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的小雨被媽媽帶來看心理醫生, 原因是她經常咬指甲。
媽媽說, 小雨是個乖孩子, 聰明伶俐, 惹人喜愛。 一年前開始有了一個毛病:喜歡咬指甲, 而且頻率越來越高。 家裡人用了各種方法想讓她改掉這個“壞毛病”, 小雨卻依然如故。 等到有一天, 媽媽發現她10個手指頭的指甲斑斑駁駁, 參差不齊, 而且一個大拇指的指甲已經被咬沒了, 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咬指甲、抓撓皮膚或頭, 揪頭髮、磨牙;
愛哭鬧、亂發脾氣;
入睡困難, 睡不踏實, 多噩夢;
肚子痛、頭痛、噁心、拉肚子、尿頻;
……
別以為這是孩子不聽話、有“壞毛病”的表現,
Advertisiment
都是焦慮惹的禍
談到焦慮, 我們往往容易想到成人世界裡由於競爭和壓力而產生的焦慮, 殊不知, 焦慮也在悄悄侵襲著孩子的世界。 父母及家人通常把孩子出現的一些異常行為看成是不聽話的表現, 卻很少把孩子的緊張、哭鬧、發脾氣、“壞毛病”與焦慮聯繫起來。
像小雨的這個“小嗜好”就是典型的焦慮狀態的顯現, 還有一些孩子老說肚子痛、胸悶, 到各大醫院進行檢查, 結果卻完全正常, 最後發現這些身體症狀都是緊張焦慮的外在表現。
和成人一樣, 很多時候孩子的焦慮狀態都是潛在的, 他自己並不瞭解, 因而無法用言語表達出來。 但他們會下意識地通過其他的途徑,
Advertisiment
誰家的孩子更容易焦慮?
心理學家認為, 孩子緊張焦慮的成因非常複雜, 它可以是基因方面的, 也可能是由後天環境引起的。
先天氣質起一定作用。 很多媽媽都有這樣的體驗, 他們的寶貝在4個月大的時候就表現出極度的害羞, 見到陌生人就哭泣或害怕。 稍長大一些後, 他們中的一些依然表現出敏感、自信心不足、自尊心又很強的性格特點, 容易緊張, 多慮。 有些父母很納悶, 自己帶孩子和別人沒有什麼區別, 為什麼孩子這麼“磨人”?在這裡, 先天氣質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父母要求過高。 有研究表明, 環境因素的作用越來越不容忽視。 大多具有焦慮氣質的孩子,
Advertisiment
如今, 更為多見的焦慮是父母通過對孩子實行超前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壓力--別的孩子不會的自己的孩子要會, 別的孩子會的自己的孩子要更精通。 由於有了 “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樣的高標準, 孩子的表現很難讓父母滿意和認可, 他們就一遍一遍地要求孩子做得更好, 久而久之, 孩子會因為自己不能實現預期的目標, 自信心受損, 內心焦躁不安。 假如父母再輔以恐嚇或粗暴的懲罰手段,
Advertisiment
過度保護和溺愛。 過度地保護和溺愛孩子, 使他缺乏獨立性發展, 也是造成孩子焦慮的原因。 就拿小雨來說, 她從小就是家人寵愛下的“小公主”, 幾乎沒有受到過什麼委屈, 就連上幼稚園, 也是姑姑工作的地方。 1年前, 姑姑隨丈夫出國定居, 小雨有一陣子不想去幼稚園, 後來勉強去了, 就開始咬起指甲來。 家人的過度包辦通常使孩子失去了適應社會能力的鍛煉機會, 當他們獨自置身於新環境、新情景中或與陌生人接觸, 會產生不知如何應對的困惑, 以致情緒波動、過度擔憂。
父母關係不和諧。 也有很多孩子的焦慮影射了父母關係的不和諧。 比如父母在婚姻關係上有裂痕,
Advertisiment
減緩焦慮4招
如果孩子經常有焦慮的症狀, 父母要及時行動起來, 主動改變教養方式或尋求專業人員的説明, 儘量避免他們把這些模糊的擔心和緊張帶入成年期。
父母保持平和沉著的心態。 要知道, 父母的一點點驚惶和不安, 在幼小的孩子眼中都像是一個程度嚴重的信號。 所以, 那些有敏感、多慮等焦慮人格特點的父母, 首先要學會冷靜、遇事沉著, 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對策。 對於天生有焦慮氣質的孩子, 父母更要有足夠的耐心,給孩子做出榜樣,逐漸淡化孩子對焦慮的感受。很多幼年出現的焦慮狀態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消失。
減少過度的刺激和壓力,給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在幼兒階段,孩子主要通過做遊戲來拓展認知空間,發展其社會性。因此給孩子制定發展計畫時,要量力而行,不能過多超出他的成熟水準,以免產生適得其反的結果。現在有些家長在安排孩子的時間時,甚至精確到分鐘,唯恐有一點點的浪費,殊不知,大量的刺激資訊不僅是焦慮產生的根源,孩子的自主性和創造性也被一點點地侵蝕掉了。
適度的挫折可以增強孩子的適應能力。不摔跟頭就學不會走路,同樣的道理,延遲滿足孩子的願望或讓他適度受挫,能夠鍛煉孩子處理挫折的彈性和耐受力,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經的一部分。很多長輩看不得孩子受委屈,其實如果是真的愛孩子,就要讓他學會面對挫折,使他們不至於在離開父母的時候,只會用軀體化症狀去應對焦慮。
溫馨、和睦、充滿愛的家庭是孩子的安全所在。父母的關愛和悉心指引有利於降低孩子面對困難時的焦慮程度。父母不僅要鼓勵孩子建立自信,學會應對困難,形成樂觀開朗的個性,還要仔細傾聽孩子心中的煩惱,同情他的感受,和孩子之間建立良好的關係,這樣有利於孩子緊張情緒的釋放。同時,父母之間要減少對立情緒,遇事採取建設性的爭論態度,讓孩子學會怎樣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處理不同意見。這對於他長大後正確處理與他人的關係同樣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孩子焦慮的典型表現
◇和同齡孩子比起來明顯膽小,粘人,視線離不開爸爸媽媽,這樣的孩子經常會感到缺乏安全感,心裡不踏實。
◇愛做一些以前不做的小動作,比如咬指甲、抓撓皮膚或頭,揪頭髮、磨牙,還有的孩子喜歡摳身邊物品的凸起部位。
◇情緒容易煩躁,愛哭鬧,愛發脾氣,而且難以安撫和照料。
◇不願意離開父母,糾纏母親。一旦要離開父母時會出現恐懼和緊張。
◇不願意上幼稚園或上學,經常在走出家門前或在路上說肚子痛、頭痛。
◇出現身體化症狀,嚴重的甚至出現心悸、呼吸困難或呼吸加速、出汗、手抖、肌肉緊繃、噁心、拉肚子、尿頻、昏倒,胸悶、胸痛。
◇行為上出現過度反應或拒絕反應,注意力分散。
◇處事上會出現在勉強的狀況下完成一件事或乾脆草草了事。
◇晚上入睡困難,睡覺不踏實,經常做噩夢。
父母更要有足夠的耐心,給孩子做出榜樣,逐漸淡化孩子對焦慮的感受。很多幼年出現的焦慮狀態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消失。減少過度的刺激和壓力,給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在幼兒階段,孩子主要通過做遊戲來拓展認知空間,發展其社會性。因此給孩子制定發展計畫時,要量力而行,不能過多超出他的成熟水準,以免產生適得其反的結果。現在有些家長在安排孩子的時間時,甚至精確到分鐘,唯恐有一點點的浪費,殊不知,大量的刺激資訊不僅是焦慮產生的根源,孩子的自主性和創造性也被一點點地侵蝕掉了。
適度的挫折可以增強孩子的適應能力。不摔跟頭就學不會走路,同樣的道理,延遲滿足孩子的願望或讓他適度受挫,能夠鍛煉孩子處理挫折的彈性和耐受力,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經的一部分。很多長輩看不得孩子受委屈,其實如果是真的愛孩子,就要讓他學會面對挫折,使他們不至於在離開父母的時候,只會用軀體化症狀去應對焦慮。
溫馨、和睦、充滿愛的家庭是孩子的安全所在。父母的關愛和悉心指引有利於降低孩子面對困難時的焦慮程度。父母不僅要鼓勵孩子建立自信,學會應對困難,形成樂觀開朗的個性,還要仔細傾聽孩子心中的煩惱,同情他的感受,和孩子之間建立良好的關係,這樣有利於孩子緊張情緒的釋放。同時,父母之間要減少對立情緒,遇事採取建設性的爭論態度,讓孩子學會怎樣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處理不同意見。這對於他長大後正確處理與他人的關係同樣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孩子焦慮的典型表現
◇和同齡孩子比起來明顯膽小,粘人,視線離不開爸爸媽媽,這樣的孩子經常會感到缺乏安全感,心裡不踏實。
◇愛做一些以前不做的小動作,比如咬指甲、抓撓皮膚或頭,揪頭髮、磨牙,還有的孩子喜歡摳身邊物品的凸起部位。
◇情緒容易煩躁,愛哭鬧,愛發脾氣,而且難以安撫和照料。
◇不願意離開父母,糾纏母親。一旦要離開父母時會出現恐懼和緊張。
◇不願意上幼稚園或上學,經常在走出家門前或在路上說肚子痛、頭痛。
◇出現身體化症狀,嚴重的甚至出現心悸、呼吸困難或呼吸加速、出汗、手抖、肌肉緊繃、噁心、拉肚子、尿頻、昏倒,胸悶、胸痛。
◇行為上出現過度反應或拒絕反應,注意力分散。
◇處事上會出現在勉強的狀況下完成一件事或乾脆草草了事。
◇晚上入睡困難,睡覺不踏實,經常做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