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長如何來幫助孩子走出負面情緒

育兒專家通過《黑暗中的猴子》這則小故事告訴媽媽們如何幫助你的孩子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

冬冬從幼稚園一回到家就對媽媽說:“我要畫畫, 畫一隻猴子。 ”媽媽就給了她筆和紙。 不久, 畫好了, 冬冬拿著畫對媽媽說:“媽媽, 我畫好了。 ”媽媽拿過畫看了一眼後, 漫不經心地說了聲:“猴子的後腿是這樣的嗎?”媽媽說這話時並沒有任何指責的意思, 只是覺得有點不像。 可沒想到孩子卻作出了強烈的反應。 她著急地說:“是這樣的, 就是這樣的!”強了一會兒, 媽媽並沒說什麼, 孩子卻變得眼淚汪汪的了。 因為, 她發現自己畫的猴子與在幼稚園裡老師畫的猴子之間有很大的差異。

Advertisiment
冬冬顯得有點喪氣地說:“不一樣, 我和老師畫的不一樣, 可我畫不好。 ”她覺得自己畫得不好, 畫得很不像。

為了鼓勵孩子繼續畫畫, 媽媽試著問冬冬:“要不要再畫一張?”可孩子眼淚汪汪地說:“不要, 我不會畫。 ”接著又說:“你要讓我畫, 你看著......”

說完, 她就使勁地用鉛筆在畫上亂塗, 想把她認為畫得不好、畫得不像的畫塗掉。 面對孩子的這種"反常”行為, 冬冬的媽媽並沒有生氣, 也沒有立即制止孩子, 而是由著孩子“胡來”, 並在邊上說一些無關痛癢的話。 媽媽對孩子的心理有充分的瞭解, 她知道, 此時此刻說什麼都沒有用。 孩子此時的行為只是一種強烈的情緒反應。 孩子希望通過亂塗亂畫來發洩自己的衝動。

Advertisiment
媽媽也知道, 這種消極情緒產生的原因在於孩子的觀察力、記憶力和辨別能力都不差, 所差的只是繪畫的表現能力。 這年齡的孩子還不能很好地用筆和紙來表現自己所看到的、認識的客觀事物。 此時如果讓這種消極的情緒繼續下去, 那可能永遠地阻礙孩子對繪畫的學習。 因此, 面對孩子的這種消極情緒反應, 當母親的自然不能無動於衷, 而在積極地尋求對策。

不一會兒, 孩子把畫全塗黑了, 賭氣地拿到媽媽面前說:“好看嗎?好看嗚?”媽媽看了看, 突然充滿驚訝而又興奮地說:“哎呀, 太棒了, 你是在畫猴子夜裡出去偷桃子吧?!你怎麼會突然想起來的?”接著又說:“天太黑了, 猴子在黑喑中什麼也看不見了吧?這幅畫看來與眾不同,

Advertisiment
很有新意!”孩子本來在傷心、在賭氣、在發洩自己不愉快的情緒, 根本就沒有想到什麼。 但聽媽媽這麼一說, 覺得挺有意思, 而且被媽媽那顯得興高采烈的情緒所感染, 也馬上高興起來了。 看著自己的畫, 覺得這裡邊還真有個故事於是就順著媽媽的意思說:“猴子想偷桃子, 可天太黑了, 看不見桃樹在哪裡。 ”媽媽接著引導說:“那桃樹在哪裡呢?”此時的孩子, 剛才那種消極的情緒巳經蕩然無存了, 開始進人新的故事的編繪過程。 經媽媽一提醒, 她就在猴子的前方、紙的邊上畫了一棵桃樹, 並把它塗黑, 就像剛才塗猴子那樣。 不過, 此時的心情是愉快的。

孩子繼續保持著對繪畫的濃厚興趣。

Advertisiment
不久以後, 她在一次少年兒童的美術大賽中榮獲一等獎。

這一回合下來, 冬冬的媽媽也更深地體會到, 當兒童的繪畫表現能力還有一定限制時, 要求孩子畫得“形似"還為時過早。 這樣往往會打擊孩子繪畫的積極性。 因此, 對年幼的孩子如“你畫的怎麼不像某某東西_之類的話要儘量少說, 而對孩子繪畫中的神似”則應多加鼓勵。 這樣不僅能使孩子對繪畫繼續保持濃厚的興趣, 也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與孩子的生活中父母一句不經意的話, 可能會引發出孩子強烈的負面情緒。 如何幫她走出黑暗, 還需要父母的冷靜與智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