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嘲笑也會導致孩子尿床

問:寶寶四歲多了, 有時還會尿床, 晚上不喊他起來撒尿, 還是會尿到床上, 請問專家需不需要治療?

——網友:紅學迷

答:根據這位元家長描述, 年齡在4歲左右, 我們門診中也常有這麼大的被家長帶來就診, 其實有一些並不一定需要靠治療才能改掉尿床的習慣。 3-4歲的孩子中樞神經系統發育還不夠成熟, 對自己的排尿還不能完全控制是正常的, 所以是否需要去醫院治療不能一概而論。 家長俗稱的“尿床”在醫學上稱為遺尿症, 遺尿症一般是指滿5周歲以上還不能控制排尿的情況。 如果孩子大於5歲, 每個月尿床兩次以上,

Advertisiment
持續三個月就有遺尿症的可能性, 建議到醫院就診。

剛入園“尿褲子”可能是心理“沒過關”

孩子都上幼稚園了, 怎麼還愛“畫地圖”啊?不少家長都糾結于孩子“尿褲子”習慣改不了。 陳主任告訴記者, 孩子尿床除了內因, 還有不少外因也是不可忽視的。 比如現在許多年輕家長愛給孩子一整天都兜著“尿不濕”, 到了3、4歲還尿褲子的寶寶並不少見。 “一般1歲半以後的孩子可以自己走、自己蹲, 這時就要適當訓練他們自己排尿的能力。 ”陳主任說, 還有一部分孩子以前尿床不頻繁, 但上了幼稚園卻嚴重了, 這就是孩子在一些特殊時期心理上的變化。 “心理上脫離依賴後或是遇到突然的變故時, 孩子容易因為壓力誘發尿床現象。

Advertisiment

膽小、敏感的小朋友“尿床率”更高

“從臨床上看, 尿床的小朋友中性格內向、敏感膽怯的更多。 ”陳主任說, 由於孩子情緒波動性比較大, 所以在治療尿床的問題上, 家長不宜操之過急。 而且臨床上許多看似有“遺尿症”的孩子並不是真的遺尿, 比如有一部分剛上幼稚園的孩子總是想上廁所或是容易尿床, 家長帶來醫院一檢查原來是蟯蟲感染, 在感染治癒後遺尿症也就隨之好了, 所以這一部分屬於“遺尿假像”。 如果孩子在醫院檢查後確診為“遺尿症”, 家長也不必過於緊張。 現在絕大部分都是行為療法, 找出孩子尿床的心理原因或是生理原因“對症下藥”。

家長的責駡嘲笑易起“副作用”

當發現孩子有尿床情況時, 家長的態度非常重要。

Advertisiment
3、4歲以下的孩子在家長的訓練幫助下, 50%以上可以改掉“尿床”的習慣。 第一, 家長要幫助孩子找原因。 觀察孩子每次遺尿前的作息時間、習慣和衛生狀況, 找出是否有規律性。 如有些孩子每次晚間吃西瓜就特別容易尿床, 如果能找出誘因就可以早期干預並控制。 第二, 訓練孩子多喝水, 拉長兩次排尿時間, 減少晚上晚飯後茶水、湯的攝入量。 第三, 當發現孩子有尿床情況時, 不要責駡、呵斥或是起些諷刺的外號。 有些家長愛拿孩子尿床開玩笑, 每當孩子尿床就會開玩笑問:“昨晚是不是又‘畫地圖’啦?”“你看你這個‘尿床精’呀!”等等, 這樣反而會加重孩子精神上的負擔。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