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長如何對待孩子的兩面性?

馬蒂爾娜是一個細心周到、甜美文靜的乖乖女, 人見人愛, 漢斯是一個喜歡惡作劇的淘氣小子, 人們見到他總是責怪聲不斷, 總之, 他們一點也不一樣。

有一點比較特別, 乖乖女的事都發生在白天, 淘氣小子的事都發生在夜晚。

有天晚上, 漢斯走了很遠很遠的路, 爬過動物園大門, “借走”了一串鑰匙, 結果動物園裡所有的動物都被放了出來。 望著滿街亂跑的動物, 馬蒂爾娜也跟著大家大叫:“哦, 天哪!淘氣包漢斯!”

員警貼出公告緝拿漢斯, 提供漢斯線索的人將會得到1000元的重酬, 於是馬蒂爾娜去找員警……

當午夜鐘聲敲響,

Advertisiment
漢斯被抓住了。 員警摘下他的帽子、揭開他的面罩, 最後取下了他的鬍子, 意想不到的是, 搗蛋鬼漢斯變成了乖乖女馬蒂爾娜。 此時, 馬蒂爾娜一點都不害怕, 反而用甜美的聲音問員警:“現在, 我能拿到獎金了嗎?”

共讀手記

世間萬物的一分為二性隨處可見, 其中人最具有代表性。 成人有兩面性, 孩子也有兩面性。 而且, 孩子還具有超乎成人的敏感、想像力與創造力, 他們會把陌生未知的世界在自己的心中“造”得神秘詭異, 成為一種似夢非夢的情境, 所以我常常說, 孩子具有“造夢”的特質。 《淘氣小子乖乖女》是體現孩子“造夢”特質的好繪本。 故事中那個孩子同時擁有乖乖女和淘氣小子兩個身份, 白天乖巧聽話, 晚上到處搗蛋。

Advertisiment
這才是真實的孩子呀, 他身上的不安分、不完美、不成熟表達出正值浪漫童年的孩子對回歸本真、釋放天性的渴望。 因此, 一看到這本繪本我就產生了共讀的欲望。 在共讀中, 因為主人公的兩面性而引發的一系列曲折離奇的事情, 引得孩子、家長和我發出了笑聲、感歎聲、驚訝聲, 是謂“三聲”。 共讀一開始的聽賞閱讀階段, 我發現孩子們表情單一, 似乎不是很明白故事的內容。 在品味閱讀後, 孩子們的臉上漸漸有了笑容, 現場發出了陣陣笑聲。 在接下來的討論閱讀中, 孩子們也不斷地發出感歎聲、驚訝聲。

馬蒂爾娜和漢斯到底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

討論閱讀階段, 孩子們第一個提出的就是這個問題, 在場的家長開始也有這樣的問題。

Advertisiment
“你們說說自己的想法”, 我請孩子們先討論, 他們主要有三種看法。

第一種看法是, 馬蒂爾娜和漢斯是兩個人。 理由如下:

1.一個是女孩, 一個是男孩, 怎麼會是一個人?

2.一個人怎麼會有兩個名字?

3.漢斯爬過動物園大門, 把動物園裡所有的動物都放出來了;馬蒂爾娜是個乖乖女, 她不可能這樣做, 動物園的門她也爬不過去呀。

4.動物跑出來時, 馬蒂爾娜還大叫著:“哦, 天哪!淘氣包漢斯!”她怎麼會說自己不好呢?

另一種看法則認為, 馬蒂爾娜和漢斯是一個人, 也就是會說, 那個搗蛋鬼就是馬蒂爾娜, 根本就沒有漢斯這個人。 原因主要有:

1.馬蒂爾娜白天是一個乖乖女, 夜晚就扮成淘氣小子。 因為, 她知道晚上做不好的事情別人是看不清的。

Advertisiment

2.在2~3頁, 馬蒂爾娜提了一個箱子, 拉鍊沒有全部拉上, 露出了黑色衣服和紅色的帶子, 這和淘氣鬼漢斯穿的衣服是一樣的顏色。

3.為什麼馬蒂爾娜對著牆上畫的漢斯說對不起呀?因為根本就沒有漢斯這個人唄。

最後又有人提出一種看法, 認為馬蒂爾娜和漢斯是兩個人, 馬蒂爾娜看到員警貼出的公告中說提供漢斯線索的人將會得到1000元獎金, 就裝扮成漢斯。 持這個看法的只有一個孩子, 他振振有詞地陳述了自己的分析:前面講的乖乖女和淘氣小子就是兩個人, 他們做的事情一點也不一樣。 乖乖女看到員警貼出的公告中說誰能提供淘氣小子的線索就給他獎金, 她也想得到獎金, 可又不知道淘氣小子在哪裡,

Advertisiment
乾脆自己戴上帽子、面罩, 貼上鬍子, 扮成了淘氣小子。 所以乖乖女被員警抓到時還問員警:“現在, 我能拿到獎金了嗎?”

持有三種觀點的孩子互不相讓, 激烈地辯論著。 最後他們問我:“書婆婆, 你說說看, 到底是幾個人呀?”我笑著說:“我覺得馬蒂爾娜和漢斯是一個人。 ”我的話音剛落, 一個孩子猛地站了起來:“一個人怎麼會有兩個名字?”容不得我回答, 又一個孩子脫口而出:“她怕露餡, 就用另外一個名字做壞事。 ”現場激烈的爭論和孩子們細緻的觀察、縝密的思維, 讓在場的教師、家長們連連發出感歎聲和驚訝聲。

一個人為什麼有兩個樣子?

“就算他們是一個人, 為什麼一個人會有兩個不同的樣子呀?”孩子們的第二個問題切中人的兩面性主題。 “是呀,為什麼呢?”就連承認馬蒂爾娜和漢斯是同一個人的孩子,也有這樣的疑問。我知道孩子們對於人的兩面性是沒有什麼認識的,所以沒有急著告訴他們什麼,而是請孩子們回到故事本身,去品味繪本中關於“兩面”的元素。

再次品味閱讀,孩子們似乎懂了些什麼。一個孩子打開書名頁,用手指著左邊的馬蒂爾娜,說:“馬蒂爾娜在黃色的舞臺跳舞,有燈光照著她,像個漂亮的明星。”接著他又指著右邊的漢斯說:“他在晚上做壞事,還差點從屋頂掉下來。馬蒂爾娜和漢斯兩個人是在不同時間出現,做不同的事情。”

有一個孩子指著6~7頁說:“馬蒂爾娜在澆花,漢斯用水噴頭澆人,他們玩的都是水。”另外一個孩子馬上翻到8~9頁,佐證同伴的說法:“這裡馬蒂爾娜在認認真真地掃地,漢斯用刷子刷牆和地,他們用的都是刷子。”

看完書後我請孩子們比較封底和封面,在反復比對後,孩子們提出,封面上有兩隻小貓,一隻正著,一隻倒著,他們都面對著我們,封底上也有兩隻小貓一正一倒,但是背對著我們,這是馬蒂爾娜的兩面照呀。

孩子們漸漸發現並品味著繪本中展現的“兩面”元素:馬蒂爾娜和漢斯出現的時間分別在白天和夜晚;馬蒂爾娜和漢斯做的事情中總有些共同的元素。此時有一個男孩說:“這是兩種思想的衝突。”邊說邊把兩隻小手握成拳頭相互碰撞著。在場的成人驚訝聲一片,孩子的表達雖然不是特別準確(可能他想表達的是,這是同一個人的兩種相互衝突的想法和表現),但是從他的行為和表情,我們能深深地感受到孩子那小小的身體裡積極且激烈的思考。

我接著問孩子:“你會有馬蒂爾娜和漢斯這樣的兩面性嗎?”孩子們異口同聲:“沒有!”我笑著看著他們,有個男孩子低聲說:“其實有時我也想做些好玩的事情。”

孩子們不承認自己有兩面性,我也沒有繼續追問或者質疑。兩面性是人的本質,這是無法改變的,不必苛求這麼小的孩子去承認什麼,我們只需堅信:他們都是好孩子。

成人“三聲”看“兩面”

共讀後,我和教師、家長交流共讀體會,他們也發出了“三聲”。

一位元教師的認識非常深刻,她說:“今天孩子們的理解力讓我無比震驚。他們那些與眾不同的想法及獨特的觀察讓我吃驚,更讓我反思,為什麼今天看到的孩子和我平時看到的他們不一樣呢?哪一個才是孩子原來的樣子?我思考再三,覺得是書婆婆的認真傾聽,讓孩子們很享受這種被重視、被認同的感覺,所以他們才會真正進入故事,進行如此深入的思考,才會爭先恐後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才是孩子本來的一面。反觀我們平時,對孩子的要求過多,導致孩子們的表現整齊劃一。老師們雖然都知道每個孩子之間都存在著個體差異,但又都喜歡‘排排坐,吃果果’的情形,哪怕是做遊戲,也喜歡‘我們都是木頭人,不會說話不會動’這樣的遊戲,因為那時候孩子的行為比較好控制。所以我們看不到孩子的真實一面。”

有一位家長說:“有的時候,老師和我交流孩子在園情況,我會說,你說的那些都不像是我家孩子的表現,我家孩子在家不是這樣,可調皮了。今天共讀的這個繪本故事讓我認真地思考了一下,我們的孩子應該像誰呢?甜美的馬蒂爾娜?調皮的漢斯?其實馬蒂爾娜和漢斯就是一個人,是孩子性格中的兩面,這是正常的。家長要理解和寬容孩子的不完美,尊重孩子的天性。”

接著,有一個家長提出:“我們該如何對待孩子的兩面性?任憑孩子像漢斯那樣胡鬧嗎?”關於這個問題,家長們都很關注,也進行了很長時間的討論。說著說著,大家說到新聞中常常出現的“好孩子自殺”的現象。為什麼很多普遍意義上非常聽話、優秀的孩子會選擇這樣的道路?我認為,很大原因就是這些孩子從小被成人告知“要聽話,不能調皮”“要當一個好孩子”,恰恰就是成人在孩子面前鋪開了一條沒有退路、沒有出口的道路,孩子從小到大默默地、毫無選擇地內化著周圍強大的要求和壓力,壓抑著自我和天性,最終造成心靈的黑洞,給他以致命的傷害。所以,我們不能不給孩子發洩機會,要正確、恰當地對待孩子的兩面性。

“是呀,為什麼呢?”就連承認馬蒂爾娜和漢斯是同一個人的孩子,也有這樣的疑問。我知道孩子們對於人的兩面性是沒有什麼認識的,所以沒有急著告訴他們什麼,而是請孩子們回到故事本身,去品味繪本中關於“兩面”的元素。

再次品味閱讀,孩子們似乎懂了些什麼。一個孩子打開書名頁,用手指著左邊的馬蒂爾娜,說:“馬蒂爾娜在黃色的舞臺跳舞,有燈光照著她,像個漂亮的明星。”接著他又指著右邊的漢斯說:“他在晚上做壞事,還差點從屋頂掉下來。馬蒂爾娜和漢斯兩個人是在不同時間出現,做不同的事情。”

有一個孩子指著6~7頁說:“馬蒂爾娜在澆花,漢斯用水噴頭澆人,他們玩的都是水。”另外一個孩子馬上翻到8~9頁,佐證同伴的說法:“這裡馬蒂爾娜在認認真真地掃地,漢斯用刷子刷牆和地,他們用的都是刷子。”

看完書後我請孩子們比較封底和封面,在反復比對後,孩子們提出,封面上有兩隻小貓,一隻正著,一隻倒著,他們都面對著我們,封底上也有兩隻小貓一正一倒,但是背對著我們,這是馬蒂爾娜的兩面照呀。

孩子們漸漸發現並品味著繪本中展現的“兩面”元素:馬蒂爾娜和漢斯出現的時間分別在白天和夜晚;馬蒂爾娜和漢斯做的事情中總有些共同的元素。此時有一個男孩說:“這是兩種思想的衝突。”邊說邊把兩隻小手握成拳頭相互碰撞著。在場的成人驚訝聲一片,孩子的表達雖然不是特別準確(可能他想表達的是,這是同一個人的兩種相互衝突的想法和表現),但是從他的行為和表情,我們能深深地感受到孩子那小小的身體裡積極且激烈的思考。

我接著問孩子:“你會有馬蒂爾娜和漢斯這樣的兩面性嗎?”孩子們異口同聲:“沒有!”我笑著看著他們,有個男孩子低聲說:“其實有時我也想做些好玩的事情。”

孩子們不承認自己有兩面性,我也沒有繼續追問或者質疑。兩面性是人的本質,這是無法改變的,不必苛求這麼小的孩子去承認什麼,我們只需堅信:他們都是好孩子。

成人“三聲”看“兩面”

共讀後,我和教師、家長交流共讀體會,他們也發出了“三聲”。

一位元教師的認識非常深刻,她說:“今天孩子們的理解力讓我無比震驚。他們那些與眾不同的想法及獨特的觀察讓我吃驚,更讓我反思,為什麼今天看到的孩子和我平時看到的他們不一樣呢?哪一個才是孩子原來的樣子?我思考再三,覺得是書婆婆的認真傾聽,讓孩子們很享受這種被重視、被認同的感覺,所以他們才會真正進入故事,進行如此深入的思考,才會爭先恐後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才是孩子本來的一面。反觀我們平時,對孩子的要求過多,導致孩子們的表現整齊劃一。老師們雖然都知道每個孩子之間都存在著個體差異,但又都喜歡‘排排坐,吃果果’的情形,哪怕是做遊戲,也喜歡‘我們都是木頭人,不會說話不會動’這樣的遊戲,因為那時候孩子的行為比較好控制。所以我們看不到孩子的真實一面。”

有一位家長說:“有的時候,老師和我交流孩子在園情況,我會說,你說的那些都不像是我家孩子的表現,我家孩子在家不是這樣,可調皮了。今天共讀的這個繪本故事讓我認真地思考了一下,我們的孩子應該像誰呢?甜美的馬蒂爾娜?調皮的漢斯?其實馬蒂爾娜和漢斯就是一個人,是孩子性格中的兩面,這是正常的。家長要理解和寬容孩子的不完美,尊重孩子的天性。”

接著,有一個家長提出:“我們該如何對待孩子的兩面性?任憑孩子像漢斯那樣胡鬧嗎?”關於這個問題,家長們都很關注,也進行了很長時間的討論。說著說著,大家說到新聞中常常出現的“好孩子自殺”的現象。為什麼很多普遍意義上非常聽話、優秀的孩子會選擇這樣的道路?我認為,很大原因就是這些孩子從小被成人告知“要聽話,不能調皮”“要當一個好孩子”,恰恰就是成人在孩子面前鋪開了一條沒有退路、沒有出口的道路,孩子從小到大默默地、毫無選擇地內化著周圍強大的要求和壓力,壓抑著自我和天性,最終造成心靈的黑洞,給他以致命的傷害。所以,我們不能不給孩子發洩機會,要正確、恰當地對待孩子的兩面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