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兩個字, 的確值得我們仔細推敲。 “分”似乎好理解, 意味著把一份東西分成幾份;"享”似乎也不難, 是指一種享受的狀態, 是人所感受到的一種開心、滿足、喜悅的積極狀態。 因此, "分享"意味著分完之後大家都享受。 如果一個分的過程給任何一方帶來不快樂, 都不能叫分享。
《養育孩子錦囊妙解》中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孩子不是天生就會跟別人分享東西的, 要靠後天的學習”。
專家提醒, 在學會分享之前, 孩子先學會的是“我"和“我的”。 在知道“我”是誰, 什麼東西屬於“我”的基礎之上, 孩子才能真正學會分享。 只有孩子清楚了什麼能給自己帶來快樂,
Advertisiment
相反, 如果孩子覺得把東西給了別人, 自己就沒有了, 自己的快樂也沒有了時, 硬讓孩子把自己喜愛的東西給別人, 不會給孩子帶來分享的積極體驗, 這不僅不利於真正分享行為的出現, 而且還會讓孩子對“分享"一詞產生反感。
在生活中, 我們到底該怎麼做呢?
相互尊重 孩子需要知道, 有些屬於個人的東西, 是不和別人分享的。 他必須尊重別人的意願, 別人也要尊重他。 “這是媽媽的衣服, 我可不想讓你把它當玩具。 ”“如果你不想和別人一起玩這個球, 那你儘管抱著好了。 ”
適度豐富 在孩子小的時候, 他們還不會分角色的遊戲,
Advertisiment
體驗孤獨 5歲以後, 孩子有時還會對自己的東西看得很緊, 在集體環境中, 這樣的孩子會比較孤獨。 新的自行車和球都是小小今天的最愛, 他抱著球騎在車上, 哪樣也玩不成, 哪樣也不肯放手。 其他的孩子新鮮一陣也就去玩別的了。 這個下午, 媽媽耐住了性子, 小小體驗到了孤獨。 回去的路上, 媽媽建議:“下次我們和小朋友們一起玩拍球怎麼樣?”小小欣然同意。
分享喜悅 分享也不都是物質的。 有一個好主意願意告訴別人, 讀到一本好書願意講給別人聽……任何自己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