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現在很多年輕的家長早早地就給孩子們報了各種各樣的學前識字班、拼音班。 殊不知, 孩子太早識字, 接受小學知識並非是一件好事。
▼ 六歲以前不該做的事兒
其實, 在幼稚園, 老師也不會教太多的拼音、識字, 只會教一些最基本的東西。 說到這很多寶爸寶媽們可能要不滿了, 為啥進了幼稚園不多給孩子教點拼音和識字。 不是老師不教, 而是國家不讓啊!為了防止幼稚教育“小學化”, 國家專門制定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宣導順應幼兒發展規律的教育方式。
為人父母,
Advertisiment
接下來, 小編就給寶爸寶媽們普及一下這些六歲前萬萬不可讓孩子做的事, 大家對照一下自己有沒有中槍哦~
1.千萬不要早“寫字”
寫字是個精細活, 大家想想自己小的時候, 那一筆一劃可是得費好大的勁兒。
6歲以下的孩子, 手指發育還沒有完全成熟, 對筆的把握還不熟練。 讓孩子過早地接觸寫字, 很容易養成錯誤的執筆、書寫習慣, 甚至可能引起孩子手指變形。
不過, 適當地讓孩子拿著筆塗塗畫畫, 或做一些把虛線圖案描成實線的遊戲, 倒是能夠鍛煉孩子的精細動作能力,
Advertisiment
2.千萬不要過早地接觸小學知識
美國心理學家托尼·琳達, 曾經提出過“大腦修剪理論”。 寶爸寶媽們可能要好奇了, “大腦修剪” 啥玩意兒?別急, 讓小編來給你們說一下。
其實用大白話說出來很好理解。 一個人長期進行單一項目學習, 大腦中這一部分活躍的細胞會更活躍, 而其他不活動的腦細胞、腦神經就可能被遺棄。 我們常說的“腦子是越用越靈的”就是來源於這裡。
雖然這是一種正常現象, 但發生在孩子身上可不是件好事。 孩子大腦中各個區域的細胞、神經在發育生長中, 任何一個部分的丟失都會影響均衡發展,
Advertisiment
3.千萬要小心“三年級效應”
“三年級效應”指的就是有些孩子在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非常優秀, 但是上了三年級之後, 成績不斷下滑, 甚至出現厭學情緒。
這種情況深層原因就是“學前教育”惹的禍。 幼稚園時期, 孩子提前學習小學知識, 利用這些已學知識, 一、二年級當然可以出類拔萃, 但這個時候會給孩子一種“我很聰明, 我什麼東西都會”的錯誤, 從而注意力不集中, 養成不良的學習習慣, 這自然會影響日後的學習。
▼ 六歲以前, 該培養什麼?
為了避免學前教育小學化, 六歲以前的孩子究竟應該學些什麼呢?
1.助力孩子身體、心理健康發展
六歲前, 應該培養孩子良好的作息習慣和衛生習慣, 讓孩子具備一定生活自理能力和基本的安全常識。
Advertisiment
2.幫助孩子融入集體, 培養基本禮節
家長要幫助孩子更好融入集體生活, 鼓勵孩子勇敢參與, 與其他孩子配合完成任務。 另外, 基本禮節孩子一定要掌握, 讓他無論是和同齡小夥伴相處還是和長輩相處時都懂禮貌。
3.提高溝通能力, 提升表達能力
先跟孩子一起讀一些簡單的繪本, 逐漸鍛煉孩子獨立閱讀並養成自覺閱讀習慣。 之後, 鼓勵、培養孩子流暢、連貫地把故事講出來。
4.培養對藝術活動的興趣
家長可以讓孩子接觸一些藝術活動, 如舞蹈, 樂器, 體育等。 謹記, 只需皮毛, 不刻意深究。 過於艱苦的學習反而會讓孩子心理受挫,
Advertisiment
5.好奇心、探知欲
孩子們都有著好奇心和求知欲, 家長應該給予鼓勵, 引發孩子多問問題, 多思考, 甚至自己動手尋找答案。
▼ 孩子的入學準備該怎麼做?
孩子即將入學了, 家長應該做些什麼幫助孩子平穩過渡呢?
· 家長:入學前養成孩子的好習慣
入學前, 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都要有所準備, 才不至於慌亂。 生理上, 建議家長根據小學作息時間, 至少提前一周讓孩子適應。 心理上, 入學前, 家長要與孩子多溝通, 告訴孩子上學的目的、意義, 讓孩子有所認識。 建議家長帶孩子參觀幾所學校, 感受校園生活。
· 孩子:設置“學習準備期”
入學前, 學習準備不能少, 即使孩子不上學前班, 在家裡也要保證一定的學習時間, 讓孩子看看書,做做題。包括:養成每天完成作業等習慣。
讓孩子看看書,做做題。包括:養成每天完成作業等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