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長切莫別把骨肉瘤當成生長痛

骨肉瘤是骨科原發性惡性腫瘤中發病率最高的一種, 多見於10~25歲的青少年。 但這個年齡段正是骨骼快速生長時期, 很容易將骨肉瘤導致的疼痛誤以為是正常的生理現象——生長痛, 錯失最佳治療時機。

一般青春期的生長痛有4個特點, 第一, 和運動密切相關, 即多見於劇烈運動後。 第二, 生長痛的疼痛位置多在骨骺部位, 即骨頭生長發育的部位。 第三, 疼痛感主要來源於肌肉、韌帶在骨的附著點, 即在骨上生根的地方有疼痛。 第四, 生長痛在休息後能緩解, 使用消炎鎮痛類的藥物可以加速緩解症狀。

而骨肉瘤的疼痛特點則與生長痛有明顯不同。

Advertisiment
首先是疼痛位置不同, 骨肉瘤的骨疼痛多見於關節處, 部位固定;其次, 疼痛開始較輕, 然後發展得愈來愈嚴重, 即進行性加重;同時這種疼痛多見於晚上夜深人靜時, 痛感更強烈。 休息一般對緩解症狀沒有幫助。 而且隨著疼痛的加重, 局部會逐步出現腫塊;且疼痛部位的局部皮膚溫度要高於對側肢體。

因此, 青少年如果出現肢體腫、痛、局部皮膚溫度高, 並伴有關節活動障礙, 絕不能掉以輕心, 應儘快就醫。 影像學是早期診斷骨肉瘤的重要手段, CT掃描和核磁共振檢查可清楚顯示腫瘤軟組織侵犯和髓腔浸潤程度, 對保留肢體手術有重要指導作用。 肺部CT檢查可確定有無肺轉移,

Advertisiment
對臨床分期有重要價值。

傳統癌痛的治療是三階梯口服藥物鎮痛。 但部分患者因為無法耐受藥物的副作用, 從而既達不到鎮痛作用, 又增添了很多副作用。 這種情況下可以選擇神經介入技術, 既減輕了患者的疼痛, 又減少了鎮痛藥物用量, 改善了患者生存品質。

神經介入治療具有鎮痛效果確切、不直接影響患者全身狀態、意識水準和精神活動等優點, 在癌痛治療早期就應適時、適宜地介入, 而絕不應將其視為各種療法無效時的最後抗痛手段。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