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龍是千百年以來父母對孩子的共同期望, 時代發展到了今天, 這種期望成了對孩子的一種誤導, 尤其是誤導了孩子的成才目的, 也使家長對孩子的成長只滿足於“望”而疏於“教”, 而“望”極易導致偏、逼、恨和歎。
黃炎培先生的一個兒子少年時喜歡讀子書和佛經, 父親便指導他研究哲學。 另外一個兒子十分喜歡玩積木, 堆造建築物, 父親便時常帶他去看市容, 遊覽名勝, 培養孩子對建築業的興趣。 由此, 黃先生的子女都學有成就。
有這樣一個孩子, 他的各科成績都不理想, 唯獨對繪畫很感興趣, 並有一定的基礎。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孩子只好忍痛割愛, 按照爸爸的要求, 收起被砸壞的畫具, 並從此再也不敢畫畫了。
在以後的日子中, 這個孩子每當做完作業後, 就會望著牆上貼的那張曾在幼稚園得獎的畫作, 兩眼發呆。 當爸爸敲門要進房間時, 他回過神來, 匆忙拿起一本數學書看起來。 他的爸爸見孩子不再畫畫而在學習功課時, 就高興地離開了。 但這個學生在兩次高考中都敗下陣來, 氣得父母垂頭喪氣, 恨鐵不成鋼。
還有一些家長望子成龍心切, 見啥時髦, 就讓孩子學什麼。 諸如, 今天讓孩子學書法繪畫, 明天讓孩子唱歌學琴, 孩子對此毫無興趣, 其結果自然是一事無成。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 望子成龍, 更需要慧眼識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