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是讓自己的教育方式適應孩子, 而不是讓孩子來適應你的教育方式。 不要以為以前的教育方式就是很正確的, 那是因為孩子還太小, 處於弱勢, 沒有拒絕的權利和抗拒的能力。 而到了青春期, 孩子就敢於對家長說“不”, 敢於“抗旨”, 而家長也開始變得困惑、生氣、抱怨、傷心……
所以, 家長要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以適應成長中的孩子, 要調整親子之間的關係以緩和親子間的衝突。 如何改變, 我認為家長需要六變——
1.變說教為身教總怕孩子太小, 不明事理, 所以反復給孩子灌輸大道理, 如果孩子表現出心不在焉的樣子,
Advertisiment
家長小時候所接受的父母的教育也大都如此, 所以由於教育的傳承性, 也同樣習慣對孩子用命令句:“你應該睡覺了,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家長總是無意中用否定句來否定孩子, 比如“你真夠笨的, 連這麼簡單的題也不會做。 ”“又去打架了, 老師都告到家裡來了!”“又撒謊, 為什麼總騙我?”以上都是在否定孩子:孩子不聰明, 孩子不乖, 孩子不誠實。 這樣的負面標籤會讓孩子感到自己不好, 成人的否定會變成自己對自己的否定。 反正我不好, 乾脆破罐子破摔!我就“不好”給你看, 看你怎麼辦!孩子不可能不犯錯誤的, 也不可能沒有一點缺點, 但孩子同樣有好的一面, 我們何不放過孩子不好的一面, 抓好的一面給予肯定呢?比如發現孩子懂事了, 加以肯定:“這孩子, 越來越懂事了。 ”孩子五次考試中只有一次考得好,
Advertisiment
恐怕沒有哪個家長不對孩子嘮叨的, 有的是無意識的嘮叨, 有的是明知叨嘮不好又控制不住要叨嘮, 這種習慣性的叨嘮, 對孩子來說是一種災難。 其實語言的效力是有限的, 身體語言與愛的行為同樣重要。 比如要交給孩子一個任務時, 拍拍孩子的肩, 點點頭, 表示信任;孩子有了好的行為, 給他一個贊許的微笑, 投去自豪的眼神;孩子剛到家, 給他一個溫暖的擁抱;晚睡前給孩子額頭一個輕吻, 表示一天的告別:“孩子, 晚安!”
青春期的孩子反感家長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感受不到父母的愛,
Advertisiment
家長認為孩子還小, 所以需要嚴厲管制, 不管就會沒規矩, 就把心玩野了。 比如管孩子的學習, 陪孩子做作業, 處處嚴格要求。 怕孩子做不好自己的事, 所以管孩子的生活, 替孩子做事。 總之在家長眼裡, 孩子是永遠長不大的。 殊不知這樣的管制, 反而讓孩子失去了責任感, 把自己的成長交給了家長;同樣, 這樣的管制使孩子的自製力無從培養。 於是家長一旦不管, 孩子便如脫了韁的野馬。 於是家長走進了這樣一個思想誤區:看,我一旦不管,孩子會變得更糟糕!而孩子卻在管制中感到了壓迫和不自由。為了掙脫束縛,尋求自我空間,孩子就會和家長對抗。所以,家長該放手時要放手,教會孩子去為自己負責,該信任的時候要信任,給孩子鍛煉的機會,這樣才能讓孩子在體驗中成長。
6.變主角為配角孩子小的時候,家長要站在孩子的前面,領著孩子走:孩子長大的時候,家長要站在孩子的身後,跟隨著孩子,看著孩子走,只需關鍵的時候扶一把。孩子小的時候,家長習慣于在前臺,“指揮”著孩子的成長,孩子大的時候,應該移身幕後,讓孩子上臺主演。這個讓位很重要,是讓給了尊重、民主、平等、信任,是給孩子讓出了成長的空間,給孩子自主的、選擇的權利,同時也賦予了孩子責任。如果不這樣讓位,孩子要麼就長不大,要麼為了自身成長的需要,用叛逆、對立來表示抗議。
於是家長走進了這樣一個思想誤區:看,我一旦不管,孩子會變得更糟糕!而孩子卻在管制中感到了壓迫和不自由。為了掙脫束縛,尋求自我空間,孩子就會和家長對抗。所以,家長該放手時要放手,教會孩子去為自己負責,該信任的時候要信任,給孩子鍛煉的機會,這樣才能讓孩子在體驗中成長。6.變主角為配角孩子小的時候,家長要站在孩子的前面,領著孩子走:孩子長大的時候,家長要站在孩子的身後,跟隨著孩子,看著孩子走,只需關鍵的時候扶一把。孩子小的時候,家長習慣于在前臺,“指揮”著孩子的成長,孩子大的時候,應該移身幕後,讓孩子上臺主演。這個讓位很重要,是讓給了尊重、民主、平等、信任,是給孩子讓出了成長的空間,給孩子自主的、選擇的權利,同時也賦予了孩子責任。如果不這樣讓位,孩子要麼就長不大,要麼為了自身成長的需要,用叛逆、對立來表示抗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