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操著一把“教育心理學”的刀, 仔細地剖析著;他喜歡用案例說話, 厭惡那種一味地把板子打在孩子身上的做法;他倔強地認為“人是環境的產物, 人出了問題, 往往是人所生存的環境出了問題”, 他要勇敢地把網癮背後的東西揪出來。
他就是吳錦良教授。 他主持的家教診所已經成功地幫助了約20位“問題孩子”走出心理上和學習上的困境, 成功轉變為優秀少年, 近年來吳錦良在全省各地做過四十多場家庭教育報告會, 深受一些家長的好評。
指責孩子前先反省自己
(吳錦良語:現在很少有行業可以不經任何資格鑒定便可操持,
Advertisiment
不少人心裡有一個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 即父母創造了一個新的生命, 把孩子養育成人, 對孩子恩深似海, 也就擁有支配孩子的全部特權。 孩子就應該唯命是從, 終生報答父母的恩情。 因此認為父母很好當。
其實不然。 孩子並沒有要求來到這個世界上, 作為父母有權力決定孩子出世與否, 而孩子沒有選擇的能力, 是父母選擇了孩子, 因此你就得為你的這個選擇負責, 並且事先做好充分準備, 為這個新生命負完全的責任。
心理分析大師佛洛德曾經把為人父母歸納為世界上三大難事之一。
Advertisiment
社會越發展, 父母就越難當, 有關孩子的問題就會顯得越來越複雜, 就像現在冒出來的網路問題。
令人遺憾的是, 不少父母賴以教育孩子的唯一資本, 就是長輩當年教育自己時的一點親身體驗, 或者是從周圍朋友、同事那裡借鑒來的一些感性經驗。 許多父母對子女教育視同喂牛養馬、栽花種草一樣, 其方法之簡單令人驚訝。
當你把手指伸出來指責孩子的時候, 請你務必反省一下自己, 是不是你出什麼問題了?是不是你教育孩子的方式出什麼問題了?是不是你給小孩創造的環境出什麼問題了?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 同樣,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