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頭有一份資料, 《中國兒童早期閱讀現狀與對策研究報告》, 報告中列出的種種數據, 讓人不能不對中國兒童早期閱讀水平感到憂慮——舉個例子, 西方發達國家兒童在6—9個月時就開始閱讀, 而中國兒童則普遍要到2—3歲左右才開始閱讀活動;美國兒童在4歲后進入獨立的、自主的大量閱讀階段, 而中國兒童平均到8歲(小學二年級)才能達到這個水平;雖然漢語閱讀在閱讀障礙發生率上比英語國家低, 但是根據專家對城市兒童的測量, 漢語兒童閱讀障礙的發生率也在6%—8%左右。
采訪伍新春, 也是在看了這個報告之后決定的。
Advertisiment
中國兒童閱讀量不夠
記者(以下簡稱記):目前中國閱讀存在哪些問題, 這個問題可能比較大, 很難回答。 我看了一份2003年年底編制的《中國兒童早期閱讀現狀與對策研究報告》, 而且知道你也參加了這個報告的調查和整理, 你能不能結合你多年的實踐經驗具體說說, 究竟有哪些閱讀問題?
伍新春(以下簡稱伍):站在心理學的角度,
Advertisiment
首先, 中國兒童閱讀量不夠。 這個“量”, 主要是指泛讀的量, 還沒有上升到精讀的標準。 因為閱讀是孩子感知世界的一種方法, 一個窗口, 很多成年人的閱讀習慣都是小時候潛移默化形成的。 泛讀是最基礎的。 我所說的這個“量”, 主要也是對學校要求的閱讀量而言的。
記:你是否做過這方面的調查?
伍:幾年前, 我們曾經做個一個中美兩國閱讀量的調查, 中國孩子的閱讀量是每年5000字, 美國孩子的年閱讀量是3萬字——當然, 這是一個平均值, 每個孩子的閱讀量是有差異的, 美國孩子讀得少的有1萬6千字一年的,
Advertisiment
合適讀物有限
記:我們的閱讀量與西方存在這么大的差距嗎?幾乎只占他們的六分之一?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距?
伍:確實有差異。 第二個問題就是由閱讀量牽引出來的問題, 適合中國兒童的讀物有限。 中國是一個文化古國, 有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 比如我們的文學名著, 但這些書未必適合孩子們閱讀, 這樣的書本也很難引起他們的閱讀興趣。 目前, 我們市場上最常見的、銷量比較好的仍然是一些傳統的文學性書籍, 缺少功能性讀物。
而且這些讀物主題相對單一, 唐詩宋詞、古典童話、新老三字經仍然備受推崇,
Advertisiment
記:其實很多出版社都在做少兒讀物, 我手頭就有, 像“寶寶翻翻書”等, 都有按年齡分, 應該說我們還是在做這方面的嘗試?
伍:出版社剛剛有了年齡段的概念, 但市場細分不夠。 美國市場上各個年齡段的讀物都有, 而且不同年齡段的讀物, 都有不同的內容和呈現方式。
Advertisiment
中國目前缺乏明晰的段級的區分, 尤其是面向低幼的讀物極為缺乏。 一般情況下, 孩子8、9歲也就是小學三年級才能獨立閱讀, 西方人則在4、5歲就進入了閱讀狀態。 當然, 這也和文字體系本身的一些特性有關。 不同的文字系統, 面臨的閱讀難度不同, 漢語的特點是象形文字, 形音義不能直接結合, 這給閱讀帶來一些實際的困難。
社會將閱讀功利化
記:對, 其實說到早期閱讀, 我就記得小時候沒什么書看, 拿到手的第一本就是《西游記》, 但好多字不認識, 根本看不懂, 只能翻翻內頁上的圖片。 但我們家人說, 剛好可以多認識幾個字。這樣看書,感覺非常痛苦,所以看了兩周,就看不下去了。
伍:這就是家長、社會把孩子的閱讀功利化了,我要說的第三個問題。他們簡單地將閱讀作為教會孩子識字的工具,或過早地強調將兒童的讀書活動作為兒童獲取信息和知識的主要工具。他們關注的是,自己的孩子認識了多少字,很多校外補習班的宣傳中就提到“能教你幾歲的孩子認識多少字”,家長們也很關注這種信息,好像認識很多字是一種資本。
這樣做其實對孩子的可持續發展是不利的。孤立地識字,沒有具體的孩子可以接受的語境,對孩子來說,就是機械式的記憶,對于他們的整體閱讀能力,閱讀興趣以及相伴隨的寫作能力都會受到壓抑。
閱讀時,過早地把閱讀當成獲取知識和信息的工具,這也是對閱讀的認識存在的誤區。要知道,閱讀本身就是一種目的。不可否認,閱讀可以增加閱讀者的知識,開拓閱讀者的視野,但閱讀本身就是一種享受——也就是我們一直強調的“分享閱讀”。
記:“分享閱讀”是什么概念?
伍:在輕松愉快的親密氣氛中,成年人和兒童不以學習為外顯目的,共同閱讀一本書的類似的游戲的活動,應該從早期就開始,這種早期閱讀方法對于培養兒童的閱讀興趣、激發兒童的閱讀動機有著獨特的作用。
早期閱讀應該把閱讀本身當成目的,養成好的閱讀習慣,而獲取知識信息應該是閱讀的副產品。
家長花錢不花時間
記:我在一本臺灣的雜志上,看到他們列舉的一些孩子遇到的閱讀問題調查結果,包括:孩子課程負擔太重、時間不足,孩子沒有興趣,老師家長不知如何選書、沒教導閱讀技巧,資源不足(圖書資源、經費)、家中沒有好的閱讀環境等等。中國內地是否存在同樣的問題呢?
伍:應該說,這個調查結果并不適合內地吧。比如說沒時間,時間是可以擠出來的,你想做什么,只要你想了,肯定就會有時間去做。圖書就像一種玩具,一個游戲,沒有孩子會說,“我沒有時間去玩”。
不過對家庭而言,確實存在閱讀方法失當的問題。有些家長過早地讓孩子接觸一些與其年齡特征不適應、他們不感興趣的文字,如4歲就開始讀名著,或者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機械地背誦古詩、三十六計,讀形形色色的“新三字經”等。
對于低幼兒童來說這樣的“開卷”未必有益。家長對孩子各個年齡段的閱讀能力發展特點認識不夠,開展方式針對性差,缺乏有效的過程控制。傳統的認識上,我們把閱讀看得正兒八經。而早期閱讀,就是讓孩子有接觸書的經驗,增加他們與圖書的親近感,整個過程可以是快樂的、輕松的、游戲化的,而不是增加他們的學習負擔。
還有一個問題,大家可能也都注意到了:家長們愿意花錢,但不太愿意花時間。
記:你們的調查中,好像有金錢與時間比重這一項的調查,結果怎樣?
伍:在我們的調查中,有超過80%的家長是支持鼓勵孩子閱讀的,而且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投資已經占了家庭收入的40%,但他們非常缺乏在時間上的投入,如跟孩子進行親子閱讀。能夠經常和孩子一起讀書的家庭,即使是在北京這樣文化教育最發達的城市,比例也不足20%。
家長的作用是學校里老師不可能代替的。家長很有愛心,但我們的家長求成心切,買什么書是由他們決定的,并不是從孩子的角度來考慮的。我們曾經在活動中給家長推薦書目,結果家長怎么說?——“太簡單了!”家長以為的成功只是他們自己想象的,而不是孩子的成功。
社會轉型,缺乏系統支持
記:你剛才也說到了社會在倡導閱讀時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培訓班說將識字量作為主要的教育目標來追求,除此之外,能不能談談其他的社會問題?
伍:剛才說的是很多教育機構迎合家長的功利性心理,在低幼閱讀教育中,還存在諸多問題。比如說,教育觀念落后,強制性教育普遍,缺乏開放的教學思維,教育資源有限,班級規模太大——學生人數多、教師空間小,教學設施缺乏等,而且在兒童語言教育領域,缺乏以對兒童認知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為基礎的系統、可操作方案,使得教學工作者無所適從。
缺乏閱讀氛圍營造和場所建設。我們在調查中發現,許多中國家庭環境的不利于早期閱讀的開展,有意識地為孩子準備書房、書櫥和書桌的家庭比例不到3%。幼兒園、學校的閱讀角區建設也很不完善。一些社區在節假日也開展親子活動,但很少聽說有“親子閱讀”。
記:有一種說法,在大家庭解體、小家庭父母皆忙、兄弟姐妹不再成群的今天,親子共讀已成為維系親情、培育人格的良方。你怎么看?
伍:由于我們的社會還處于特定的轉型時期,早期閱讀的社會支持系統也存在不足。大家都在說潛能開發、神童、天才教育,專家和家長非常推崇,但對孩子一些基本素質的培養,如閱讀能力和興趣,往往處于被忽視的地位;傳播媒體的多元化,尤其是電視卡通,吸引了孩子相當多的注意力,所以很大一部分人休閑寧可看電視;在語言教育上,普遍存在重外語,輕本國語言的傾向;社區的圖書館普遍缺乏,未能在閱讀的方便獲得上發揮作用;針對閱讀的社會組織發展不健全,讀書類的社會組織、興趣小組非常缺少,2004年是國際閱讀協會成立40周年,中國尚未加入會員國。
記者手記:
在采訪之前,看了很多關于閱讀狀況的資料,包括一本過期的臺灣雜志,甚至有熱心朋友提供的兩三年前關于“閱讀日”的相關報道,感覺問題有很多,沒有幾年調查研究,沒有一定的實踐經驗,還真是很難將問題有條理地一一列出。
所以在發采訪提綱的時候,我甚至說了很多廢話,引用了其他資料,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正在外地出差講學的伍新春能受到更多的啟發,結合他多年的心得,將這個寬泛的問題說得具體,系統。也多虧中國兒童顧問網和北京迪科奕陽兒童閱讀顧問有限公司提供的資料,很受用。也借這一角對他們表示感謝。
伍新春簡介:
學術與行政職務: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副院長、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心理與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長、中國閱讀學研究會副會長
著作:《兒童培養指南》(主編)、《高等教育心理學》(主編)、《教育心理學》(與人合著)、《小學語文教學心理學》(與人合著)等
編輯:芯蕊
剛好可以多認識幾個字。這樣看書,感覺非常痛苦,所以看了兩周,就看不下去了。伍:這就是家長、社會把孩子的閱讀功利化了,我要說的第三個問題。他們簡單地將閱讀作為教會孩子識字的工具,或過早地強調將兒童的讀書活動作為兒童獲取信息和知識的主要工具。他們關注的是,自己的孩子認識了多少字,很多校外補習班的宣傳中就提到“能教你幾歲的孩子認識多少字”,家長們也很關注這種信息,好像認識很多字是一種資本。
這樣做其實對孩子的可持續發展是不利的。孤立地識字,沒有具體的孩子可以接受的語境,對孩子來說,就是機械式的記憶,對于他們的整體閱讀能力,閱讀興趣以及相伴隨的寫作能力都會受到壓抑。
閱讀時,過早地把閱讀當成獲取知識和信息的工具,這也是對閱讀的認識存在的誤區。要知道,閱讀本身就是一種目的。不可否認,閱讀可以增加閱讀者的知識,開拓閱讀者的視野,但閱讀本身就是一種享受——也就是我們一直強調的“分享閱讀”。
記:“分享閱讀”是什么概念?
伍:在輕松愉快的親密氣氛中,成年人和兒童不以學習為外顯目的,共同閱讀一本書的類似的游戲的活動,應該從早期就開始,這種早期閱讀方法對于培養兒童的閱讀興趣、激發兒童的閱讀動機有著獨特的作用。
早期閱讀應該把閱讀本身當成目的,養成好的閱讀習慣,而獲取知識信息應該是閱讀的副產品。
家長花錢不花時間
記:我在一本臺灣的雜志上,看到他們列舉的一些孩子遇到的閱讀問題調查結果,包括:孩子課程負擔太重、時間不足,孩子沒有興趣,老師家長不知如何選書、沒教導閱讀技巧,資源不足(圖書資源、經費)、家中沒有好的閱讀環境等等。中國內地是否存在同樣的問題呢?
伍:應該說,這個調查結果并不適合內地吧。比如說沒時間,時間是可以擠出來的,你想做什么,只要你想了,肯定就會有時間去做。圖書就像一種玩具,一個游戲,沒有孩子會說,“我沒有時間去玩”。
不過對家庭而言,確實存在閱讀方法失當的問題。有些家長過早地讓孩子接觸一些與其年齡特征不適應、他們不感興趣的文字,如4歲就開始讀名著,或者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機械地背誦古詩、三十六計,讀形形色色的“新三字經”等。
對于低幼兒童來說這樣的“開卷”未必有益。家長對孩子各個年齡段的閱讀能力發展特點認識不夠,開展方式針對性差,缺乏有效的過程控制。傳統的認識上,我們把閱讀看得正兒八經。而早期閱讀,就是讓孩子有接觸書的經驗,增加他們與圖書的親近感,整個過程可以是快樂的、輕松的、游戲化的,而不是增加他們的學習負擔。
還有一個問題,大家可能也都注意到了:家長們愿意花錢,但不太愿意花時間。
記:你們的調查中,好像有金錢與時間比重這一項的調查,結果怎樣?
伍:在我們的調查中,有超過80%的家長是支持鼓勵孩子閱讀的,而且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投資已經占了家庭收入的40%,但他們非常缺乏在時間上的投入,如跟孩子進行親子閱讀。能夠經常和孩子一起讀書的家庭,即使是在北京這樣文化教育最發達的城市,比例也不足20%。
家長的作用是學校里老師不可能代替的。家長很有愛心,但我們的家長求成心切,買什么書是由他們決定的,并不是從孩子的角度來考慮的。我們曾經在活動中給家長推薦書目,結果家長怎么說?——“太簡單了!”家長以為的成功只是他們自己想象的,而不是孩子的成功。
社會轉型,缺乏系統支持
記:你剛才也說到了社會在倡導閱讀時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培訓班說將識字量作為主要的教育目標來追求,除此之外,能不能談談其他的社會問題?
伍:剛才說的是很多教育機構迎合家長的功利性心理,在低幼閱讀教育中,還存在諸多問題。比如說,教育觀念落后,強制性教育普遍,缺乏開放的教學思維,教育資源有限,班級規模太大——學生人數多、教師空間小,教學設施缺乏等,而且在兒童語言教育領域,缺乏以對兒童認知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為基礎的系統、可操作方案,使得教學工作者無所適從。
缺乏閱讀氛圍營造和場所建設。我們在調查中發現,許多中國家庭環境的不利于早期閱讀的開展,有意識地為孩子準備書房、書櫥和書桌的家庭比例不到3%。幼兒園、學校的閱讀角區建設也很不完善。一些社區在節假日也開展親子活動,但很少聽說有“親子閱讀”。
記:有一種說法,在大家庭解體、小家庭父母皆忙、兄弟姐妹不再成群的今天,親子共讀已成為維系親情、培育人格的良方。你怎么看?
伍:由于我們的社會還處于特定的轉型時期,早期閱讀的社會支持系統也存在不足。大家都在說潛能開發、神童、天才教育,專家和家長非常推崇,但對孩子一些基本素質的培養,如閱讀能力和興趣,往往處于被忽視的地位;傳播媒體的多元化,尤其是電視卡通,吸引了孩子相當多的注意力,所以很大一部分人休閑寧可看電視;在語言教育上,普遍存在重外語,輕本國語言的傾向;社區的圖書館普遍缺乏,未能在閱讀的方便獲得上發揮作用;針對閱讀的社會組織發展不健全,讀書類的社會組織、興趣小組非常缺少,2004年是國際閱讀協會成立40周年,中國尚未加入會員國。
記者手記:
在采訪之前,看了很多關于閱讀狀況的資料,包括一本過期的臺灣雜志,甚至有熱心朋友提供的兩三年前關于“閱讀日”的相關報道,感覺問題有很多,沒有幾年調查研究,沒有一定的實踐經驗,還真是很難將問題有條理地一一列出。
所以在發采訪提綱的時候,我甚至說了很多廢話,引用了其他資料,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正在外地出差講學的伍新春能受到更多的啟發,結合他多年的心得,將這個寬泛的問題說得具體,系統。也多虧中國兒童顧問網和北京迪科奕陽兒童閱讀顧問有限公司提供的資料,很受用。也借這一角對他們表示感謝。
伍新春簡介:
學術與行政職務: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副院長、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心理與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長、中國閱讀學研究會副會長
著作:《兒童培養指南》(主編)、《高等教育心理學》(主編)、《教育心理學》(與人合著)、《小學語文教學心理學》(與人合著)等
編輯:芯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