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養成教育。
"養成教育"是指在學習、生活、勞動等教育中良好習慣的形成與定形。
什麼是幼稚園的養成教育:簡單地說就是幼兒良好品德、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
二、養成教育的意義。
好習慣成就好人生。 著名心理學巨匠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 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 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 收穫一種命運。 "幼兒期養成的良好習慣可以影響他的一生。 要想成為現代文明人、世界的有教養的人才, 就需要"養成教育", 從一定意義上分析看, 社會越進步, 科學越發展, 就越需要重視"養成"教育。
Advertisiment
三、養成教育的目標與內容(各班自己選擇本期目標內容)
生活習慣培養目標:培養幼兒良好的作息習慣、睡眠習慣、排泄習慣、飲食習慣、進餐習慣、整理習慣等, 形成健康、科學、文明的生活常規。 有獨立做事的意識和較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能夠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衛生習慣培養目標:幫助幼兒瞭解和掌握初步的衛生常識和技能, 逐步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幫助幼兒獲得預防常見病的簡單知識, 初步培養幼兒樂於接受預防接種和疾病治療的態度及行為。
學習習慣培養目標:培養幼兒學習的興趣、好問樂學, 喜歡動腦, 勤於思考。 培養幼兒的注意力、傾聽習慣, 有較強的觀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具有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堅持性,
Advertisiment
禮儀習慣培養目標:培養幼兒良好的與人交往的習慣, 會使用禮貌用語, 言行舉止有禮貌, 能理解和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
安全行為培養目標:培養幼兒安全和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 瞭解生活中的安全標識;瞭解身體主要器官的功能及重要性, 懂得自我保護常識;養成集體活動中的規則意識, 瞭解戶外活動中的自我保護方法。
品德行為培養目標:培養孩子有愛心, 愛父母愛長輩、愛老師和同伴, 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 具有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培養培養幼兒獨立做事、有責任感、不怕困難、有一定的耐挫力, 樂觀、自信、誠實的優秀品質。
四、養成教育的家庭培養策略。
Advertisiment
剛才, 大家對養成教育有了一些瞭解, 有的家長認為:只要孩子會學習, 那麼吃飯、收拾玩具、整理書本家長都可以代替。 家長們還說:"這些事情孩子大了就會做的, 現在只管學習"。 還有一些家長認為培養幼兒的行為習慣是幼稚園、是教師的事情。 但是, 養成教育是需要家庭、家長的全力配合和教師的共同努力才行。 雖然家庭不是專職的教育機構, 家長也不是專業的教育人士, 但是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也是我們家長們責無旁貸的責任。
那麼, 怎樣在家庭中培養幼兒的行為習慣呢?為了幫助家長更好的在家庭中實施養成教育, 我們先來瞭解一下幼兒行為習慣養成的幾種不同情況:
1.部分幼兒學習習慣好、生活習慣好、自理能力強,
Advertisiment
2.部分幼兒不能遵守紀律、自製能力弱、吃飯慢, 睡覺難, 常常與其他幼兒發生爭執, 老師要不斷的提醒和要求。
3.還有一部分幼兒在某一方面例如:缺乏規則意識, 吃飯挑食, 待人不禮貌等。
我們可以預見到, 這樣的幼兒在家裡也是同樣讓家長操心, 並要隨時關注幼兒做的每一件事情, 長此以往幼兒會覺得自己受到過多的限制, 慢慢產生抵觸情緒, 變得不聽話, 難以用口頭方式進行教育, 於是在家庭中經常出現責駡、打孩子的行為, 而孩子卻變本加厲的調皮,
Advertisiment
現在, 再讓我們談談家長在家庭教育中進行教育時應注意的幾點:
1."以身作則", 幼兒期孩子喜好模仿, 並在模仿中形成自己的習慣, 家長應注意為孩子樹立好榜樣, 任何事情從自身做起, 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 家長也必須做到, 這句話說起來容易, 可要堅持下來, 卻是更要考驗家長持之以恆的毅力。
有個孩子每天上幼稚園遲到, 而他入園的時間又是進餐結束的時候, 他每次都不能吃到熱騰騰的食物,我們看在眼裡很是心疼,於是每天早上特別留一份,如果冷了就再熱一下,可是這也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呀!我們將孩子的情況向家長反映,並將其中的弊端很誠懇的解釋給他聽,接下來的幾天,我們能夠在晨間活動中看到孩子的身影,可是好景不長,沒過幾天孩子又遲到了,問及家長卻將責任推到了孩子的身上,說他起不了床。可以說,培養孩子習慣還得從家長自己做起,更要避免受到自己的情緒和心情的影響。
2."多用正面教育,慎用責罰",要多給孩子鼓勵和讚揚,少責駡和毆打,但是過於嚴格或是過於寬容都不適合孩子發展。有個小女孩很乖巧,生活學習都不用家長操心,可就是性格膽小,缺乏自信心,在與孩子的媽媽交流了以後我們才知道,孩子的爸爸對其特別嚴格,他自己就是接受棍棒教育長大的,他覺得孩子就得打更何況是個女孩,不嚴加管教是不行的。爸爸的態度使孩子唯唯諾諾的,在爸爸身邊不敢做錯事情,可是孩子做的好的時候,爸爸又很吝嗇去讚揚孩子,覺得表揚多了就會驕傲。於是孩子對什麼事情都沒有自信,不能大膽的表現自己。其實每個孩子都會翻錯,但是家長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讓他懂得道理,所以讓孩子知道錯在哪裡如何改正,才是主要的。而對於自我管理,自控能力弱的幼兒,要更加耐心,不斷用語言強化如何做才是正確的。對於孩子獨立去做的事,只要他們付出了努力,無論結果怎樣都要給予認可和贊許,使孩子產生信心。"我行"這種自我感覺很重要,它是孩子獨立性得以發展的動力。孩子自己做事常常做不好甚至失敗,在這種情況下,家長應鼓勵孩子再去做,絕不能動輒就說"我說你不行吧,就會逞能",更不要見孩子做不好就伸手代勞。這樣會剝奪了孩子獨立的權利和動手能力的練習的機會。
3."教育態度一致",家長都很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常常不能保持愛的度,對孩子的愛應是長遠的,而不是溺愛、放任自流,家庭成員中,不能一個對孩子提出這樣的要求,另一個卻維護偏袒孩子,這會使得孩子變成"兩面派"。這樣的情況多數是出現在三代同堂的家庭,長輩已經完成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對於年幼的孫子喜愛大於責任,還會常常拿出當年的育兒經說教,自然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家長是沒有權力的。還有的三口之家,或是媽媽或是爸爸總是扮演好人的角色,使得孩子的教育很難開展。但是,做為幼兒的監護人,有責任和義務就孩子今後的發展與其他家庭成員進行討論,讓所有人意識到教育不是短暫的行為,而是長久的、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來完成的。我想為了孩子的明天,家長們都能夠把對孩子的愛放在心裡。
4.尊重孩子的獨立意識。孩子三歲左右時,由於知識、經驗的增加,獨立生活能力的逐漸增強,他們便想要獨立行動、獨立玩耍,表現為不聽話、執拗、愛頂撞,經常說:"我自己來……。""我要……""我不要……""我偏要……"這一類的話。雖然他們能力有限,但獨立意識的萌芽使他們事事要自己來,時時想要反抗,不願處處受父母的限制。心理學家把三歲左右的這一階段稱為"第一反抗期"。對於處在"第一反抗期"的孩子,父母要注意尊重孩於獨立行動的意願,不要怕孩子獨立做不好事情而壓抑孩了獨立活動的要求,而要抓住這有利時機去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如孩子想獨自洗手,不想要父母幫自己洗,也不願父母在一旁看著自己洗,那麼,父母就該滿足孩子的這要求,只需提醒孩子洗的方法,要求孩子把手冼乾淨點就行了。
有一位母親看到5歲的孩子對洗碗感興趣,就為孩子準備了一個小板凳,對孩子說:"我知道你特別愛幹活,想自己洗碗,可是水龍頭太高,你夠不到,媽媽給你準備了小板凳……"孩子興奮地喊著:"謝謝媽媽!"馬上就登上小板凳高興地學著大人的樣子去洗碗了。這位媽媽就做得很好。
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不要為了省事而剝奪孩子自理的機會和學習的機會。在幼稚園有這樣的孩子,下樓梯時看都不看,直直往下走,這種孩子就是在父母或者老人的過分呵護中長起來的,他們自己沒有辦法衡量自己的能力,沒有辦法對自己行為的危險性進行獨立判斷。
如:父母應要求孩子自己吃飯,就不要喂。我們有的家長看見孩子吃得慢,就忍不住去喂他……(有的孩子五歲了,在家吃飯仍要父母喂);讓孩子獨自睡,不要陪睡;讓孩子自己玩耍,父母適當和孩子一起玩;讓孩子單獨到院子裡找小夥伴玩,不要尾隨孩子、讓孩子自己收拾玩具、參與家庭小勞動等,通過讓孩子承擔一些小任務來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和意志品質等。我們要多用的這樣的口號"讓我自己來……""讓我們一起來……"而不要"你幫我……"
5.堅持在日常生活中的培養
如:培養孩子傾聽的習慣。可以和孩子玩一些小遊戲。如:
1.拼圖小遊戲
經常和寶寶玩一些拼圖遊戲,例如動物拼圖,水果拼圖,人物拼圖,地圖等。這樣的拼圖遊戲需要寶寶耐心參與,參與組合。家長可以根據幼兒的年齡階段選擇適合的拼圖,2-3歲的拼圖最好在4片之內,3-4歲的最好在8片之內,4-6可以在12片左右。
2.傳話遊戲
3.聽口令做動作。
家長說出口令,例如:"摸一摸耳朵","向前走","去拉住爸爸的手","把門關上","把窗子旁邊的綠色積木拿來"等,這樣的口令可以隨著年齡階段的增長逐漸變得複雜。
4.複述練習。
家長講述一個小故事,引導寶寶複述。或者家長說兩到三句話,引導寶寶儘量能夠複述出來。
物體5.表像記憶。
出示圖片或者物體給寶寶看,然後藏起來,引導寶寶說一說剛剛看到哪些物體,或者在一堆物體中找到剛剛看到的。
又比如:培養幼兒的禮儀習慣。
早上入園時引導孩子說:"老師您好","早上好",老師再見
家裡來客人了可以引導孩子說"歡迎光臨","見到您非常高興"。 "再見","歡迎再來", 包括見面或分手時打招呼、握手
晚上向父母、長輩說"晚安",
和小朋友相處引導孩子學說"對不起","沒關係","謝謝","請",等等。
離園在幼稚園玩要求幼兒遵守文明禮貌的環境行為要求遵守公共秩序和社會公德,如愛護公共衛生,不隨地吐痰,不亂扔紙屑果皮;
坐車,引導孩子學習遵守交通規則;乘車時主動購票,給老、幼、病、殘、孕婦及師長讓路讓座,不爭不搶座位;
購物時按順序;愛護公共設施、文物古跡;
觀看演出和比賽時,不起哄騷擾,做文明觀眾,等等。
其實家長教養方式的改變是為自己而變,為孩子而變,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能為他今後的幸福生活提供保障。
家庭教育在幼兒養成教育中起著重要作用,所以,我們希望能通過家長會、家園聯繫、家訪等途徑積讓大家明確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和家長們一起正確地教育孩子,只有讓幼兒做到了在家與在園一個樣,良好習慣的養成才有真正的意義。養成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幼兒從他律到自律,使常規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讓幼兒從小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受益終生。
他每次都不能吃到熱騰騰的食物,我們看在眼裡很是心疼,於是每天早上特別留一份,如果冷了就再熱一下,可是這也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呀!我們將孩子的情況向家長反映,並將其中的弊端很誠懇的解釋給他聽,接下來的幾天,我們能夠在晨間活動中看到孩子的身影,可是好景不長,沒過幾天孩子又遲到了,問及家長卻將責任推到了孩子的身上,說他起不了床。可以說,培養孩子習慣還得從家長自己做起,更要避免受到自己的情緒和心情的影響。2."多用正面教育,慎用責罰",要多給孩子鼓勵和讚揚,少責駡和毆打,但是過於嚴格或是過於寬容都不適合孩子發展。有個小女孩很乖巧,生活學習都不用家長操心,可就是性格膽小,缺乏自信心,在與孩子的媽媽交流了以後我們才知道,孩子的爸爸對其特別嚴格,他自己就是接受棍棒教育長大的,他覺得孩子就得打更何況是個女孩,不嚴加管教是不行的。爸爸的態度使孩子唯唯諾諾的,在爸爸身邊不敢做錯事情,可是孩子做的好的時候,爸爸又很吝嗇去讚揚孩子,覺得表揚多了就會驕傲。於是孩子對什麼事情都沒有自信,不能大膽的表現自己。其實每個孩子都會翻錯,但是家長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讓他懂得道理,所以讓孩子知道錯在哪裡如何改正,才是主要的。而對於自我管理,自控能力弱的幼兒,要更加耐心,不斷用語言強化如何做才是正確的。對於孩子獨立去做的事,只要他們付出了努力,無論結果怎樣都要給予認可和贊許,使孩子產生信心。"我行"這種自我感覺很重要,它是孩子獨立性得以發展的動力。孩子自己做事常常做不好甚至失敗,在這種情況下,家長應鼓勵孩子再去做,絕不能動輒就說"我說你不行吧,就會逞能",更不要見孩子做不好就伸手代勞。這樣會剝奪了孩子獨立的權利和動手能力的練習的機會。
3."教育態度一致",家長都很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常常不能保持愛的度,對孩子的愛應是長遠的,而不是溺愛、放任自流,家庭成員中,不能一個對孩子提出這樣的要求,另一個卻維護偏袒孩子,這會使得孩子變成"兩面派"。這樣的情況多數是出現在三代同堂的家庭,長輩已經完成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對於年幼的孫子喜愛大於責任,還會常常拿出當年的育兒經說教,自然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家長是沒有權力的。還有的三口之家,或是媽媽或是爸爸總是扮演好人的角色,使得孩子的教育很難開展。但是,做為幼兒的監護人,有責任和義務就孩子今後的發展與其他家庭成員進行討論,讓所有人意識到教育不是短暫的行為,而是長久的、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來完成的。我想為了孩子的明天,家長們都能夠把對孩子的愛放在心裡。
4.尊重孩子的獨立意識。孩子三歲左右時,由於知識、經驗的增加,獨立生活能力的逐漸增強,他們便想要獨立行動、獨立玩耍,表現為不聽話、執拗、愛頂撞,經常說:"我自己來……。""我要……""我不要……""我偏要……"這一類的話。雖然他們能力有限,但獨立意識的萌芽使他們事事要自己來,時時想要反抗,不願處處受父母的限制。心理學家把三歲左右的這一階段稱為"第一反抗期"。對於處在"第一反抗期"的孩子,父母要注意尊重孩於獨立行動的意願,不要怕孩子獨立做不好事情而壓抑孩了獨立活動的要求,而要抓住這有利時機去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如孩子想獨自洗手,不想要父母幫自己洗,也不願父母在一旁看著自己洗,那麼,父母就該滿足孩子的這要求,只需提醒孩子洗的方法,要求孩子把手冼乾淨點就行了。
有一位母親看到5歲的孩子對洗碗感興趣,就為孩子準備了一個小板凳,對孩子說:"我知道你特別愛幹活,想自己洗碗,可是水龍頭太高,你夠不到,媽媽給你準備了小板凳……"孩子興奮地喊著:"謝謝媽媽!"馬上就登上小板凳高興地學著大人的樣子去洗碗了。這位媽媽就做得很好。
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不要為了省事而剝奪孩子自理的機會和學習的機會。在幼稚園有這樣的孩子,下樓梯時看都不看,直直往下走,這種孩子就是在父母或者老人的過分呵護中長起來的,他們自己沒有辦法衡量自己的能力,沒有辦法對自己行為的危險性進行獨立判斷。
如:父母應要求孩子自己吃飯,就不要喂。我們有的家長看見孩子吃得慢,就忍不住去喂他……(有的孩子五歲了,在家吃飯仍要父母喂);讓孩子獨自睡,不要陪睡;讓孩子自己玩耍,父母適當和孩子一起玩;讓孩子單獨到院子裡找小夥伴玩,不要尾隨孩子、讓孩子自己收拾玩具、參與家庭小勞動等,通過讓孩子承擔一些小任務來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和意志品質等。我們要多用的這樣的口號"讓我自己來……""讓我們一起來……"而不要"你幫我……"
5.堅持在日常生活中的培養
如:培養孩子傾聽的習慣。可以和孩子玩一些小遊戲。如:
1.拼圖小遊戲
經常和寶寶玩一些拼圖遊戲,例如動物拼圖,水果拼圖,人物拼圖,地圖等。這樣的拼圖遊戲需要寶寶耐心參與,參與組合。家長可以根據幼兒的年齡階段選擇適合的拼圖,2-3歲的拼圖最好在4片之內,3-4歲的最好在8片之內,4-6可以在12片左右。
2.傳話遊戲
3.聽口令做動作。
家長說出口令,例如:"摸一摸耳朵","向前走","去拉住爸爸的手","把門關上","把窗子旁邊的綠色積木拿來"等,這樣的口令可以隨著年齡階段的增長逐漸變得複雜。
4.複述練習。
家長講述一個小故事,引導寶寶複述。或者家長說兩到三句話,引導寶寶儘量能夠複述出來。
物體5.表像記憶。
出示圖片或者物體給寶寶看,然後藏起來,引導寶寶說一說剛剛看到哪些物體,或者在一堆物體中找到剛剛看到的。
又比如:培養幼兒的禮儀習慣。
早上入園時引導孩子說:"老師您好","早上好",老師再見
家裡來客人了可以引導孩子說"歡迎光臨","見到您非常高興"。 "再見","歡迎再來", 包括見面或分手時打招呼、握手
晚上向父母、長輩說"晚安",
和小朋友相處引導孩子學說"對不起","沒關係","謝謝","請",等等。
離園在幼稚園玩要求幼兒遵守文明禮貌的環境行為要求遵守公共秩序和社會公德,如愛護公共衛生,不隨地吐痰,不亂扔紙屑果皮;
坐車,引導孩子學習遵守交通規則;乘車時主動購票,給老、幼、病、殘、孕婦及師長讓路讓座,不爭不搶座位;
購物時按順序;愛護公共設施、文物古跡;
觀看演出和比賽時,不起哄騷擾,做文明觀眾,等等。
其實家長教養方式的改變是為自己而變,為孩子而變,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能為他今後的幸福生活提供保障。
家庭教育在幼兒養成教育中起著重要作用,所以,我們希望能通過家長會、家園聯繫、家訪等途徑積讓大家明確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和家長們一起正確地教育孩子,只有讓幼兒做到了在家與在園一個樣,良好習慣的養成才有真正的意義。養成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幼兒從他律到自律,使常規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讓幼兒從小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受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