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像孩子那樣長大,
家長要接受下面的幾個觀點:首先人能不能客觀地感知外部世界這個問題至今也沒有結論,
人能否客觀地知道自己,
Advertisiment
人能否客觀地知道孩子,
這也是一個相似的問題。
家長到底
怎麼做對孩子成長有幫助,
雖然主流的兒童教育書籍會給我們一些指導,
但自己的孩子是否適合這樣的引導卻又是不確定了。
哲學的終極問題正是:“我是誰?”人類終其一生的努力全在瞭解自己是誰,
所以連自己是誰都不甚了了,
怎麼就可以知道別人是誰?要接受孩子像孩子那樣長大,
我們就不得不相信孩子比我們更知道他自己。
每個孩子都是個別,
我們每個人也是個別,
我們生活在過去的經歷、經驗和社會意識中,
我們從孩子身上更多是看到自己,
看到自己曾體驗過的情緒與行為。
人類是大自然的產物,
每個孩子從母體中新生也必然攜帶了全部自然的資訊。
Advertisiment
在未被人類文化、語言、價值體系影響以前,
孩子是以自然的知覺在感知外部世界。
很多知覺的模型早就蘊含在生命體系中,
孩子是在大自然資訊引導下從生命內部喚起生命的智慧。
家長要相信自然蘊含的智慧遠勝於人類科學表達的智慧,
所以讓孩子親近自然,
接受自然的滋養正是提升孩子心智慧力的最佳途徑。
不管理性的知識和社會適應性能力多重要,
但由於社會現實中人類文化比比皆是,
家長要有一種補償意識,
盡可能讓孩子在一種更自在的方式中成長,
盡可能地給予孩子更飽滿的自然資訊。
我們的孩子將以成年的方式生活在2030~2050年,
那是屬於他們的世紀。
家長需要思考的是把孩子引向過去,
Advertisiment
還是把教育導向未來?未來取向的教育必須在未知中去尋找,
因為孩子一定比我們更適應未來,
你不能比孩子更貼近它。
我們習慣在已知中去尋找看問題的方式與問題解答,
現在我們要學習在未知中去探索與解決問題,
放棄頭腦中一些既定的知識和概念,
才能沉浸在孩子的世界裡和他分享成長的快樂。
學習在每一個當下去感受而非理解孩子,
用感覺去互動,
以接納去分享,
而不用價值觀去選擇並推銷自己的生活哲理與忠告。
孩子的福祉在於整個社會的人性進步。
不管多麼起勁地去教育 和引導孩子,
真正讓孩子能夠得到幸福保證的是社會。
家庭的文化、習慣、情感的傳承可以部分決定孩子對生活的感受,
Advertisiment
但不能替代社會對孩子生活、行為、人際關係的決定。
為了孩子我們今天要開始承擔社會的責任,
讓孩子在一種對人的關懷、尊重與感激的人文環境中長大。
我們今天如何創建這個世界,
我們的孩子未來就會在什麼樣的起點開始創造他們的世界人,
這是所有家長們要為孩子們做的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