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長應該信任寶寶才能有效溝通!

只要我們真正做得到, 我們真的能實現得到, 孩子一定信。 現在說說缺乏“信”的行為。 在日常生活中, 很多人會擔心。 所有人都需要被關心, 但是沒有一個人需要被擔心, 因為擔心在關心的基礎上加了不信任, 不相信。 “我擔心你”, 你擔心我等於不相信我。 嘮叨最明顯的特點就是說次數多了。 對一件事情說的次數多了, 就是認為自己說一遍不夠。 不夠怎麼辦呢?那只能不停地說。 其實, 怎麼就不夠呢?過多的教導、控制, 都是缺乏信任的表現, 一旦缺乏信任, 就發生問題了, 就不容易溝通, 不容易刺激, 因為你不相信他,

Advertisiment
他就永遠不能去成長。

缺乏“信”的教育表現

摘要:“”, 從這個字面意思上來講, 這個繁體字是一個言字旁, 一個兌現的兌。 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說話要謹慎, 說話要仔細。 其實在溝通當中, 我們也可以理解為, 對別人, 對自己都要相信。

說出的話要“兌現”。 所謂兌現,

其一是對別人, 慎言踐諾, 別人才能信任;

其二是對自己, 知行合一, 自己真的相信。

基礎和核心都是一個“信”。

講到這裡, 就繼續講“”, 從這個字面意思上來講, 這個繁體字是一個言字旁, 一個兌現的兌。 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說話要謹慎, 說話要仔細。 其實在溝通當中, 我們也可以理解為, 對別人, 對自己都要相信。

“信”在溝通中是很重要的, 溝通並不是一種知識或技巧, 真正的有影響力的溝通是“一致”,

Advertisiment
我心裡想什麼, 我就說什麼。 我說的都是我心裡的話, 這是比較有影響力的。 我們去看一些報告團的報告, 那些人其實以前都不是從事演講這個職業的, 甚至在公眾面前講話都有問題。 但是當他站在那裡, 講起自己死去的戰友, 聲淚俱下, 聲音哽咽, 我們就知道他有多難過, 我們就知道一個人的生命多寶貴, 對他的事業有多大的影響, 因為他把他“信”的而不是知識和技巧傳達給我們了。 所以, 最重要的是“信”。

我們對孩子也一樣。 我們說到的自己能做到, 才好去要求孩子。 我們說到的我們能兌現, 孩子就更信任我們。 我們教育孩子不說謊, 我們要讓他說實話。 其實我們自己也做不到總說實話。 因為成人生活中是不需要都是實話的,

Advertisiment
說實話不等於就是誠信。 有的時候, 有善意的謊言, 也有出於禮貌性的拒絕。 比如說別人約我去吃飯, 我很不願意去, 當然我也可以說, 我就是不願意去, 但是很少人有這樣說, 會得罪朋友。 你可能會說, 我今天有約了, 我今天有安排, 其實這樣很自然。 當我們說的跟生活中的對不上的時候, 我們要求孩子, 只要說話就是實話, 而事實上我們又經常這樣去運用, 那麼孩子就很奇怪, 他們就不信任我們, 我們的溝通就很少。

缺乏“信”的教育表現

擔心=關心+不相信

嘮叨

過多的教導

控制

只要我們真正做得到, 我們真的能實現得到, 孩子一定信。 現在說說缺乏“信”的行為。 在日常生活中, 很多人會擔心。 所有人都需要被關心,

Advertisiment
但是沒有一個人需要被擔心, 因為擔心在關心的基礎上加了不信任, 不相信。

“我擔心你”, 你擔心我等於不相信我。 嘮叨。 嘮叨最明顯的特點就是說次數多了。 對一件事情說的次數多了, 就是認為自己說一遍不夠。 不夠怎麼辦呢?那只能不停地說。 其實, 怎麼就不夠呢?過多的教導、控制, 都是缺乏信任的表現, 一旦缺乏信任, 就發生問題了, 就不容易溝通, 不容易刺激, 因為你不相信他, 他就永遠不能去成長。

相信什麼

每個孩子都是好孩子

孩子會自己學習和成長

孩子天生是向上的

那麼相信什麼呢?每一個孩子都是好孩子, 沒有一個孩子是前生註定的壞孩子, 沒有一個孩子生下來要討父母的厭, 沒有一個孩子不想成績好,

Advertisiment
沒有一個孩子不進取, 沒有一個孩子不能夠自己成長, 沒有一個孩子不是天生向上向善。 他為什麼出現一些不好的表現?是因為他的生命力被扭曲。

孩子沒有做好(當孩子犯錯時)

他還不知道該怎麼做, 我們告訴他就好了。

他還不會那樣做, 我們教給他就好了, 而且允許他有一個學習的過程。

他不願意做, 那麼我們就瞭解為什麼, 適情而定。

我們上半節講, 《和甘伯伯去游河》這本書的作者約翰-伯甯罕, 他本身就是一個“壞”孩子, 就是我們所認為的調皮搗蛋的孩子。 他的父母把他送到了夏山學校, 到了夏山學校之後, 校長從來不批評他。 他做錯事情了, 校長還會給他機會, 下次還是讓他來做, 這就叫信任, 而信任的背後是愛。 很多孩子為什麼愛鬧,為什麼調皮?其實他就想確認你的愛,他想引起你的關注。有的孩子渴望被父母打,因為打也是跟父母之間的聯繫,“他打我也是因為他眼裡還有我”。最可怕的就是被遺棄,所以孩子們的惡作劇往往是吸引注意的特別方式,如果他感到被關注,被重視,愛他,他自然就好了。人們形形色色的行為背後是希望享受著愛或者關注。 所以我們內心要相信孩子“自己可以”,然後才能給他機會,才能不去給他們限制,不去控制,不去為他擔心,他自己就更沒有壓力了。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想想他為什麼犯錯?他不知道怎麼做,那就讓他做,他不知道你告訴他就好了,沒有必要批評;如果他還不會那樣做,我們就教給他,而且要允許學習的過程。 然後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不願意做。他為什麼不願意做呢?卡在哪兒?他的渴望是什麼?他心裡想要的是什麼?這恰恰是我們瞭解他的一個機會。我覺得當我們這樣跟孩子相處,老實說是非常享受跟孩子相處的這樣一個過程,我也非常享受這個工作,因為我真的覺得每個孩子都好。

很多孩子為什麼愛鬧,為什麼調皮?其實他就想確認你的愛,他想引起你的關注。有的孩子渴望被父母打,因為打也是跟父母之間的聯繫,“他打我也是因為他眼裡還有我”。最可怕的就是被遺棄,所以孩子們的惡作劇往往是吸引注意的特別方式,如果他感到被關注,被重視,愛他,他自然就好了。人們形形色色的行為背後是希望享受著愛或者關注。 所以我們內心要相信孩子“自己可以”,然後才能給他機會,才能不去給他們限制,不去控制,不去為他擔心,他自己就更沒有壓力了。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想想他為什麼犯錯?他不知道怎麼做,那就讓他做,他不知道你告訴他就好了,沒有必要批評;如果他還不會那樣做,我們就教給他,而且要允許學習的過程。 然後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不願意做。他為什麼不願意做呢?卡在哪兒?他的渴望是什麼?他心裡想要的是什麼?這恰恰是我們瞭解他的一個機會。我覺得當我們這樣跟孩子相處,老實說是非常享受跟孩子相處的這樣一個過程,我也非常享受這個工作,因為我真的覺得每個孩子都好。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