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長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的好處和方法

經歷一定的挫折, 對形成幼兒的堅強意志是有益的。 從幼兒的心理特點出發, 孩子的隨意性活動占主要地位。 所以在新的教育觀念下我們應多為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孩子摔倒了之後讓他自己爬起來, 這對孩子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磨練過程, 這樣既強化了孩子的意志又鍛煉了孩子克服困難的能力。

幼兒挫折教育的四個階段

挫折教育不能一蹴而就, 家長們應該分為四個階段循序漸進地對孩子進行“治療”。

第一階段:培養孩子的信任感。 適用年齡:0~1歲, 低幼階段。

孩子的挫折教育在出生後就應該開始。

Advertisiment
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家長格外的照顧與養育, 家長應該積極的與孩子建立健康的親子關係, 讓孩子對家人及環境產生美好的信任感覺, 為與孩子的溝通打下基礎。

第二階段: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適用年齡:1~3歲, 幼兒階段。

當孩子可以站立、行走了, 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 讓他自己獨立去完成, 不要總是抱著或者幫他邁步等。 孩子動作發展的同時也是心理的不斷發展完善。 孩子稍大後, 可以讓他試著料理自己的生活, 在自理的過程中能夠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並遷移到以後的生活和交往中去。

第三階段:培養孩子心理的獨立性。 適用年齡:3~5歲, 幼稚園階段。

平時我們總會教育孩子要助人為樂, 並且也在身體力行地幫助孩子。

Advertisiment
然而有時候需要孩子獨立完成的事情, 卻給予過多幫助的話, 反而會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 只要是孩子有興趣的事情就鼓勵他獨立去做。

第四階段: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適用年齡:5~6歲, 學前階段。

孩子步入課堂後, 傳統的教育重視數理邏輯和語言表達能力, 但這僅僅是學習的一個層面, 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他的求知欲, 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少孩子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 這就是他在思考問題的表現, 此時, 家長應該耐心解答, 即使是自己回答不出來的問題, 也不要怕丟面子, 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閱書籍、進行試驗來探討。

挫折教育中家長易犯的兩個錯誤

錯誤一:家長不幫孩子總結敗因

Advertisiment

在社區舉行的寶寶才藝比賽中, 最終只有三個小朋友獲獎, 他們在臺上喜笑顏開。 台下沒有得獎的孩子默默無語、表情嚴肅, 我們當家長的也是如此。 後來有個女孩扁著嘴小聲抽泣, 接著所有沒得獎的孩子也都哭了。 面對這種情況, 我們只能安慰孩子:“沒關係, 輸就輸吧, 得獎的小朋友還沒有咱們演得好呢。 ”

孩子為比賽輸了而哭並非壞事, 既是情緒的自然發洩, 也是一種爭強好勝、要求上進的表現。 此時家長不能告訴孩子“輸就輸吧, 沒關係”, 否則會助長他無所謂的心態, 而是應該幫助他分析失敗原因, 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才能讓孩子有收穫。

錯誤二:家長把想法強加給孩子

在幼稚園舉行的公開課上, 很多孩子並不想發言,

Advertisiment
小手偶爾抬起一點又立刻放下, 再扭頭看看媽媽的臉色。 不少媽媽都拉著臉、緊皺眉頭, 用期待的眼神要求孩子儘快發言, 於是孩子不得不勉強舉手。

家長首先必須改變自己的觀念, 不要把想當然的想法強加在孩子頭上, 給孩子更多選擇, 讓他(她)做喜歡的事情, 真正從內心去激發抗挫能力, 知道跌倒了該如何爬起來。

家長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的方法

家長在對待幼兒挫折教育的問題上, 首先要意識到幼兒期是個體個性形成的關鍵期, 有意識地讓孩子品嘗一些生活的磨難, 讓孩子懂得人生的道路是坎坷的, 學會在挫折中接受教育, 這對培養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獨立意識、應付困難的勇氣和心理承受能力, 是十分必要的。

Advertisiment

其次, 要瞭解挫折教育是貫穿在每一天中的, 那些成人看起來是不起眼的小事中進行的。 如孩子摔倒了, 有些家長會趕緊跑上前扶起孩子, 還對孩子說:“這個地面真不好, 讓寶寶絆一跤, 我們打地面。 ”

這樣的結果是使孩子把跌跤歸因於外因, 不敢正確地面對挫折。 正確的方法是幫助他瞭解產生挫折的原因和應付的對策, 比如告訴孩子“走路看地面才不會絆到石頭。 ”

作為家長, 應大膽地放下“保護傘”, 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都要讓他自己去做, 哪怕是衣服穿得一塌糊塗, 哪怕是飯粒灑得到處都是。 讓孩子在做中體驗挫折, 學會克服困難。

第三, 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創設情境讓孩子得到各方面的鍛煉, 即讓幼兒參與到各種活動中, 在體驗中學會克服困難、戰勝挫折。蘇格拉底對待打破玻璃的孩子的做法是:讓犯錯誤的孩子獨自呆在房子中,讓其體驗寒冷、體驗孤獨,使其發現自己的錯誤繼而改正。

第四,父母既要有把孩子至於艱苦和困難中的勇氣,又要有引導孩子走出挫折和困惑的耐心。

一方面家長要注意幫助孩子獲得戰勝困難的成功體驗,從而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水準,增強自信。另一方面,要讓孩子明白,有些挫折的產生無法通過個人的主觀努力來阻擋、回避。對待它們,我們要教孩子合理運用一些心理防衛機制來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比如孩子長得黑且受人嘲笑,家長就可以安慰孩子:“皮膚黑更健康呀,我覺得你也很可愛。”

美國教育家卡樂爾.桑德堡說:“順境當然可以出人才,但逆境也可以出人才。而且在逆境中經過挫折和千錘百煉成長起來的孩子才更具生存競爭力。”為了增強孩子的耐挫力,父母們不妨有意識地給孩子創造一些適度的挫折情意,挫折教育對增強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大有好處。

在體驗中學會克服困難、戰勝挫折。蘇格拉底對待打破玻璃的孩子的做法是:讓犯錯誤的孩子獨自呆在房子中,讓其體驗寒冷、體驗孤獨,使其發現自己的錯誤繼而改正。

第四,父母既要有把孩子至於艱苦和困難中的勇氣,又要有引導孩子走出挫折和困惑的耐心。

一方面家長要注意幫助孩子獲得戰勝困難的成功體驗,從而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水準,增強自信。另一方面,要讓孩子明白,有些挫折的產生無法通過個人的主觀努力來阻擋、回避。對待它們,我們要教孩子合理運用一些心理防衛機制來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比如孩子長得黑且受人嘲笑,家長就可以安慰孩子:“皮膚黑更健康呀,我覺得你也很可愛。”

美國教育家卡樂爾.桑德堡說:“順境當然可以出人才,但逆境也可以出人才。而且在逆境中經過挫折和千錘百煉成長起來的孩子才更具生存競爭力。”為了增強孩子的耐挫力,父母們不妨有意識地給孩子創造一些適度的挫折情意,挫折教育對增強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大有好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