面頗有長材, 弟弟卻不擅於此, 那就不要勉強弟弟步哥哥的後塵學習音樂。 不妨讓弟弟發展其他的能力, 或強調他的體能, 或稱讚他的熱心, 他才不至於活在哥哥的陰影下。
Advertisiment
總之, 不要把孩子放在一起比較。 他們原來就是不同的個體, 也帶給父母不同的經驗, 惟一相同的是:他們都是父母鍾愛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