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長如何教孩子遵守規矩

如何教孩子遵守規矩

沒有規矩, 不成方圓。 如果一個人在幼年時沒有形成良好的規則意識, 將會給其未來的發展造成障礙, 給別人帶來諸多困擾。

2月4日, 本版刊登了一位媽媽的煩惱:“我兒子現在上幼稚園大班, 非常淘氣。 他總是不明白哪些是自己該做的事情, 哪些是不該做的。 比如到我單位, 他會不經同意, 就把同事的東西亂扔。 我也教訓過他無數次, 可是收效甚微。 ”規則和秩序是社會公共生活中的基本準則。 一個孩子只有明白了他的做事界線, 才知道該如何自律, 也才能對他的情緒、行為及態度負責。

Advertisiment
為此, 本版組織了一組文字, 讓我們聽聽專家、家長的觀點。

孩子越小

越必須說罰就罰

宮本宏

現在許多家長都像這位母親那樣, 注重孩子的個性發展, 卻忽視了規則意識的培養。 而缺乏規則意識, 會給一個人帶來許多負面效應, 不僅影響孩子的學習、工作、生活, 甚至影響一生的幸福。

規則意識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也沒有整齊劃一的是非界限, 如何在生活情境中幫助孩子逐漸形成明確統一而又靈活的規則意識, 使孩子的個性和社會性相得益彰, 我認為家長應做如下引導:

家長首先要瞭解孩子在不同生長階段的不同心理發育特點。 案例中的孩子讀幼稚園大班, 正處於生長過程中的“第一反抗期”, 開始表現出不聽父母或老師等權威者的話,

Advertisiment
甚至發脾氣, 打破東西等。 當小孩有破口罵人, 動手打架, 破壞公共物品, 割傷別人或虐待小動物等行為時, 應引起家長的重視。 一方面, 家長可以通過改進教育方法來改善其行為, 另一方面, 孩子如果無故這樣, 就要考慮是否存在病理性問題:如兒童情緒問題, 行為問題, 或品行問題。 隨著年齡的增長, 這些攻擊行為的出現, 也具有不同的意義。

1-2歲的幼兒, 喜歡打破東西, 破壞工具, 乃是“肛欲期”的特色。 因其自我的控制力正在發展之際, 對自己的行為與脾氣有時還無法控制。 如用剪刀剪壞小娃娃, 用牙齒咬壞衣服等。 對於這樣的破壞性行為, 做父母的只要告訴幼兒, 這是不乖的行為, 用富於情感色彩的寓言故事或遊戲,

Advertisiment
來提醒並幫助幼兒去控制自己的行為就可以, 注意不要對孩子實施過分的處罰。

兒童發展到3-5歲時, 其自我控制力已漸趨成熟, 一般不會隨時發生攻擊或破壞性的動作了。 但偶爾仍會因情緒不好而表現出攻擊性的行為。 做父母的, 要用心去瞭解孩子為什麼發脾氣, 為何亂拿別人的東西, 針對其心情不快的理由, 適當地用生動的故事或寓言來引導啟發他, 避免用生硬的說教, 更不要一味地去訓罵孩子, 讓孩子逐漸養成管理自己情緒的習慣。

到了6-7歲的學前期, 孩子可能會因心情問題動手打同學, 發脾氣, 摔東西, 破壞公共物品, 亂畫牆壁等等。 作父母的, 一方面要去瞭解兒童動怒打人或破壞東西的具體原因,

Advertisiment
另外, 也要根據其攻擊或破壞東西行為的輕重後果, 給予適當的處罰。 這裡需要強調的是, 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 必須讓孩子直接品嘗到不完成屬於自己的事情、違反規則的後果是什麼。 當然後果不是怒氣、責駡、嘮叨, 甚至威嚇說“我不愛你了”, 真正的後果應是一個教訓, 例如罰扣零用錢, 罰扣玩耍時間, 而最奏效的就是最心愛哪件, 就盯著專扣哪件。 孩子愈小, 愈必須說罰就罰, 不可拖拉, 對他們而言, 最有效的就是說不可以就不可以, 絕不妥協。 總之, 做父母的必須堅守住自己和孩子之間的界限, 抵擋住孩子的“誘惑”, 讓孩子明白自己失去控制的破壞性行為, 理應受到懲罰的規則`, 使他逐漸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Advertisiment
儘量避免再發生。 但強調手段不可以以暴制暴。

此外也有些特殊情況, 有些孩子的破壞、攻擊性行為, 是與其腦部發育情況有關的, 如有嚴重的“多動症”、“智慧發育不全”或“抽動症”等, 孩子因對內外應激的忍受力降低, 對自我情緒的控制減弱, 容易發生攻擊與破壞行為。 對於這樣的情況, 使用適當的藥物, 可能會減輕其攻擊性行為。 但必須經由專業的機構做出評估, 才能對症治療。

規矩的“教”與“不教”

幼稚教育家孫瑞雪老師提出:0―6歲的孩子需要建立的六大基本規則:1、 粗野、粗俗的行為不能有。 2.、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 自己的東西由自己支配。 3、 從哪裡拿的東西放回哪裡。 4.、誰先拿到誰先使用, 後來者必須等待。 5、不可以打擾別人。 6、做錯事要道歉,並且有權利要求他人道歉。

孫老師提示:在一個文明、平等的環境中,如果想獲得最大限度的自由,就必須有這些規則來保證。成人也能夠遵守這些規則,是孩子得到自由的基本保證。在這個前提下,每一個孩子都會知道他做事情的底線,並且知道這個底線是由自己把握的,而不是大人。這樣,孩子才能在不受成人強制和懲罰的生活中逐漸學會如何生活,擺脫“不好的”、“常犯錯誤的”狀態,走上自由的、快樂的、有規則的、成長的軌道。這就是我宣導的愛和自由、規則和平等的教育精神。

這是我比較認同的一種觀點,與大家分享! ――眺爸

同樣碰到這些困惑,呵呵。有些理念知道,執行上不到位。我想,有些規則是需要的,但沒必要太多。根據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制定幾點必須要做到的原則性規則,比如:吃飯睡覺安全文明禮貌等方面的原則,其他的,可以適當放手,給他自由。然後,要堅定執行,不能說話不算數。而且,要事前告訴行為後果。就是如果不執行,會有怎樣的結果,讓孩子自己做出遵守還是違反的選擇(這也是給孩子自由哦)。

還有,在態度上,如果孩子違反了,也應該堅持但溫和地執行後果,不要演變成教訓和新一輪的不開心。就事論事就行了。

―― 寶貝樂樂媽

對幼兒而言,一些原則性的規矩,一定要嚴肅地“教”他們,對孩子們說“這樣是可以的,那樣是不可以的!”比如:帶電插座不能碰;煤氣開關不能動;開水要小心;絕對不可以玩火;在大街上不可以到處亂跑,等等。

而對於有些規矩,單一的“教”不見得會有很大的效果,應該在“不教”中引導和培養。家長平時注意自己的行為細節及家庭的生活規律,孩子自然就會學會。比如:愛清潔,講衛生;按時吃飯;飯前洗手;早睡早起;好玩具與朋友分享,等等。我相信這樣的“不教”,可以讓孩子的個性成長在遵守規矩的高速路上自由地馳騁。

總之,這裡的“教”是指以“言傳”為主,“不教”則是指以“身教”為主。 ―― 超超

規矩是種紀律。記得曾帶兒子去上一堂早教親子課,有個孩子特別頑皮,老師上課,他總搗蛋、破壞,不但影響別人聽課,也干擾老師上課思路,而他的媽媽就在一旁毫無表示地看著他。後來交流中瞭解到,那個男孩的媽媽是位教師,她不想過於約束孩子,而是希望孩子個性化地成長。但即使“個性”也要遵守紀律,也要講求規矩。“個性”是個人行為,而規矩是公共行為,不論我們的教育理念如何不同,在公共場合,都需要給別人最起碼的尊重。

兒子很愛吃螃蟹殼,有次去酒店,當他享受完一隻大大的螃蟹殼後,嚷著要夾第二隻,被我們拒絕了。理由很簡單,這是公共場合,需要將美食與大家共用。雖然他不依不饒,但面對我們的堅決態度還是停止了。逐漸地,他就知道了這個規矩,建立了一種認識,美食可以吃,但要記得與別人分享。

6、做錯事要道歉,並且有權利要求他人道歉。

孫老師提示:在一個文明、平等的環境中,如果想獲得最大限度的自由,就必須有這些規則來保證。成人也能夠遵守這些規則,是孩子得到自由的基本保證。在這個前提下,每一個孩子都會知道他做事情的底線,並且知道這個底線是由自己把握的,而不是大人。這樣,孩子才能在不受成人強制和懲罰的生活中逐漸學會如何生活,擺脫“不好的”、“常犯錯誤的”狀態,走上自由的、快樂的、有規則的、成長的軌道。這就是我宣導的愛和自由、規則和平等的教育精神。

這是我比較認同的一種觀點,與大家分享! ――眺爸

同樣碰到這些困惑,呵呵。有些理念知道,執行上不到位。我想,有些規則是需要的,但沒必要太多。根據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制定幾點必須要做到的原則性規則,比如:吃飯睡覺安全文明禮貌等方面的原則,其他的,可以適當放手,給他自由。然後,要堅定執行,不能說話不算數。而且,要事前告訴行為後果。就是如果不執行,會有怎樣的結果,讓孩子自己做出遵守還是違反的選擇(這也是給孩子自由哦)。

還有,在態度上,如果孩子違反了,也應該堅持但溫和地執行後果,不要演變成教訓和新一輪的不開心。就事論事就行了。

―― 寶貝樂樂媽

對幼兒而言,一些原則性的規矩,一定要嚴肅地“教”他們,對孩子們說“這樣是可以的,那樣是不可以的!”比如:帶電插座不能碰;煤氣開關不能動;開水要小心;絕對不可以玩火;在大街上不可以到處亂跑,等等。

而對於有些規矩,單一的“教”不見得會有很大的效果,應該在“不教”中引導和培養。家長平時注意自己的行為細節及家庭的生活規律,孩子自然就會學會。比如:愛清潔,講衛生;按時吃飯;飯前洗手;早睡早起;好玩具與朋友分享,等等。我相信這樣的“不教”,可以讓孩子的個性成長在遵守規矩的高速路上自由地馳騁。

總之,這裡的“教”是指以“言傳”為主,“不教”則是指以“身教”為主。 ―― 超超

規矩是種紀律。記得曾帶兒子去上一堂早教親子課,有個孩子特別頑皮,老師上課,他總搗蛋、破壞,不但影響別人聽課,也干擾老師上課思路,而他的媽媽就在一旁毫無表示地看著他。後來交流中瞭解到,那個男孩的媽媽是位教師,她不想過於約束孩子,而是希望孩子個性化地成長。但即使“個性”也要遵守紀律,也要講求規矩。“個性”是個人行為,而規矩是公共行為,不論我們的教育理念如何不同,在公共場合,都需要給別人最起碼的尊重。

兒子很愛吃螃蟹殼,有次去酒店,當他享受完一隻大大的螃蟹殼後,嚷著要夾第二隻,被我們拒絕了。理由很簡單,這是公共場合,需要將美食與大家共用。雖然他不依不饒,但面對我們的堅決態度還是停止了。逐漸地,他就知道了這個規矩,建立了一種認識,美食可以吃,但要記得與別人分享。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