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長應該如何與孩子進行情感溝通

如何與孩子進行情感溝通
請父母認真閱讀我們的建議。
習慣――“寶貝, 我回來了!”
早晨用:“寶貝, 早上好!”來開啟新的一天;
傍晚用:“寶貝, 我回來了”結束一天辛勤的工作;
晚上在媽媽把寶貝洗的乾乾淨淨的時候, 給孩子講一段故事、唱一首歌, 而且媽媽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一定要認真和投入;
在給孩子換尿布或者衣服時要邊換邊與之交流;
打預防針和吃藥的時候, 要告訴他這時會痛一下和味道不好的, 但這一切在媽媽爸爸的陪伴下一定會克服的;
很好的和父母之外的其他家人建立依賴關係。
製造笑聲――“寶貝,
Advertisiment
我在那裡?”
前提:在確保孩子安全的情況下
用一塊薄薄的手帕蒙住媽媽或者孩子的臉, 然後馬上拉下, 並發出“消失”後又“出現”的驚歎聲;
躲在爸爸的身後, 呼喚孩子的名字, 在孩子尋找的過程中, 突然顯現出來;
和孩子玩“撓癢癢”的遊戲;
將孩子舉過頭頂;
將孩子向上拋起;
讓孩子把你的膝蓋當“馬”騎;
和孩子玩臉部表情遊戲, 讓孩子瞪大眼睛, 看著奇怪的你。
撫觸――“寶貝, 媽媽愛你!”
孩子做撫觸遊戲;
把孩子的手放在自己的臉上, 讓孩子嘗試觸摸;
經常給孩子洗澡, 洗完澡後, 給孩子塗抹按摩油。
依賴――給孩子盡可能多的愛, 這沒有錯!
很多媽媽發現, 經過一段時間的精心照顧和養育之後, 孩子出現了一些讓自己無法忍受的“毛病”,
Advertisiment
例如:睡覺前必須由媽媽陪護著;媽媽只要一離開, 就會大哭不止;外出也只能由媽媽抱著……這一切讓媽媽認為, 是不是自己出現了問題, 是不是這樣會對孩子未來產生不好的後果, 於是開始強制自己, 重新對孩子進行“調教”, 睡覺時請外婆陪護;媽媽故意外出, 讓孩子嘗試著適應……孩子往往在這種變化中變得更加依賴媽媽, 更加警覺。
我們說, 孩子能夠和媽媽產生依賴, 建立深厚的感情, 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 在這個年齡階段給孩子盡可能多的愛, 沒有任何過錯。 媽媽或看護人在這個年齡階段給孩子造成的不安和焦慮會對孩子未來的心理健康產生不好的影響。 媽媽或其他監護人如若要孩子對自己的依戀行為進行調整,
Advertisiment
也要循序漸進, 運用合理的方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