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長應為孩子做好幼小銜接準備

家長應為孩子做好幼小銜接準備

學齡前兒童如何做好入學準備, 家長應該瞭解自己孩子的特點, 針對孩子的個性特點開展學前教育。

Advertisiment

1、確保孩子有一個健康的體質

這一年齡段的孩子正處在新生活的起點上, 家長在孩子入學的身體準備方面要做到:

(1)要保證孩子充足的營養和休息,防止疾病, 使他們身心健康;營養飲食包括麵包、穀類食品、水果、蔬菜、肉、禽、魚等以及相關的替代品(雞蛋、豆製品), 牛奶、乳酪、優酪乳等, 應避免過多的脂肪和糖。

(2)要求孩子積極鍛煉身體, 增強體質;可通過投擲、跑跳、攀登、隨音樂跳舞等運動鍛煉大肌肉;可通過蠟筆繪圖, 做拼圖遊戲, 學用平頭剪刀和拉鍊等, 增強手的靈活性。

(3)鑒於小學生在校大部分時間是上課, 課間休息和遊戲時間短, 課後又有作業, 而上學放學, 上下課都有嚴格的時間規定, 課堂學習也有嚴格的紀律約束等情況,

Advertisiment
就增加了孩子的緊張度, 加快了生活節奏。 為了使他們較快地適應小學緊張的生活節奏, 家長要適當地減少孩子睡眠和遊戲時間, 延長學習時間, 使孩子在家的作息時間與學校的作息制度保持一致, 以免因不適應而損害健康;可送給孩子一個小鬧鐘, 從10 分鐘、15 分鐘、20 分鐘慢慢增加定時鬧響的時間, 讓孩子在規定的時間內去做一件事情。 至少提前一、兩個月, 開始作息時間的轉換。 按照穿衣、吃早飯、步行到校所需花費的時間量, 確定起床時間, 讓孩子習慣這樣的作息制度。

(4)保護好孩子的感覺器官, 尤其是眼(視力)和耳(聽力);

(5)教育孩子注意安全。 為了孩子的生命安全, 讓孩子懂得並遵守交通規則, 學會看紅、綠燈,

Advertisiment
走人行道。 迷路找民警。 教育孩子不能玩水、玩火, 撥弄電源開關等, 以免發生事故;

(6)重視的家長還可以入學前帶孩子到醫院作一次體格檢查, 瞭解孩子生長發育的狀況是否符合各項指標的要求, 是否有疾病感染, 如有要立即抓緊治療,以保證孩子健康入學。

2、做好嚮往上小學的心理準備

為了讓孩子高高興興地進入小學, 家長要使孩子內心產生想上小學當個小學生的願望。 以樂觀的態度對待學習和學校。 例如:早晨您送孩子上幼稚園時, 在路上見到許多小學生背著書包上學校, 這時, 您不妨對孩子說:“瞧, 這些哥哥姐姐多神氣!”使孩子產生羡慕之情。 給孩子講述即將開始的各種有趣的活動, 如手工課、野遊, 還可以熱情地講述孩子將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

Advertisiment
如讀書、測量、稱重等, 使孩子對學習和學校產生強烈的嚮往。 有空的時候, 還可以帶孩子一起去將要入學的學校外走走、看看, 告訴孩子可以在學校裡學到很多本領。 在這方面家長要特別注意的是, 決不能用上小學對孩子施加壓力, 進行恐嚇。 如:“瞧你這麼坐不住, 將來上小學可要受罪”“你這麼好動, 將來上小學讓老師好好治治你!”這樣說會造成孩子對上學產生恐懼感, 不利於形成入學的心理期待。 一般情況下, 在5月份會開始報名, 辦理入學手續。 父母千萬不能在孩子面前議論學校的長短。 議論要避開孩子進行。

3、做好獨立生活能力的準備

家長要提前從以下方面做好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準備,

Advertisiment
及早培養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

(1)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要讓孩子知道, 自己長大了, 即將成為一個小學生了, 生活、學習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教師, 要慢慢地學會生存、生活、學習和勞動, 能自己的事自己做, 遇到問題和困難自己要想辦法解快。 要培養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 在學習生活中, 要自我觀察、自我體驗、自我監督、自我批評、自我評價和自我控制等, 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 讓他們懂得什麼時候應該做什麼事並一定做好;什麼時候不該做事並控制自己的願望和行為。

(2)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毫無疑問, 父母疼愛孩子, 是天經地義的, 孩子小需要家長的格外照看, 絕大多數的孩子在家裡都不做家務, 甚至連自己的個人雜務也由父母包辦。 孩子開始學習後,首先碰到的難題是什麼?那就是用橡皮擦掉寫錯的字。不把紙擦破而能把字擦掉,對6~7歲的孩子實在是一種挑戰。但是,如果在家裡經常幹家務的孩子,手會變得相當靈巧,橡皮的使用就不會有問題。還有一位家長說:“我一年差不多要給他買100塊橡皮,買了就丟這才是父母為孩子長大後獲得幸福人生兒留下的最大本錢。!”有的家長說孩子的書包像“字紙簍”;亂得要命。小學生這種毛病形成的原因就是因為在學前期家長包辦—切,未能培養起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所以他們更需要學會自己做事情,如穿衣服、收拾玩具等,一定要培養孩子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等方面的自理能力和習慣,逐漸減少父母或其它成人的照顧,學會生存。

在日常生活中,讓他們學會自己起床睡覺,脫穿衣服鞋襪,鋪床疊被,學會洗臉、漱口、刷牙、洗手、洗腳、自己大小便,學會擺放、洗涮碗筷、端菜盛飯,收拾飯桌;學會洗簡單的衣物,如小手絹、襪子等。有意識地培養孩子有條理做事的習慣。比如衣服應該折好放在哪裡、比如玩具應該收拾到哪裡。給孩子買一個小書包,讓孩子把自己需要的東西放進去,教孩子養成整理書包的習慣。要求孩子把東西整理好才能吃飯。過一段時間,要求孩子整理一次自己的東西。這樣才能形成獨立的生活能力,培養自信。即使孩子做家務不夠能幹,靈巧。只要養成遇事全力以赴的習慣,也能對孩子的性格產生積極影響,孩子的進取心,責任感,愛心等的培養,讓孩子自己動手的另一重要方面是不再事事替他們作決定,而是引導他們自己進行選擇,一個孩子能否學習的好,關鍵在於他否具有學習能力,即學習潛能。而學習潛能的培養就是從孩子學做日常家務和學會生活自理開始的。

(3)培養孩子學習方面的動手操作能力

教給孩子有關學校生活的常規知識,要求孩子愛護和整理書包、課本、畫冊、文具和玩具;學會使用剪刀、鉛筆刀、橡皮和其它工具,會削鉛筆,並能製作簡單的玩具等。

(4)培養孩子有意注意。

培養孩子有意注意很重要,我們小學老師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在小學低年級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往往並非智力落後,而是由於注意力渙散。家長可以多與孩子玩棋類游、拼圖遊戲,這對培養有意注意很有益。

4、培養孩子良好的個性品質

學齡前兒童對於即將開始的學校生活通常感到既興奮又緊張。的確,一旦走進校園,他們面對的是不同於家庭或幼稚園的陌生環境。

大多數的孩子入學時還沒有良好的與人交往的能力或較穩定的情緒,形成這一切需要時間和訓練。如果他們在幼稚園階段就有機會培養相關的個性品質的話,對學校生活的適應能力就會大大增強。其中包括:

自信——孩子自我感覺良好,相信自己能夠成功。自信的孩子通常更願意嘗試新事物,並且在第一次嘗試失敗後再做努力。

獨立——孩子應該學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動力——要培養學習動力,增強孩子的求知欲。(要獨特的鼓勵,如寫作;幫助別人)

好奇心——必須保持孩子天性中具有的好奇心,使他們能夠從所有的學習機會中獲得樂趣。(鼓勵孩子會問)

毅力——使孩子學會做事善始善終。(遇難事,持之以恆)使孩子懂得凡是教師要求做的事情都應努力完成。如:知道每天值日生所要做的事情;教師佈置的作業必須完成;明確在每項活動中教師要求自己做的事情,並學會做完,不半途而廢。

合作——孩子一定要能夠與他人相處,學會與人分享快樂和遵守公共秩序。

5、培養孩子良好的語言和認知能力

學前兒童在幼稚園階段就要參加多種活動,這些活動要求他們使用語言並解決問題。語言能力較差往往對他們入學後產生不良影響。

為孩子提供遊戲的機會。孩子們發現世界,發展創造力和積累生活知識等方面的能力大都通過遊戲。如,當孩子堆積木時,就形成了幾何圖形、物體造型、平衡等概念;和他人一起遊戲,則有助於孩子懂得怎樣協商合作。

多和孩子交流。孩子們有著自己的思想感情、喜怒哀樂。隨著他們語言能力的發展,家長要鼓勵他們說話。家長應耐心地聽孩子說話,以瞭解其心理活動,發現孩子的所知和不知,明白孩子是怎麼想的和怎麼學的,並且讓孩子感到家長對其感受和思想的重視。家長還要主動與孩子說話,詳細地講解一些日常活動如吃飯、洗澡的過程。今天學到了什麼,交了什麼朋友?每天要孩子有一點溝通,哪怕15分鐘也好。

學會與孩子交流之中的問與答。家長面對孩子不應該只是說“是”或“不是”。提問題可以幫助孩子比較和識別事物。家長回答孩子的問題則要儘量周全,可能的話,應鼓勵孩子試著回答自己的問題。如果家長不知道答案,就要對孩子坦言,然後和孩子一起嘗試找出答案。

每天為孩子朗讀。為孩子朗讀可以從孩子出生時起,並在整個學前階段持續不斷。雖然孩子在開始時可能聽不懂這些故事或詩歌,但是孩子可在聽的過程中知悉家長的聲音,和家長產生親近感。此外,孩子的身邊經常有些閱讀材料,可使其對語言和閱讀的興趣較快增長。

控制孩子看電視。電視是孩子身邊僅次於家長的最具影響力的老師。好的電視節目可以拓寬孩子的視野,促進學習,壞的節目或過長時間觀看則適得其反,甚至有害健康。

多為孩子提供接觸外界的機會。孩子的多樣化經歷將有助於他們瞭解這個世界。無論家居何處,周圍環境都蘊含著新的體驗。一個星期與孩子有一次共同學習的機會,一起出去走走,看看,發現一些什麼,議論一些什麼。可帶孩子到周圍散步,坐公共汽車,參觀博物館、圖書館、動物園等公共場所。還可依孩子的興趣,讓他欣賞和學習音樂、舞蹈、繪畫。

客觀評價孩子的能力和興趣。一方面,家長要為孩子確定高標準,鼓勵他們嘗試新事物;另一方面,孩子的壓力過大,總被要求做一些不感興趣或力所不及的事,就會感到難過和沮喪。家長不要盲目指責孩子“笨”、“傻”,那樣會極大地挫傷他的自尊心、自信心,影響他在學校中的表現。孩子做得好的事情,家長則要予以表揚。

總之,我們父母幫助孩子順利地度過這一關,充分地做好上小學的準備。

孩子開始學習後,首先碰到的難題是什麼?那就是用橡皮擦掉寫錯的字。不把紙擦破而能把字擦掉,對6~7歲的孩子實在是一種挑戰。但是,如果在家裡經常幹家務的孩子,手會變得相當靈巧,橡皮的使用就不會有問題。還有一位家長說:“我一年差不多要給他買100塊橡皮,買了就丟這才是父母為孩子長大後獲得幸福人生兒留下的最大本錢。!”有的家長說孩子的書包像“字紙簍”;亂得要命。小學生這種毛病形成的原因就是因為在學前期家長包辦—切,未能培養起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所以他們更需要學會自己做事情,如穿衣服、收拾玩具等,一定要培養孩子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等方面的自理能力和習慣,逐漸減少父母或其它成人的照顧,學會生存。

在日常生活中,讓他們學會自己起床睡覺,脫穿衣服鞋襪,鋪床疊被,學會洗臉、漱口、刷牙、洗手、洗腳、自己大小便,學會擺放、洗涮碗筷、端菜盛飯,收拾飯桌;學會洗簡單的衣物,如小手絹、襪子等。有意識地培養孩子有條理做事的習慣。比如衣服應該折好放在哪裡、比如玩具應該收拾到哪裡。給孩子買一個小書包,讓孩子把自己需要的東西放進去,教孩子養成整理書包的習慣。要求孩子把東西整理好才能吃飯。過一段時間,要求孩子整理一次自己的東西。這樣才能形成獨立的生活能力,培養自信。即使孩子做家務不夠能幹,靈巧。只要養成遇事全力以赴的習慣,也能對孩子的性格產生積極影響,孩子的進取心,責任感,愛心等的培養,讓孩子自己動手的另一重要方面是不再事事替他們作決定,而是引導他們自己進行選擇,一個孩子能否學習的好,關鍵在於他否具有學習能力,即學習潛能。而學習潛能的培養就是從孩子學做日常家務和學會生活自理開始的。

(3)培養孩子學習方面的動手操作能力

教給孩子有關學校生活的常規知識,要求孩子愛護和整理書包、課本、畫冊、文具和玩具;學會使用剪刀、鉛筆刀、橡皮和其它工具,會削鉛筆,並能製作簡單的玩具等。

(4)培養孩子有意注意。

培養孩子有意注意很重要,我們小學老師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在小學低年級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往往並非智力落後,而是由於注意力渙散。家長可以多與孩子玩棋類游、拼圖遊戲,這對培養有意注意很有益。

4、培養孩子良好的個性品質

學齡前兒童對於即將開始的學校生活通常感到既興奮又緊張。的確,一旦走進校園,他們面對的是不同於家庭或幼稚園的陌生環境。

大多數的孩子入學時還沒有良好的與人交往的能力或較穩定的情緒,形成這一切需要時間和訓練。如果他們在幼稚園階段就有機會培養相關的個性品質的話,對學校生活的適應能力就會大大增強。其中包括:

自信——孩子自我感覺良好,相信自己能夠成功。自信的孩子通常更願意嘗試新事物,並且在第一次嘗試失敗後再做努力。

獨立——孩子應該學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動力——要培養學習動力,增強孩子的求知欲。(要獨特的鼓勵,如寫作;幫助別人)

好奇心——必須保持孩子天性中具有的好奇心,使他們能夠從所有的學習機會中獲得樂趣。(鼓勵孩子會問)

毅力——使孩子學會做事善始善終。(遇難事,持之以恆)使孩子懂得凡是教師要求做的事情都應努力完成。如:知道每天值日生所要做的事情;教師佈置的作業必須完成;明確在每項活動中教師要求自己做的事情,並學會做完,不半途而廢。

合作——孩子一定要能夠與他人相處,學會與人分享快樂和遵守公共秩序。

5、培養孩子良好的語言和認知能力

學前兒童在幼稚園階段就要參加多種活動,這些活動要求他們使用語言並解決問題。語言能力較差往往對他們入學後產生不良影響。

為孩子提供遊戲的機會。孩子們發現世界,發展創造力和積累生活知識等方面的能力大都通過遊戲。如,當孩子堆積木時,就形成了幾何圖形、物體造型、平衡等概念;和他人一起遊戲,則有助於孩子懂得怎樣協商合作。

多和孩子交流。孩子們有著自己的思想感情、喜怒哀樂。隨著他們語言能力的發展,家長要鼓勵他們說話。家長應耐心地聽孩子說話,以瞭解其心理活動,發現孩子的所知和不知,明白孩子是怎麼想的和怎麼學的,並且讓孩子感到家長對其感受和思想的重視。家長還要主動與孩子說話,詳細地講解一些日常活動如吃飯、洗澡的過程。今天學到了什麼,交了什麼朋友?每天要孩子有一點溝通,哪怕15分鐘也好。

學會與孩子交流之中的問與答。家長面對孩子不應該只是說“是”或“不是”。提問題可以幫助孩子比較和識別事物。家長回答孩子的問題則要儘量周全,可能的話,應鼓勵孩子試著回答自己的問題。如果家長不知道答案,就要對孩子坦言,然後和孩子一起嘗試找出答案。

每天為孩子朗讀。為孩子朗讀可以從孩子出生時起,並在整個學前階段持續不斷。雖然孩子在開始時可能聽不懂這些故事或詩歌,但是孩子可在聽的過程中知悉家長的聲音,和家長產生親近感。此外,孩子的身邊經常有些閱讀材料,可使其對語言和閱讀的興趣較快增長。

控制孩子看電視。電視是孩子身邊僅次於家長的最具影響力的老師。好的電視節目可以拓寬孩子的視野,促進學習,壞的節目或過長時間觀看則適得其反,甚至有害健康。

多為孩子提供接觸外界的機會。孩子的多樣化經歷將有助於他們瞭解這個世界。無論家居何處,周圍環境都蘊含著新的體驗。一個星期與孩子有一次共同學習的機會,一起出去走走,看看,發現一些什麼,議論一些什麼。可帶孩子到周圍散步,坐公共汽車,參觀博物館、圖書館、動物園等公共場所。還可依孩子的興趣,讓他欣賞和學習音樂、舞蹈、繪畫。

客觀評價孩子的能力和興趣。一方面,家長要為孩子確定高標準,鼓勵他們嘗試新事物;另一方面,孩子的壓力過大,總被要求做一些不感興趣或力所不及的事,就會感到難過和沮喪。家長不要盲目指責孩子“笨”、“傻”,那樣會極大地挫傷他的自尊心、自信心,影響他在學校中的表現。孩子做得好的事情,家長則要予以表揚。

總之,我們父母幫助孩子順利地度過這一關,充分地做好上小學的準備。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