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白吃飯了
一位三年級的學生拿著算術的考試卷子回家給母親看, 母親看到孩子算錯的題都很簡單, 就責備孩子:“這樣簡單的題目也會算錯, 太不應該了。 ”但是, 有的母親卻故意說些帶污辱性的話, 以刺激自己的孩子, 如:“你是白吃飯了!這些題連一年級的學生都會做!”
不僅母親會這樣說, 在大人的社會裡, 上級對部下有時也會說, “你當處長幾年了?還出這種錯誤?簡直像個新人!”這些說法對成人來說, 也許能激發人們發憤圖強, 產生好的效果。 但對孩子幼稚的失誤, 用“真像一年級的學生”、“你還是個嬰兒”等言詞來加以諷刺是不能起任何作用的。
Advertisiment
一位老人講述他的親身經歷, 這個例子很好地說明了父母之言對孩子的影響之大。 這位老人有兩個孩子, 女兒今年48歲, 兒子今年44歲。 老人從年青時代起就非常喜歡畫畫, 並一心想培養孩子成為職業畫家。 女兒讀小學二年級時便開始學習畫畫, 可是學了一年半卻進展不大。 某天父親生氣地說:“你的智商和一年級的學生一樣。 ”女兒聽了就說:“那就算了。 ”以後, 無論父親怎麼勸說, 女兒再也不學畫畫了。
當他教尚在幼稚園的兒子學畫畫時, 就改變了方法, 每次兒子畫完畫, 他總是稱讚兒子:“畫得好!你是畫畫的天才。 ”於是, 兒子很熱衷於學畫畫, 而且進步很快, 小學六年級時還參加了縣一級的比賽。
Advertisiment
他們倆是姐弟, 應該說他們的聰明和智慧不會有很大的差別。 可是, 父親的一句評語卻產生了完全相反的效果。 一個孩子在畫畫上卓有成就, 而另一個孩子對畫畫卻毫無興趣。
當然, 每一個孩子都有成長的欲望, “想成為大人”, “想快快長大”。 換言之, 孩子在大人、高班生面前, 有一種自愧不如的感覺, 感到個兒小、力氣弱、知識少……
如果我們無視孩子的這種欲望, 說孩子的智商像一年級學生、像嬰兒, 指責他比實際年齡更幼稚, 只能增加他的自愧不如的感覺, 使他無法從幼稚之中擺脫出來。
現在再來分析一下說三年級學生的智商“像一年級學生”這個例子, 這與說“你退步了”是一樣的,
Advertisiment
本來, 當老師、其他人批評自己的孩子“你……都不會”時, 作為家長應鼓勵孩子:“媽媽決不這樣想, 只要你肯幹一定能成功。 我相信你。 ”哪怕十人、二十人都說不好, 只要父母加以肯定, 孩子就會信心百倍地去努力。 父母否定了被人貼上的消極標籤, 等於幫孩子卸掉了心理負擔。
假如家長首先給自己的孩子貼上消極標籤, 那麼只能使孩子失去自信和幹勁兒, 受到很大的打擊, 以至於無立足之地。
孩子處於這種心理狀態是最不好的, 這不僅影響他的成長, 而且使他總在幼稚階段徘徊不前。 即家長說的話從兩方面刺傷了孩子,
Advertisiment
有時大人為了逗孩子笑, 就說“你像嬰兒”, 從上述情況來看, 這種說法也不值得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