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長應理性看待孩子的“安慰物”

不管去哪裡, 琳琳總是抱著一個大枕頭。 這個枕頭幾乎與她同高, 上齊額頭, 下頂腳背。 要是沒抱好, 不是礙著視線, 就是不小心把自己絆倒。 磕了頭, 摔了跤, 也是常有的事。 為了讓她放下這個大枕頭, 媽媽軟硬兼施, 想盡了辦法, 不過終究拗不過小傢伙。

這個大枕頭對琳琳來說有著非凡的意義, 我們稱之為“安慰物”。 很多兩三歲的孩子都會有個特別喜愛的物件, 比如毛絨或布藝玩具等, 有的孩子甚至會跟這個安慰物煞有介事地聊天, 仿佛那是他的一個親密夥伴。 孩子的安慰物一般都非常柔軟、溫暖。

Advertisiment
這種柔軟、溫暖的物品能帶給孩子安全感, 給他心理上的支持與安慰。 因此, 安慰物是幫助孩子走向獨立的過渡物, 它甚至可以部分地替代媽媽的“功能”。 當媽媽不在身邊的時候, 若有個安慰物在手, 孩子的內心會安定許多。 尤其進入陌生環境, 與陌生人相處時, 這個安慰物更是至關重要。

理性看待孩子的“安慰物”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 他內在的安全感建立得越來越好, 內心越來越強大, 他們會逐漸擺脫對安慰物的依賴, 勇敢地走向外面的世界。 孩子依賴安慰物只是個階段性的問題, 一般不用管, 耐心地等待他自行解決就好了。

大多數孩子對安慰物的依賴程度不會太高, 玩得高興了, 或者有他最親近的人陪在身邊時,

Advertisiment
他們常常會忘了他的安慰物。 也有個別的孩子對安慰物的依賴程度比較高, 延續的時間比較長, 甚至到五六歲都捨不得放棄。 這與家庭人文環境好壞, 以及家庭成員對待孩子安慰物的態度有關。 通常, 成長在家庭關係良好、夫妻恩愛, 爸爸媽媽給予孩子足夠關注與愛的家庭, 孩子對安慰物的依賴程度更低, 有的孩子甚至根本不需要安慰物。 相反, 處在家庭關係混亂、衝突頻繁, 孩子被關注度比較低的家庭, 因為無法從爸爸媽媽身上獲得足夠的正面能量, 孩子安全感建立不好, 他對安慰物的依賴程度會更高。 如果我們無法接受孩子的安慰物, 總想急速地逼迫孩子擺脫安慰物, 也會導致孩子內心更加恐慌, 強化孩子對安慰物的依賴程度。
Advertisiment

當然, 孩子也可能自發地尋找一個安慰物, 在離開爸爸媽媽的時候, 通過這個安慰物替代爸爸媽媽, 給他心理支持。 這是他走向獨立的一種嘗試。 既然孩子有這樣的特點, 我們可以當孩子進入某些特定環境時, 主動為他尋覓一個安慰物。 比如, 在孩子即將上幼稚園的時候, 如果幼稚園允許, 可以考慮給孩子帶一個安慰物, 借助這個安慰物幫助他更快地適應幼稚園生活。 當然, 每個幼稚園的要求不一樣, 有些幼稚園不允許孩子帶這些東西, 我們可以用別的東西替代。 比如給他畫一幅畫, 寫一句話, 揣進他的小兜裡, 也能起到同樣的作用。

引導孩子逐步走出“安慰物”的小世界

當然, 個別孩子對安慰物會有一些特定的需求,

Advertisiment
也會讓爸爸媽媽們非常困擾。 比如, 有的孩子的安慰物又破又舊又髒, 但是如果你悄悄拿去洗乾淨了, 因為聞不到那熟悉的味道, 他也會反應激烈, 讓爸爸媽媽們手足無措。 甚至你去買一個一模一樣的安慰物交到他手裡, 也騙不過鬼精靈般的小傢伙。

對待這種類型的孩子, 爸爸媽媽們就需要權衡一下了。 他的安慰物雖然髒了, 但是也不至於對孩子的健康構成太大的危害, 那就兩害相權取其輕, 隨他去吧。 當然, 如果爸爸媽媽實在不放心, 可以買個紫外燈, 趁孩子入睡的時候, 照射一下他的安慰物, 消消毒。 如此就放心多了。

如果是小毛毯之類的, 我們也可以玩點小伎倆, 每天偷偷地給他剪掉一點點,

Advertisiment
並暗示他:“寶寶越長越大, 小毯子怎麼越長越小了?好奇怪呀!”如此一來, 他會因為自己長大而自豪, 對小毯子的關注自然就降低了。 某一天, 小毯子越來越小, 終於“小”到看不見, 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孩子接受起來自然容易些。

讓安慰物去旅行也是個不錯的辦法。 根據孩子“泛靈性”的特點, 安慰物也可以有“爸爸媽媽”, 它的“爸爸媽媽”當然也會帶它出去旅行啦。 我們可以悄悄地告訴孩子:“昨晚你睡著後, 你猜猜小毯子跟我說什麼了?它說呀, 它的爸爸媽媽要帶它出去旅行呢!所以, 從明天開始, 它不能陪你了。 要等它旅行回來, 才能繼續陪你呢!它還說要給你帶禮物回來哦!你猜猜它會給你帶什麼禮物呢?我可猜不出。 我覺得, 我們也應該送它一個禮物, 讓它帶著去旅行!你想送它什麼呢?”跟孩子一起準備禮物,“送給”小毛毯,跟小毛毯告個別,然後讓它去“旅行”,孩子自然也就忘了這事。

倘若在小毛毯“旅行”期間,孩子提起他的安慰物,我們不妨和孩子一起漫無邊際地想像小毛毯的“世界之旅”,甚至可以跟小毛毯 “打個電話”。如果孩子堅持要小毛毯馬上就回來,我們還可以跟他共情,在共情的基礎上繼續這趟想像之旅:“你想要他馬上就到家是吧?要是小毛毯現在就到家,那多好呀!要不,我們給他打個電話,告訴它給自己安一雙翅膀,別乘飛機、坐火車了,乾脆自己飛吧!也許這樣會快一點兒呢?”

……

以這樣的方式,我們無須跟孩子對抗,就可以輕鬆地解決這個問題。並且,在我們以如此的方式解決問題的同時,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語言能力、情緒控制等諸多的能力也在無形中得到薰陶,還順帶增進了我們的親子關係,帶給孩子更多的滿足感。就這樣,這個令我們困擾的事件轉化成了一個難得的教育契機。

讓它帶著去旅行!你想送它什麼呢?”跟孩子一起準備禮物,“送給”小毛毯,跟小毛毯告個別,然後讓它去“旅行”,孩子自然也就忘了這事。

倘若在小毛毯“旅行”期間,孩子提起他的安慰物,我們不妨和孩子一起漫無邊際地想像小毛毯的“世界之旅”,甚至可以跟小毛毯 “打個電話”。如果孩子堅持要小毛毯馬上就回來,我們還可以跟他共情,在共情的基礎上繼續這趟想像之旅:“你想要他馬上就到家是吧?要是小毛毯現在就到家,那多好呀!要不,我們給他打個電話,告訴它給自己安一雙翅膀,別乘飛機、坐火車了,乾脆自己飛吧!也許這樣會快一點兒呢?”

……

以這樣的方式,我們無須跟孩子對抗,就可以輕鬆地解決這個問題。並且,在我們以如此的方式解決問題的同時,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語言能力、情緒控制等諸多的能力也在無形中得到薰陶,還順帶增進了我們的親子關係,帶給孩子更多的滿足感。就這樣,這個令我們困擾的事件轉化成了一個難得的教育契機。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