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長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自信的途徑

自尊:良好品行的基礎

對於你的孩子來說, 自尊是造就他一生的心理健康並且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幸福感的手段, 它是孩子幸福的基礎, 是孩子成年後取得成功的關鍵。 在任何一個年齡, 你有怎樣的自我感覺影響著你的行為表現。 你可以回想一下你自我感覺非常良好的某個時候, 你會發現那時比較容易與別人相處。

所謂自我形象就是一個人如何看待自己。 孩子照著鏡子, 他喜歡在鏡子裡面看到的那個人。 他審視著自己的內心, 在心裡看到的那個人讓他覺得很舒服。 他一定會認為這個自我是一個有能力讓某些事情發生的人,

Advertisiment
是在大多數時間都感覺良好的、值得去愛的人。 父母是孩子自我價值意識的主要來源。 作為孩子的管教者, 你的任務之一就是要培養孩子積極的、正面的自我形象, 促使這樣的自我形象不斷地成長壯大, 從而使孩子有能力去克服生活中遇到的障礙, 同時能夠享受生活的歡樂。

缺乏良好的自我形象常常會導致一些品行上的問題。 在諮詢工作中我看到過的大多數品行問題都是由於孩子和父母一樣缺乏價值感而引起的。 為什麼有的人你跟他在一起會感到賞心悅目, 而有的人似乎總讓你感到委頓、沮喪呢?人們如何評判自身的價值、如何與人相處, 以及在學校裡有怎樣的表現、在工作中取得什麼樣的成就、在婚姻中的關係如何,

Advertisiment
所有這些在根本上都來源於他們自我形象的力量。

健康的自尊並不意味著自我陶醉或傲慢驕狂, 它指的是對自己的能力和弱點有一個客觀的認知, 並且發揮自己的長處、努力克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

幫助孩子建立自信的十個途徑

在整個生命歷程中, 你的孩子將面臨許多積極的影響(建設者)以及許多消極的影響(破壞者)。 家長能夠幫助孩子去接受建設者的積極影響, 並且幫助他們去克服破壞者的干擾。

1. 實行依附性養育

把你自己設身處地地放在一個嬰兒的位置上, 這個嬰兒每天有許多時間是在她媽媽的懷抱裡度過的, 或者被包在三角吊帶中背在媽媽的身上,

Advertisiment
媽媽根據她發出的信號來給她哺乳, 並且敏感地對她的哭聲做出回應。 在你的想像中, 這個寶寶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呢?

這個寶寶感到自己受到關愛, 她感到很有價值。 你是否曾經擁有過一個特別的日子, 在這一天碰到了許多運氣, 讚揚雨點般地落在了你的身上?你也許會感到你就像是這一天的女王, 做起事來心裡充滿著希望。 受到母親無微不至照料的嬰兒因此就會產生自我價值意識。 她喜歡自己內心的感覺。

恢復孩子受到傷害的自信

在一開始的幾年中, 你就應該著手建立孩子的自信, 並且在以後的歲月裡不斷地保護它。 許多敏感的、臉皮薄的孩子十分需要保護, 從而使他們可以避免無法應付的局面。

Advertisiment
我曾經對5歲的湯瑪斯進行過入學身體檢查。 湯瑪斯是一個敏感的孩子, 他的媽媽一直在幫助他建立強烈的自尊心。 我和他的媽媽在哲學層次上熱烈地討論著有關依附性養育的長期好處, 湯瑪斯在一旁感到很不耐煩。 這是可以理解的。 他開始去吊在我的天平上, 那是一架安裝在體檢台上面的非常昂貴的天平。 我的第一反應便是考慮到我的體檢台的安全。 對於我來說, 它面臨的危險比湯瑪斯面臨的要大得多, 所以我相當強硬地問他道:“湯瑪斯, 請你別再吊在我的天平上, 好嗎?”正當湯瑪斯被我並不是出於故意的羞辱弄得快要哭起來的時候, 他媽媽趕快插進來作了補救:“……因為你很有力氣。 ”她知道如何躲在自己孩子眼睛的後面、用他的眼光來看問題。
Advertisiment

獲得回應是嬰兒自我價值的關鍵。 嬰兒發出一個信號, 例如, 哭鬧著要吃奶或者要求得到安慰。 媽媽立刻作出了回應, 而且媽媽的回應是和往常相一致的。 隨著這樣的信號――回應模式在第一年中數千次地重複, 寶寶明白了她發出信號是有意義的:“有人在聽著我, 因此我是有價值的。 ”這樣, 一種強烈的自我意識就形成了。

當然, 你不可能一直做到對寶寶的要求立刻就作出回應, 而且對寶寶的回應也不可能每次都是一致的。 但是, 占主導地位的模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寶寶會識別出父母的主要養育風格, 並且對此形成印象。 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 學會處理那些有利於她健康成長的挫折對她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因為這樣的挫折將教會她如何去調整自己以適應變化。在這個過程中,重要的是你要與她在一起,讓她知道你隨時準備幫助她;有了這樣的資訊,寶寶就會建立起她的自我意識。

依附性養育培育了自信心的建立,這能夠給高需求寶寶帶來特別的好處。由於高需求的寶寶們有著各種強烈的需要,因此他們得到消極回應的可能性就比較大。如果依附性養育在與寶寶連結緊密的父母和高需求寶寶之間產生出了相互敏感,那麼寶寶就能學會用一種滿意的眼光來看待自己。

在養育中能得到充分的回應,與父母關係親密的寶寶知道自己應該有什麼樣的期待。他感到自己掌握著周圍環境的控制權。與之相反,與父母關係疏遠的寶寶會感到困惑。如果她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她的信號得不到回應,她就有可能感到那些信號根本就不值得發出。這就讓她得出這樣的結論:“我沒有價值。我受著別人的擺佈,我做什麼都不能讓他們動心。”

由於在最初的兩年裡大腦發育十分迅速,所以我們十分強調早期照料的重要性。正是在這個時期孩子形成了聯想模式――即事物作用方式的心理模型。正在成長中的頭腦就好比是一個存放文檔的抽屜,在每一份文檔中都有著一幅關於某個信號與對應的期望回應相關聯的心理圖像。在進行了一次交流之後,頭腦就把交流中發生的一切存儲成為一幅心理圖像。舉例來說,寶寶舉起了她的雙臂,大人對她作出回應、把她抱了起來。多次的重複加深了嬰兒頭腦中的這些模式,最終,情緒(不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就與這些模式關聯起來了。一個裝滿了各種大體上是積極的情感和心理圖像的文檔抽屜使孩子產生了“情況良好”的自我感覺,幸福感就會成為寶寶自我意識的一部分。

對於那些習慣於從依附性教養中得到幸福感的嬰兒來說,在他們以後的生活中會努力地保持這種感覺。由於他們在感覺愉快、自信方面有了許多實際的體驗,因此即使有了短暫的中斷,過後他們仍然能夠重新找回這種良好感覺。這些心裡感到安全、塌實的人能夠比較好地處理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因為在幸福感受到損害之後,他們的心裡有著把它重新修復起來的強烈願望,幸福感已經成為他們自我意識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們也許會遭受到嚴重的失敗,但他們總是能擺脫挫敗,又重新站起來。對於那些存在著生理缺陷或者生來就天分比較差的孩子來說,上述的這個道理是特別適用的。那些沒有早期幸福感的孩子會努力地掙扎著去尋找這種幸福感,但是由於他們不知道幸福是怎樣的感覺,因此他們並不能確定要尋找的到底是什麼。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在幼年時期受到了依附性養育的寶寶,儘管由於家庭問題而經歷了動盪的童年時代,但依然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

隨時開始建立親密關係。你也許會有這樣的疑問:“但是,如果我沒有完全地實行那些依附性教養方式的話,那會有什麼結果呢?”不必對自己太苛求。嬰兒是有彈性的,而且在任何時候開始樹立孩子的自我形象都不算晚。依附性養育把組成自尊的各個部分牢固地凝聚在一起,同樣也能夠修復這些組成部分。話雖如此,越早開始進行依附性教養的話,它就能夠進行得越順利,它的凝聚作用就越強(見32頁“重新建立親密關係”)。

2. 增強你自己的自信心

養育孩子具有治療作用。在照顧你的孩子的過程中,你常常在醫治著自己。我們在兒科實踐中遇到的一位高需求寶寶的媽媽曾經宣稱:“我的寶寶讓我發揮了身上最好的優點,也暴露了我身上最糟糕的缺點。”如果你過去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你對孩子的養育,那麼你應該尋求心理幫助,勇敢地去面對這些問題。

醫治你的過去。孩子的自尊是後天獲得的,並不是先天遺傳的。對每一代人來說,養育孩子所具有的某些特徵以及性格上的某些特徵都是從上代人那裡學來的。你一定期望過自己應該有怎樣的父母,生養寶寶給了你一個機會,讓你可以成為你期望中那樣的父母。如果你有一個很糟糕的自我形象,特別是如果你認為部分的原因在於你父母對你的養育(通常的情況確實是這樣),那就應該採取步驟醫治你自己身上的毛病,打破家族的那種教養模式。你可以試一試下面的練習(臨床治療者們把它稱為“傳承精華,去除糟粕”):首先,列出你的父母為了樹立你的自我形象而做的那些事情;其次,列出在父母對你的養育中有哪些事情削弱了你的自我形象;最後,下決心去仿效你父母對你做過的那些好的事情,而避免做出其餘那些消極的事情。如果你發現難以從頭到尾地進行這個練習的話,那麼就應該尋求專家的幫助。你和你的孩子都會從這個練習中受益。

你不能對你的父母過於苛求。對於他們的境遇狀況和他們那個時代流行的教養方式來說,他們或許已經盡力地做得最好了。我記得有一次聽到一位外祖母對一位母親說:“我是你的好媽媽。我嚴格地遵守著醫生給我的時間表。”這位新手媽媽覺得她現在的某些問題其實就根源於她從小就開始忍受的死板的時間安排。她決心要學會讀懂她寶寶發出的暗示。我提醒她不要責怪她的母親,因為那個時代流行的教養方法就是聽從“專家們”關於養育孩子的指導,而九十年代的母親更樂意做自己孩子的專家。

要不要取笑孩子?

我曾經相當頻繁地把我們的大女兒稱為“住在我們家的傭人”。我覺得這種玩笑很好玩。但是海頓不這麼認為。我只是把它當作一個輕快的家庭幽默,而海頓卻把它當作嚴重的羞辱。由於這個幽默是沖著海頓來的,所以她的感受要比我強烈得多。最後,海頓不得不對我說:“爸爸,你已經說了好多次了,而且每次我都讓你知道我不喜歡這個幽默。請你別再說了。”當你認為自己是在開玩笑的時候,要十分注意哪些玩笑是有趣的,哪些會傷害孩子的感情或激怒孩子。

儘管你不能(也不應該)保護你的孩子完全避免受到自尊心的傷害,但你還是可以使你的家成為一個安全地帶。不要允許兄弟姐妹們相互取笑嘲弄。如果最小的是個女孩的話,年長的男孩們可能會去取笑嘲弄她。當大人和鄰居的孩子來你家用嘲弄的言辭或腔調取笑你的孩子時,你要起到緩衝作用,避免讓孩子感到自卑。你應該在鄰居中樹立這樣的聲望,在你家嘲笑別人是絕對不允許的(參看225頁相關部分“如何對待羞辱”)。

保持自己的好狀態。沒有人能夠每時每刻都在臉上洋溢著幸福,但是父母不快樂的情緒會傳遞給孩子。孩子把你當作是他自我感覺的一面鏡子。如果你心裡煩惱,你就不會表現出好情緒。在幼年時期,孩子的自我觀念在本質上是與母親對於她自己的自我觀念密切相關的,這就使得母子雙方展開了共同建立自尊的過程。你這面鏡子反射給孩子的是什麼映射呢?孩子會透過虛偽的外表看到裡面那個苦惱、憂慮的人。馬修曾在一份填空式的調查表中表示了對媽媽的尊敬,他寫道:“我最喜歡在媽媽高興的時候和她在一起。”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甚至會認為他們對父母的幸福負有責任:“如果我的爸爸媽媽感到不滿意,那肯定是因為我不好(或不夠好)。”如果你感覺到憂鬱或者焦慮,那就應該尋求幫助,讓你能夠在這些不良的情緒影響孩子之前把它們消除掉。

每天都應該提醒自己:我的寶寶

最需要的是一個快樂的媽媽。

瑪莎附注:在我們的第八個孩子出生後沒多久,我簡直被兩個還包著尿布的嬰兒以及家裡的四個大一點的孩子的各種需求弄垮了。我心裡的緊張反映在了臉上,總是悶悶不樂的。所幸的是,我意識到了正在把自己的壞心情表現給孩子們看。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們有媽媽總是不開心或者是他們造成了媽媽不快樂的想法,我不願意他們在這樣的想法中成長。於是我尋求幫助,重新調整自己內心的感受,擦亮自己這一面鏡子,從而讓我的孩子們能夠從我這面鏡子中看到他們自己更好的形象。

3. 做一面有積極意義的鏡子

孩子自尊中的大部分不僅來自于孩子對於自己的看法,而且還來自於她認為別人如何看待她。對於學齡前兒童來說尤其如此,因為他們是根據父母的反應來瞭解自己的。像一面鏡子那樣,你反射給孩子的形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你有沒有讓她知道和她在一起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她的想法和願望對你來說重要嗎?她的行為讓你感到高興嗎?

如果你反射給孩子的是正面的形象,她就學會了認為自己不錯,而且她還樂意於依靠你來告訴她什麼時候她的行為是不能令人滿意的。這樣,這種做法就成了管教孩子的一種工具。一位母親曾經說過:“我只須站在一旁用某種方式看著他,他就會停止調皮搗蛋。”她已經使孩子的自我意識充滿了積極和正面的感覺,孩子不斷地接收著媽媽帶給他的這些正面的自我形象,這樣他就會習慣於這種感受自我的方式。而如果媽媽反射出的是一個負面的形象,孩子就不會喜歡這樣的形象給他帶來的感覺,因而他會迅速地改變自己的行為去重新獲得內心的幸福感。

當然,你應該實事求是。你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你不可能時時刻刻都愉快、樂觀,不可能時時刻刻都露出微笑。你的孩子應該懂得父母也有不如意的時候。孩子們能一眼就看穿你的強顏歡笑。你對他的敏感會使他對你的敏感更加強烈,或許到了某一天,他會成為提升你自信心的人。

因為這樣的挫折將教會她如何去調整自己以適應變化。在這個過程中,重要的是你要與她在一起,讓她知道你隨時準備幫助她;有了這樣的資訊,寶寶就會建立起她的自我意識。

依附性養育培育了自信心的建立,這能夠給高需求寶寶帶來特別的好處。由於高需求的寶寶們有著各種強烈的需要,因此他們得到消極回應的可能性就比較大。如果依附性養育在與寶寶連結緊密的父母和高需求寶寶之間產生出了相互敏感,那麼寶寶就能學會用一種滿意的眼光來看待自己。

在養育中能得到充分的回應,與父母關係親密的寶寶知道自己應該有什麼樣的期待。他感到自己掌握著周圍環境的控制權。與之相反,與父母關係疏遠的寶寶會感到困惑。如果她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她的信號得不到回應,她就有可能感到那些信號根本就不值得發出。這就讓她得出這樣的結論:“我沒有價值。我受著別人的擺佈,我做什麼都不能讓他們動心。”

由於在最初的兩年裡大腦發育十分迅速,所以我們十分強調早期照料的重要性。正是在這個時期孩子形成了聯想模式――即事物作用方式的心理模型。正在成長中的頭腦就好比是一個存放文檔的抽屜,在每一份文檔中都有著一幅關於某個信號與對應的期望回應相關聯的心理圖像。在進行了一次交流之後,頭腦就把交流中發生的一切存儲成為一幅心理圖像。舉例來說,寶寶舉起了她的雙臂,大人對她作出回應、把她抱了起來。多次的重複加深了嬰兒頭腦中的這些模式,最終,情緒(不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就與這些模式關聯起來了。一個裝滿了各種大體上是積極的情感和心理圖像的文檔抽屜使孩子產生了“情況良好”的自我感覺,幸福感就會成為寶寶自我意識的一部分。

對於那些習慣於從依附性教養中得到幸福感的嬰兒來說,在他們以後的生活中會努力地保持這種感覺。由於他們在感覺愉快、自信方面有了許多實際的體驗,因此即使有了短暫的中斷,過後他們仍然能夠重新找回這種良好感覺。這些心裡感到安全、塌實的人能夠比較好地處理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因為在幸福感受到損害之後,他們的心裡有著把它重新修復起來的強烈願望,幸福感已經成為他們自我意識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們也許會遭受到嚴重的失敗,但他們總是能擺脫挫敗,又重新站起來。對於那些存在著生理缺陷或者生來就天分比較差的孩子來說,上述的這個道理是特別適用的。那些沒有早期幸福感的孩子會努力地掙扎著去尋找這種幸福感,但是由於他們不知道幸福是怎樣的感覺,因此他們並不能確定要尋找的到底是什麼。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在幼年時期受到了依附性養育的寶寶,儘管由於家庭問題而經歷了動盪的童年時代,但依然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

隨時開始建立親密關係。你也許會有這樣的疑問:“但是,如果我沒有完全地實行那些依附性教養方式的話,那會有什麼結果呢?”不必對自己太苛求。嬰兒是有彈性的,而且在任何時候開始樹立孩子的自我形象都不算晚。依附性養育把組成自尊的各個部分牢固地凝聚在一起,同樣也能夠修復這些組成部分。話雖如此,越早開始進行依附性教養的話,它就能夠進行得越順利,它的凝聚作用就越強(見32頁“重新建立親密關係”)。

2. 增強你自己的自信心

養育孩子具有治療作用。在照顧你的孩子的過程中,你常常在醫治著自己。我們在兒科實踐中遇到的一位高需求寶寶的媽媽曾經宣稱:“我的寶寶讓我發揮了身上最好的優點,也暴露了我身上最糟糕的缺點。”如果你過去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你對孩子的養育,那麼你應該尋求心理幫助,勇敢地去面對這些問題。

醫治你的過去。孩子的自尊是後天獲得的,並不是先天遺傳的。對每一代人來說,養育孩子所具有的某些特徵以及性格上的某些特徵都是從上代人那裡學來的。你一定期望過自己應該有怎樣的父母,生養寶寶給了你一個機會,讓你可以成為你期望中那樣的父母。如果你有一個很糟糕的自我形象,特別是如果你認為部分的原因在於你父母對你的養育(通常的情況確實是這樣),那就應該採取步驟醫治你自己身上的毛病,打破家族的那種教養模式。你可以試一試下面的練習(臨床治療者們把它稱為“傳承精華,去除糟粕”):首先,列出你的父母為了樹立你的自我形象而做的那些事情;其次,列出在父母對你的養育中有哪些事情削弱了你的自我形象;最後,下決心去仿效你父母對你做過的那些好的事情,而避免做出其餘那些消極的事情。如果你發現難以從頭到尾地進行這個練習的話,那麼就應該尋求專家的幫助。你和你的孩子都會從這個練習中受益。

你不能對你的父母過於苛求。對於他們的境遇狀況和他們那個時代流行的教養方式來說,他們或許已經盡力地做得最好了。我記得有一次聽到一位外祖母對一位母親說:“我是你的好媽媽。我嚴格地遵守著醫生給我的時間表。”這位新手媽媽覺得她現在的某些問題其實就根源於她從小就開始忍受的死板的時間安排。她決心要學會讀懂她寶寶發出的暗示。我提醒她不要責怪她的母親,因為那個時代流行的教養方法就是聽從“專家們”關於養育孩子的指導,而九十年代的母親更樂意做自己孩子的專家。

要不要取笑孩子?

我曾經相當頻繁地把我們的大女兒稱為“住在我們家的傭人”。我覺得這種玩笑很好玩。但是海頓不這麼認為。我只是把它當作一個輕快的家庭幽默,而海頓卻把它當作嚴重的羞辱。由於這個幽默是沖著海頓來的,所以她的感受要比我強烈得多。最後,海頓不得不對我說:“爸爸,你已經說了好多次了,而且每次我都讓你知道我不喜歡這個幽默。請你別再說了。”當你認為自己是在開玩笑的時候,要十分注意哪些玩笑是有趣的,哪些會傷害孩子的感情或激怒孩子。

儘管你不能(也不應該)保護你的孩子完全避免受到自尊心的傷害,但你還是可以使你的家成為一個安全地帶。不要允許兄弟姐妹們相互取笑嘲弄。如果最小的是個女孩的話,年長的男孩們可能會去取笑嘲弄她。當大人和鄰居的孩子來你家用嘲弄的言辭或腔調取笑你的孩子時,你要起到緩衝作用,避免讓孩子感到自卑。你應該在鄰居中樹立這樣的聲望,在你家嘲笑別人是絕對不允許的(參看225頁相關部分“如何對待羞辱”)。

保持自己的好狀態。沒有人能夠每時每刻都在臉上洋溢著幸福,但是父母不快樂的情緒會傳遞給孩子。孩子把你當作是他自我感覺的一面鏡子。如果你心裡煩惱,你就不會表現出好情緒。在幼年時期,孩子的自我觀念在本質上是與母親對於她自己的自我觀念密切相關的,這就使得母子雙方展開了共同建立自尊的過程。你這面鏡子反射給孩子的是什麼映射呢?孩子會透過虛偽的外表看到裡面那個苦惱、憂慮的人。馬修曾在一份填空式的調查表中表示了對媽媽的尊敬,他寫道:“我最喜歡在媽媽高興的時候和她在一起。”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甚至會認為他們對父母的幸福負有責任:“如果我的爸爸媽媽感到不滿意,那肯定是因為我不好(或不夠好)。”如果你感覺到憂鬱或者焦慮,那就應該尋求幫助,讓你能夠在這些不良的情緒影響孩子之前把它們消除掉。

每天都應該提醒自己:我的寶寶

最需要的是一個快樂的媽媽。

瑪莎附注:在我們的第八個孩子出生後沒多久,我簡直被兩個還包著尿布的嬰兒以及家裡的四個大一點的孩子的各種需求弄垮了。我心裡的緊張反映在了臉上,總是悶悶不樂的。所幸的是,我意識到了正在把自己的壞心情表現給孩子們看。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們有媽媽總是不開心或者是他們造成了媽媽不快樂的想法,我不願意他們在這樣的想法中成長。於是我尋求幫助,重新調整自己內心的感受,擦亮自己這一面鏡子,從而讓我的孩子們能夠從我這面鏡子中看到他們自己更好的形象。

3. 做一面有積極意義的鏡子

孩子自尊中的大部分不僅來自于孩子對於自己的看法,而且還來自於她認為別人如何看待她。對於學齡前兒童來說尤其如此,因為他們是根據父母的反應來瞭解自己的。像一面鏡子那樣,你反射給孩子的形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你有沒有讓她知道和她在一起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她的想法和願望對你來說重要嗎?她的行為讓你感到高興嗎?

如果你反射給孩子的是正面的形象,她就學會了認為自己不錯,而且她還樂意於依靠你來告訴她什麼時候她的行為是不能令人滿意的。這樣,這種做法就成了管教孩子的一種工具。一位母親曾經說過:“我只須站在一旁用某種方式看著他,他就會停止調皮搗蛋。”她已經使孩子的自我意識充滿了積極和正面的感覺,孩子不斷地接收著媽媽帶給他的這些正面的自我形象,這樣他就會習慣於這種感受自我的方式。而如果媽媽反射出的是一個負面的形象,孩子就不會喜歡這樣的形象給他帶來的感覺,因而他會迅速地改變自己的行為去重新獲得內心的幸福感。

當然,你應該實事求是。你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你不可能時時刻刻都愉快、樂觀,不可能時時刻刻都露出微笑。你的孩子應該懂得父母也有不如意的時候。孩子們能一眼就看穿你的強顏歡笑。你對他的敏感會使他對你的敏感更加強烈,或許到了某一天,他會成為提升你自信心的人。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