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長在批評孩子的時候也需要講究藝術

一個九歲的男孩, 故意把媽媽剛買的新手機從三樓扔到樓下。 媽媽心中“嗵”的一下冒上了火, 但她忍住了。 她用很平靜的語氣對兒子說:“先去給我撿上來。 ”一會兒, 兒子垂頭喪氣地上樓來了, 說:“對不起, 老媽。 電視上的廣告說得不對, 它怕摔。 ”媽媽拿著摔壞的手機, 哭笑不得。

這是一位女友對我說的她兒子的故事。

我想起夏楊小時候也做過類似的“實驗”。 他把收音機從桌子上推到地上, 要試驗一下裡面的電晶體, 在受到撞擊後會產生什麼變化。 當然收音機的殼摔壞了, 但我沒有批評他, 反而表揚了他, 只是以後他再也沒有犯過類似的錯誤。

Advertisiment

這是我面對孩子所犯錯誤的一個原則, 那就是, 不是孩子所有的錯誤, 都用批評去解決的。 批評要講究藝術。

孩子的成長, 從某種意義上說, 就是不斷改正錯誤的過程。 做父母的應該努力以平心靜氣的心境, 來隨時面對孩子可能犯的大大小小的過失或錯誤。

夏楊從小時候到現在, 每當有錯誤時, 我都會很冷靜地先瞭解清楚情況, 然後說:“夏楊, 過來咱們談談。 ”他知道這句話就是我要和他“理論”事情了, 而且他知道, 他不會受到無端的謾駡和指責, 我也不會陳年老賬一起翻出來算, 我會給他講清楚道理, 以自己的平和心態, 讓孩子也在平靜中反思自己, 而不是激化他的情緒。

我是個目標感較強的人,

Advertisiment
做什麼事情往往想到事情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在我們為孩子的錯誤生氣時, 應該想到懲罰他的目的是什麼。 批評孩子不是發洩父母的怒氣, 而是為了指導孩子不再犯錯。 當一個錯誤已經發生、覆水難收時, 你發再大的脾氣, 也是於事無補。 大聲的責駡, 也只會使孩子更害怕、恐懼而已, 甚至導致他將來再犯錯誤時, 會對父母撒謊。 憤怒可能會導致更多的錯誤, 歇斯底里地發脾氣, 不但解決不了問題, 也讓自己的身體受傷。 有一個母親就因為兒子踢球, 幾次不小心把鄰居家的玻璃砸碎了, 竟然讓孩子給氣病了。

有的父母說, “我的孩子犯了錯誤, 就是死不承認, 氣得我恨不得……”我覺得這時候父母應該反省一下, 自己對孩子犯錯後的態度。

Advertisiment

一般來說, 孩子在犯了錯誤之後, 本能的恐懼和內疚, 會使他產生自卑心理, 這種感覺甚至連他自己也鬧不清楚是一種什麼情緒。 此刻, 他最需要的是安撫。 可這時候父母如果不等孩子從挫折感中恢復過來, 就在現場大呼小叫地數落孩子, 甚至把孩子過去犯的錯誤, 也一起抖出來數落著, 會使孩子突然間失去內疚感。 人在內疚的時候, 是最能聽進話去的時候, 如果你的憤怒批評, 把這份內疚打消, 孩子就用無理狡辯來反抗父母、保護自己, 這也是一種本能的反應。

所以, 在批評孩子遭到孩子的激烈辯解時, 做父母的最好反省一下, 自己的批評是不是對的?自己的批評方式是不是對的?瞭解和理解,

Advertisiment
容易促使我們做出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 教育孩子也同理。

其實大人也一樣, 有的妻子看見丈夫晚回家或喝多了, 就開始怒氣衝衝地數落, 結果把丈夫的內疚感數落掉了;還有的妻子邊幹活邊嘮叨, 把別人對你的感激之情也嘮叨沒了。 所以, 不藝術的批評, 在人與人的相處中容易引發負面的情緒, 應該儘量避免。

我比較容易包容孩子的錯誤, 因為我總是站在孩子的角度, 去想錯誤發生的原因。 所以, 我沒有真正地為孩子的錯誤生過氣。 我的親戚覺得我有點“溺愛”孩子, 其實, 我是捨不得去傷害孩子的好奇心。 小孩子是很純潔的, 犯的錯誤一般是因為好奇、調皮等。 大一點的孩子, 如果有了原則性的大錯誤, 那也不是簡單的憤怒批評能解決的,

Advertisiment
做父母的應該反省自己教育過程的失誤, 和孩子一起找出錯誤的根源。

我記得夏楊小時候還把一台答錄機拆壞了。 當時幾百元的東西, 也算是貴重了, 但我沒有責備他, 反正東西已經壞了, 再嚴厲的責備也不能失而復得。 我鼓勵他找出壞的原因, 看能不能修好, 去實現讓他繼續探究的目的。 教育一定要有目的性, 既然批評也是教育的一種形式, 那更要知道批評之後, 我們要的效果是什麼。 東西再貴重, 也沒有孩子的自尊心、創造力貴重。 東西沒了還可以買, 即使買不到了, 也只是少了一件東西。 但是孩子的自尊心沒了, 就損傷了孩子的自信, 甚至有可能損害孩子的未來。 我曾經在一本書上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次,一位校長看到一個男生,用泥塊砸其他的同學,就當即制止他,並讓他課後到他辦公室裡去。

男生猜想自己要挨訓了,下課後就早早地等在校長的辦公室門口了。校長還沒回來,男生的心裡忐忑不安,在努力想著辯解的理由。

一會兒校長回來了,一見面,就拿出一塊糖,送給這個男生,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而我卻遲到了。”

男生驚疑地接過糖果。沒想到,校長又掏出一塊糖放到他的手裡,說:“這塊糖果也是獎給你的,因為當我不讓你打時,你立即就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我應該獎你。”

男生更驚疑了,眼睛睜得大大的。

校長又掏出了第三塊糖,塞到男生手裡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遵守遊戲規則,欺負女生。說明你正直善良,我應該獎勵你。”

男生感動極了,眼淚開始流了下來。他有點泣不成聲地說:“校……長,校長,您……打我兩下吧!是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啊!”

校長滿意地笑了。他隨即掏出第四塊糖,連同一塊面巾紙,一起遞給那個男生,說:“擦擦眼淚吧,小夥子。再獎勵你一塊糖果,為你能夠正確地認識錯誤!不過,我只有這一塊糖了,看來,咱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

這種批評方式是多麼奇特啊!這是流傳甚廣的一個著名校長的故事。我想,在那個男生的記憶中,這四塊糖果將使他永遠難忘。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不教,我想就是這個道理吧。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些時候他所犯的錯誤本身,不會給孩子帶來多大的傷害,但大人對事情所持的態度卻會給孩子很大影響。

記得夏楊上初中時,他上課不認真聽講,還和周圍的同學說笑,結果老師懲罰他,就讓他一個人單獨坐在最前排。老師很嚴肅地找我談,我發現那幾天他回家,也明顯地打不起精神。可能他以為,我會把這件事情當成大錯來批評他。結果出乎他的意料,我首先是讓他感覺,我對這件事情沒有看得很重,然後安撫他,讓他恢復正常情緒,保持心情平靜,再給他分析這件事情的利害。

當時他跟我說,老師當堂講的內容他都掌握了,所以才沒認真聽講。我就告訴他,“人在一定的場所和群體環境裡,是需要遵守一定的規則的,不能因為你一個人的行為而破壞了規則。上課的規則就是大家聽老師講,你會了,但不能干擾別的同學聽課。”然後我和他開玩笑:“一個人坐,沒有人和你說話了,這是老師對你上課聽講的‘照顧’呢!”

結果,這次錯誤,成了我激勵他努力學習的教育時機,而且他很愉快地把“坐前排”帶來的負面情緒轉化為正面力量。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來自學習、生活、品行方面的不良行為,如果不及時糾正,就會制約孩子的健康成長。如果家長能掌握孩子的生理、心理特點,採取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就能把孩子的缺點轉化為優點。就像上面那位著名的校長,連批評都是從孩子的優點入手。

錯誤的是一件事情,而不是他這個人。從一個錯誤再多的孩子身上,也總能找到讓我們為他自豪的東西。

即使孩子出現了原則性的錯誤,我們一樣可以用溫和、耐心和有效的方法解決問題,而不必打罵。父母責備的聲音越小,孩子越會注意傾聽。“教”而不“罰”,比純粹的批評懲罰會更有效。人天生是一種喜歡接納鼓勵和撫慰的動物,而對批評則本能地產生敵對和衝突。所以,父母在責備孩子時,親子關係、雙方的感情都會受到考驗。父母要瞭解孩子處於一個什麼樣的發展階段,才能對孩子有合理的期望。那樣,對待他每一個年齡段所犯錯誤的判斷就比較準確了,也就會有相應、恰當的批評方式。

我認為,批評不是亂發脾氣,是在溝通對話。打開心靈的窗戶,春風化雨,就事論事。不要事無巨細地不停指責孩子,否則,他的心靈之窗就對父母關閉了,那樣再正確、再有效的教育也無法實施了。

要把握批評的時機,在孩子對所犯的錯誤還記憶猶新、最有體驗和領悟時,及時進行有建設意義的啟發性批評教育。

尊重孩子的人格,耐心傾聽他的辯解,允許他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但必須詳細對孩子說明他被批評的原因。同時,要讓孩子知道日後如何避免再犯相同的錯誤。

不要強化孩子的缺點,拿自己孩子的弱點和別的孩子的優點做比較;不要當眾羞辱孩子,對孩子施以語言的暴力。父母應儘量避免在公眾場所、在外人面前批評孩子。可以當時悄悄地給孩子指出,也可以留待回家以後耐心對孩子講清楚。

杜絕情緒化的批評。不要翻舊賬,不要做人身攻擊。孩子的信任是一個非常神聖的禮物,如果你使他喪失了對你的信任,就很難獲得他的重新信任。

這是我在教育夏楊時的一點體會。

讓我們以理解的心,看待孩子成長過程中所出現的錯誤吧。父母的責任,就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小心但堅定地剪去那些脆弱、有毒的枝條,保證生命的大樹,生長得更加茂盛!

有一次,一位校長看到一個男生,用泥塊砸其他的同學,就當即制止他,並讓他課後到他辦公室裡去。

男生猜想自己要挨訓了,下課後就早早地等在校長的辦公室門口了。校長還沒回來,男生的心裡忐忑不安,在努力想著辯解的理由。

一會兒校長回來了,一見面,就拿出一塊糖,送給這個男生,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而我卻遲到了。”

男生驚疑地接過糖果。沒想到,校長又掏出一塊糖放到他的手裡,說:“這塊糖果也是獎給你的,因為當我不讓你打時,你立即就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我應該獎你。”

男生更驚疑了,眼睛睜得大大的。

校長又掏出了第三塊糖,塞到男生手裡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遵守遊戲規則,欺負女生。說明你正直善良,我應該獎勵你。”

男生感動極了,眼淚開始流了下來。他有點泣不成聲地說:“校……長,校長,您……打我兩下吧!是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啊!”

校長滿意地笑了。他隨即掏出第四塊糖,連同一塊面巾紙,一起遞給那個男生,說:“擦擦眼淚吧,小夥子。再獎勵你一塊糖果,為你能夠正確地認識錯誤!不過,我只有這一塊糖了,看來,咱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

這種批評方式是多麼奇特啊!這是流傳甚廣的一個著名校長的故事。我想,在那個男生的記憶中,這四塊糖果將使他永遠難忘。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不教,我想就是這個道理吧。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些時候他所犯的錯誤本身,不會給孩子帶來多大的傷害,但大人對事情所持的態度卻會給孩子很大影響。

記得夏楊上初中時,他上課不認真聽講,還和周圍的同學說笑,結果老師懲罰他,就讓他一個人單獨坐在最前排。老師很嚴肅地找我談,我發現那幾天他回家,也明顯地打不起精神。可能他以為,我會把這件事情當成大錯來批評他。結果出乎他的意料,我首先是讓他感覺,我對這件事情沒有看得很重,然後安撫他,讓他恢復正常情緒,保持心情平靜,再給他分析這件事情的利害。

當時他跟我說,老師當堂講的內容他都掌握了,所以才沒認真聽講。我就告訴他,“人在一定的場所和群體環境裡,是需要遵守一定的規則的,不能因為你一個人的行為而破壞了規則。上課的規則就是大家聽老師講,你會了,但不能干擾別的同學聽課。”然後我和他開玩笑:“一個人坐,沒有人和你說話了,這是老師對你上課聽講的‘照顧’呢!”

結果,這次錯誤,成了我激勵他努力學習的教育時機,而且他很愉快地把“坐前排”帶來的負面情緒轉化為正面力量。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來自學習、生活、品行方面的不良行為,如果不及時糾正,就會制約孩子的健康成長。如果家長能掌握孩子的生理、心理特點,採取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就能把孩子的缺點轉化為優點。就像上面那位著名的校長,連批評都是從孩子的優點入手。

錯誤的是一件事情,而不是他這個人。從一個錯誤再多的孩子身上,也總能找到讓我們為他自豪的東西。

即使孩子出現了原則性的錯誤,我們一樣可以用溫和、耐心和有效的方法解決問題,而不必打罵。父母責備的聲音越小,孩子越會注意傾聽。“教”而不“罰”,比純粹的批評懲罰會更有效。人天生是一種喜歡接納鼓勵和撫慰的動物,而對批評則本能地產生敵對和衝突。所以,父母在責備孩子時,親子關係、雙方的感情都會受到考驗。父母要瞭解孩子處於一個什麼樣的發展階段,才能對孩子有合理的期望。那樣,對待他每一個年齡段所犯錯誤的判斷就比較準確了,也就會有相應、恰當的批評方式。

我認為,批評不是亂發脾氣,是在溝通對話。打開心靈的窗戶,春風化雨,就事論事。不要事無巨細地不停指責孩子,否則,他的心靈之窗就對父母關閉了,那樣再正確、再有效的教育也無法實施了。

要把握批評的時機,在孩子對所犯的錯誤還記憶猶新、最有體驗和領悟時,及時進行有建設意義的啟發性批評教育。

尊重孩子的人格,耐心傾聽他的辯解,允許他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但必須詳細對孩子說明他被批評的原因。同時,要讓孩子知道日後如何避免再犯相同的錯誤。

不要強化孩子的缺點,拿自己孩子的弱點和別的孩子的優點做比較;不要當眾羞辱孩子,對孩子施以語言的暴力。父母應儘量避免在公眾場所、在外人面前批評孩子。可以當時悄悄地給孩子指出,也可以留待回家以後耐心對孩子講清楚。

杜絕情緒化的批評。不要翻舊賬,不要做人身攻擊。孩子的信任是一個非常神聖的禮物,如果你使他喪失了對你的信任,就很難獲得他的重新信任。

這是我在教育夏楊時的一點體會。

讓我們以理解的心,看待孩子成長過程中所出現的錯誤吧。父母的責任,就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小心但堅定地剪去那些脆弱、有毒的枝條,保證生命的大樹,生長得更加茂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