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和孩子家長之間的溝通技巧如何決定呢?關於孩子教育問題家長與老師都需要做些什麼呢?我們都知道教師要幫助家長形成正確的教育子女的觀念, 擺正成人與子女的關係, 並通過開展活動促進學生健全個性的發展。
第一, 改變傳統教子觀念。家長要改變傳統觀念, 加強社會責任感, 樹立為國教子的思想, 克服把孩子當成自己私有財產的心理, 認識到孩子是未來事業的接班人, 他們的成長關係到國家的興旺、民族的發展, 按國家對人才培養的規格去做, 這樣才能站得高、看得遠、放得開、收得攏。
Advertisiment
鼓勵孩子參加集體活動, 讓他(她)多與同齡的同學一起活動, 用群的功能彌補獨的缺陷。 通過集體活動過程中的衝突, 使孩子反省自己, 知道不能恣意妄為, 必須同時為別人考慮。 因此, 如果孩子(尤其是低年級小學生)喜歡和同學們一起活動, 教師和家長不應予以抵制, 而應讓他們玩個痛快。 倘若過度保護孩子, 擔心他們會吃虧或被人欺負, 孩子日後將難以適應社會。 如果孩子不喜歡和同學玩, 教師和家長就有必要作適當的引導, 鼓勵孩子大膽地走出教室、走出家門, 避免他們形成孤僻的性格。
第三, 避免自我中心意識。家長要擺正獨生子女與成人的關係。 孩子一出生, 家長就要注意不把他置於家庭的特殊地位,
Advertisiment
不論是家長還是教師, 對孩子的要求都應該堅持不懈, 堅持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 如果孩子感到教育的堅決性、合理性, 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師與家長、家長與家長之間要協調一致,
Advertisiment
在實際生活中, 要讓孩子吃一點苦, 消除他們身上的嬌氣。 比如在孩子的物質生活方面, 不要提供太好的條件, 吃要保證營養, 但不要太多、太精;穿要整潔、大方、舒服, 不要豪華、豔麗;玩要益智、耐用, 不要總是買新玩具或學習用品, 讓孩子養成勤儉樸素的好習慣。 提醒家長應督促孩子多做一些家務, 特別是自己的事。 另外, 可以開展適當的挫折教育, 增強孩子的耐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