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長應該多給孩子關注父母的機會

當我們的孩子漸漸長大, 有些父母在抱怨孩子不懂事、不孝順、對父母不禮貌、不心疼父母、不知道父母的辛勞時有沒有想過寶寶是從小就這樣嗎?其實孩子對父母關注是天生的。 1歲的寶寶就能體會到媽媽的焦慮, 媽媽情緒不好的時候, 他也會無名地煩躁, 甚至不好好吃不好好喝……兩歲的寶寶懂得媽媽生氣了我要乖一點……3歲的寶寶會在媽媽情緒不好的時候試著安慰媽媽……4歲的寶寶已經能為媽媽分擔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了。

平等關注

孩子是媽媽的“小棉襖”

其實在寶寶0到6歲時, 只要我們能去呵護孩子的那顆無限關注父母的心,

Advertisiment
在寶寶慢慢的成長過程中, 我們能收穫無限的幸福和快樂。 作為一個5歲寶寶的媽媽, 在很多時候我已經體會到這種幸福了。 從寶寶出生到現在, 五年多的時間裡, 寶寶和媽媽的相處, 相互幫助, 共同成長, 很多細節都讓媽媽無比感動!有時寶寶發自內心對媽媽的關注讓媽媽覺得很多時候自己做得還不夠好。 5歲的寶寶已經形成了對媽媽習慣性的關注, 寶寶4到5歲這一年中發生了很多事都體現了這一點。

場景一:某天, 媽媽在廚房炒菜, 鍋裡倒好了油正要放菜, 寶寶過來有事情問媽媽, 媽媽馬上說:“寶寶先別過來, 媽媽要炒菜了, 怕油濺出來燙到寶寶。 ”寶寶停下來說:“知道了, 媽媽, 你也離遠點,

Advertisiment
別燙著你自己。 ”

場景二:2010年冬, 一天, 在衛生間, 媽媽把熱水器裡的一些涼水放出來, 好用溫水給寶寶洗手, 寶寶問:“媽媽, 這些水怎麼辦?”媽媽說:“不能浪費了, 媽媽一會兒洗衣服用吧。 ”寶寶馬上說:“媽媽, 你別用這些水洗衣服了, 太涼了, 別把你的手冰壞了。 ”

場景三:2010年某日, 媽媽做衛生把手弄破了, 寶寶小心地給媽媽吹吹傷口, 問媽媽疼嗎?然後給媽媽貼上創可貼, 還自告奮勇地說:“我來幫媽媽幹活吧, 要洗什麼, 我來洗。 ”

場景四(這個場景經常發生):2010年某日, 寶寶和媽媽一起去買菜, 買了很多東西, 寶寶看媽媽提著很沉, 主動說:“媽媽給我提幾個吧, ”還說, “媽媽, 有沒有輕一點啊?”

場景五(經常發生)寶寶在吃東西的時候會先給媽媽吃一些, 不管是寶寶多愛吃的東西,

Advertisiment
都會和媽媽分享。

場景六:媽媽生病不舒服的時候, 寶寶主動不讓媽媽給講故事, 還給媽媽倒水、拿藥。 還有無數的點點滴滴, 讓我的心時刻充滿感動, 我想這也是寶寶未來能形成良好責任承擔能力的一個很好的基礎和表現。 我在日常生活中的培育和寶寶的成長以及寶寶讓媽媽的成長, 我們都在改變和成長過程中, 這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

縱容包辦

淹沒孩子的愛與責任

當前的社會現狀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現象:

現象之一:現在社會上有很多這樣的家庭, 飯熟了, 孩子盛的是第一碗;菜上桌了, 孩子夾的是第一筷。 一個母親和8歲的兒子坐在一起用餐, 孩子將自己不喜歡的食物當成垃圾,

Advertisiment
毫不客氣地“甩”到母親的碗裡, 然後筷子一伸, 大模大樣地將他喜歡的食物取過來, 毫不顧忌母親的感受。 至於母親呢, 還笑眯眯地任由他去。

現象之二:孩子放學了, 書包在爺爺奶奶身上, 孩子手裡拿的是零食、玩具;在公車上, 爺爺奶奶拿著書包站著, 孫子孫女坐在座位上吃著東西;在社區門口, 媽媽兩隻手都拎著菜、主食、水果, 身高已經快要超過媽媽的孩子卻兩手空空地跟著。

現象之三:我曾經參加過一個測試, 關於10個上三年級的孩子和他們的媽媽。 孩子在一個屋裡, 隔壁屋裡是他們的媽媽, 孩子並不知道媽媽在隔壁。 當引導老師問:你們知道媽媽每天有多辛苦有多累嗎?孩子的反應是“不知道”或者“我從來沒看到過媽媽累啊。

Advertisiment
”還有“媽媽說她不累”等, 這些語言讓隔壁辛勞的媽媽們泣不成聲!

現象之四:我們經常聽到孩子和父母有這樣的溝通:孩子:“媽媽, 今天我寫完作業了, 我要看一個小時電視。 ”“媽媽, 我這次考試得了雙百, 你給我買雙耐克鞋吧。 ”“看, 我給你寫完了, 讀完了。 ”這樣的話語背後是孩子和父母在做“交易”。 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交易式溝通”很多, 父母已經習以為常, 其實這是責任不清的表現之一。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令人不安的現象呢?這些現象意味著什麼呢?下面我們來做一個具體分析:

第一, 孩子分不清自己的責任, 在日常生活中, 不知道哪些事情是自己應該幹的, 哪些事情是自己努力可以做到的, 哪些事情是父母應該幹的。 作為學生,學習本來就是自己應該做的事,卻總是拿這個來和父母做交易。

第二,孩子缺乏外在表現上對父母的尊敬和內心對父母的關愛。語言和肢體是思維的外在表現,孩子從行為和動作上,對父母不尊敬、不禮貌,就更談不上對父母的關心了。

第三,這樣的孩子不容易形成對事物和對他人的感恩之心。對自己父母的付出熟視無睹,那麼對於別人的付出他也很難感受到。

父母四則

多給孩子關注父母的機會

父母怎樣做才能保護好孩子對父母的天生關注之心呢?培育好孩子的責任承擔能力呢?下面有幾個方法供家長參考:

方法一:從孩子1歲起就讓孩子知道自己應該做的和能做的事情,媽媽應該做的和能做的事情,分清自己的責任。例如,寶寶1歲半的時候,已經能夠把自己吃剩下的果皮扔到垃圾桶裡了,那麼父母就應該讓寶寶做;寶寶3歲半了,下雨天能幫媽媽上樓拿雨傘了,那麼就請寶寶幫忙拿;寶寶5歲半了,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比如洗手帕,收拾自己的碗筷,掃地等事情就應該讓他自己來做了。這樣一點一滴地培養,孩子在上學後也會知道上學、寫作業是自己的責任。

方法二:日常生活中,給予孩子關注父母的機會,欣然接受孩子對你的關注,甚至在某些事情上主動尋求孩子的幫助。從我們的心裡把寶寶當成真正的家庭一員,平等地相處,相互需要,讓寶寶知道父母也是非常需要他的,他的幫助和愛的表現對父母來說是很重要的。從行動上我們要做到,當寶寶給予我們關注的時候我們能欣然接受,而且表示因為寶寶的關注媽媽很開心;另外我們不要做一個“無敵鐵媽媽”。生活中我們有軟弱的時候,也有煩惱的時候,那麼我們就要真正地在寶寶面前表現出來,當我們在寶寶面前表現出需要幫助的時候,寶寶一定會表現出他對父母的無限關注,如果他還不知道該怎麼做,我們要在其他家庭成員之間示範給寶寶,比如,爸爸不舒服了,媽媽就和寶寶一起給爸爸倒水、拿藥、量體溫、蓋被子……讓寶寶參與這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另外,大一點的寶寶,在父母生病的時候,可以讓他來幫我們做些事,既鍛煉了孩子的社會溝通能力,又增強了他的責任承擔能力。

方法三:我們作為孩子,關注自己的父母(包括愛人的父母)了嗎?我們對老人的關注,有很強的示範作用,所謂身教勝於言傳。真正發自內心的對父母的關注,敏銳的孩子能感受到而且也會學習到父母的行為,這也是中華文明傳統的一種傳承。

方法四:父母經常和孩子一起閱讀一些哲理小故事。根據不同的年齡階段有選擇地、定期閱讀一些感恩的哲理故事,對於孩子思維的延伸和心靈的滋養都有很好的效果。有一則故事叫《愛是要你伸出一雙溫暖的手》:“在我蒼涼的晚年,真正陪伴我的是這位學生。就算我的兒子愛我,說在嘴裡,掛在心上,卻不伸出手來,那真愛也成了假愛。相反,就算我這位學生對我的感情是假的,假的幫我十幾年,連句怨言都沒有,也就應該算是真愛!”這是一位老人遺囑中的一段話。

作為父母,我們一心只想著寶寶,為寶寶做了很多,但是很少用心去感受寶寶對我們的關注,當寶寶長大了,他已經習慣了被關注,接受和複製了這種模式, 而父母與孩子的愛與關注從寶寶出生就應該是相互的。我們做父母的有責任讓寶寶體會到付出的快樂!那麼在未來的日子裡我們也能體會到得到的幸福和快樂!

作為學生,學習本來就是自己應該做的事,卻總是拿這個來和父母做交易。

第二,孩子缺乏外在表現上對父母的尊敬和內心對父母的關愛。語言和肢體是思維的外在表現,孩子從行為和動作上,對父母不尊敬、不禮貌,就更談不上對父母的關心了。

第三,這樣的孩子不容易形成對事物和對他人的感恩之心。對自己父母的付出熟視無睹,那麼對於別人的付出他也很難感受到。

父母四則

多給孩子關注父母的機會

父母怎樣做才能保護好孩子對父母的天生關注之心呢?培育好孩子的責任承擔能力呢?下面有幾個方法供家長參考:

方法一:從孩子1歲起就讓孩子知道自己應該做的和能做的事情,媽媽應該做的和能做的事情,分清自己的責任。例如,寶寶1歲半的時候,已經能夠把自己吃剩下的果皮扔到垃圾桶裡了,那麼父母就應該讓寶寶做;寶寶3歲半了,下雨天能幫媽媽上樓拿雨傘了,那麼就請寶寶幫忙拿;寶寶5歲半了,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比如洗手帕,收拾自己的碗筷,掃地等事情就應該讓他自己來做了。這樣一點一滴地培養,孩子在上學後也會知道上學、寫作業是自己的責任。

方法二:日常生活中,給予孩子關注父母的機會,欣然接受孩子對你的關注,甚至在某些事情上主動尋求孩子的幫助。從我們的心裡把寶寶當成真正的家庭一員,平等地相處,相互需要,讓寶寶知道父母也是非常需要他的,他的幫助和愛的表現對父母來說是很重要的。從行動上我們要做到,當寶寶給予我們關注的時候我們能欣然接受,而且表示因為寶寶的關注媽媽很開心;另外我們不要做一個“無敵鐵媽媽”。生活中我們有軟弱的時候,也有煩惱的時候,那麼我們就要真正地在寶寶面前表現出來,當我們在寶寶面前表現出需要幫助的時候,寶寶一定會表現出他對父母的無限關注,如果他還不知道該怎麼做,我們要在其他家庭成員之間示範給寶寶,比如,爸爸不舒服了,媽媽就和寶寶一起給爸爸倒水、拿藥、量體溫、蓋被子……讓寶寶參與這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另外,大一點的寶寶,在父母生病的時候,可以讓他來幫我們做些事,既鍛煉了孩子的社會溝通能力,又增強了他的責任承擔能力。

方法三:我們作為孩子,關注自己的父母(包括愛人的父母)了嗎?我們對老人的關注,有很強的示範作用,所謂身教勝於言傳。真正發自內心的對父母的關注,敏銳的孩子能感受到而且也會學習到父母的行為,這也是中華文明傳統的一種傳承。

方法四:父母經常和孩子一起閱讀一些哲理小故事。根據不同的年齡階段有選擇地、定期閱讀一些感恩的哲理故事,對於孩子思維的延伸和心靈的滋養都有很好的效果。有一則故事叫《愛是要你伸出一雙溫暖的手》:“在我蒼涼的晚年,真正陪伴我的是這位學生。就算我的兒子愛我,說在嘴裡,掛在心上,卻不伸出手來,那真愛也成了假愛。相反,就算我這位學生對我的感情是假的,假的幫我十幾年,連句怨言都沒有,也就應該算是真愛!”這是一位老人遺囑中的一段話。

作為父母,我們一心只想著寶寶,為寶寶做了很多,但是很少用心去感受寶寶對我們的關注,當寶寶長大了,他已經習慣了被關注,接受和複製了這種模式, 而父母與孩子的愛與關注從寶寶出生就應該是相互的。我們做父母的有責任讓寶寶體會到付出的快樂!那麼在未來的日子裡我們也能體會到得到的幸福和快樂!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