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長如果能陪伴孩子也是一種愛

非常幸運地讀到《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

我一直認為, 每個孩子來到我們身邊, 都是上天賜給我們的最好禮物。 但為人父母本能的愛很難有統一標準。 我早已發現, 與孩子們生活在一起, 將他們養育成人, 是一個極富挑戰性、極易讓人筋疲力盡的過程, 僅僅有愛心是遠遠不夠的。 單就愛孩子的一顆心來說, 所有母親都是好母親。 與孩子共成長, 則更需要智慧和耐力, 並且需要具有陽光、開放的心態。

什麼才是跨越代溝、進入孩子心靈世界的鑰匙?怎樣才能與孩子親密無間地溝通與交流?書中的這位母親,

Advertisiment
以她的親身經歷詳細列舉諸多真實事例, 描繪樸實自然的生活原景, 留給人們啟迪和進一步探討的空間。 從經歷了普通幼稚園的失敗、選擇北大幼稚園, 到孩子上小學時權衡利弊, 選擇了優秀的清華附小, 她認為寬鬆而高素質的學校, 不僅能傳播知識, 還會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 作為母親, 她深知孩子生活圈的重要, 為了讓孩子有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 不辭辛苦地“孟母三遷”, 租房也要把家安在清華大學, 讓孩子從小就耳濡目染;為了讓孩子終身有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 一家人常常把書店作為休閒交流的地方, 有意選擇視角不同的書籍共同探討, 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和判斷力, 再輔以家長的見解, 寓教於樂;在寫作培養上,
Advertisiment
媽媽甚至寫“下水”作文;在培養孩子的耐心時, 他們身體力行, 陪孩子一起玩拼圖, 讓孩子從中體會“輸得起”的人生態度……這一樁樁事例, 無不體現為人父母的出發點, 都是基於有利孩子成長來考量的。

作者的實踐, 讓我們看到優秀的孩子之所以讓老師省心, 是因為父母在細節上注重孩子優良品格的培養。 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 他們非常注重孩子的情商教育和素質教育, 在應試教育體制下, 他們依然能一直心無旁騖地堅持素質教育, 最終使女兒順利考取了北大。 這一案例印證了,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並非必然對立與矛盾。 這一點, 很值得廣大教師與家長認真研讀與思索。 不僅如此,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

Advertisiment
與很多家庭不同, 作者的家庭意識到孩子的成長需要全部家庭成員參與, 默契合作。 其中, 爸爸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的實踐讓我們看到, 在父母言傳身教和默默的陪伴下, 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 會延續, 會拓展, 會伴隨孩子從初中、高中到大學, 最終走向社會, 終身受益。 從孩子無意識地去學、去做, 到孩子有意識地去學、去做, 這就是孩子自我成長的標誌。 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教育不僅僅是大道理, 而是把父母的愛化為涓涓細流, 時刻滋潤孩子成長的心田, 與孩子合拍。

作者的實踐, 最終啟迪我們和廣大家長, 在教育孩子方面, 要懂得孩子就是一個獨特的存在。 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財產,

Advertisiment
他不屬於你, 不屬於我, 他終究屬於這個國家、這個社會。 不要因為虛榮心而一味地在孩子成績方面與別人攀比, 否則會影響孩子的健康、全面成長。 由此可見, 在孩子六年的小學生涯中, 家長不能急功近利, 要用教育學的眼光與心理看待學校與孩子, 慢慢等待孩子一點一滴成長, 多一點耐心與愛心, 讓他把各個方面的基礎都打扎實了, 讓他把閱讀、樂學、熱愛集體、與人為善等好的習慣養成了。 過程正確, 結果就不會錯。 我經常提三個超越:學好教材, 超越教材;立足課堂, 超越課堂;尊重教師, 超越教師。 今天我還想增加一個超越, 那就是學習父母, 超越父母!在功利社會、應試教育的夾縫中, 我們不要聯手“折磨”我們的孩子,
Advertisiment
而應該積極和老師們一起, 用心陪伴孩子, 啟迪孩子低頭奮鬥的智慧, 培養孩子抬頭看天的情懷, 塑造孩子陽光開放的心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