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學者強調要誇孩子, 但不能胡誇, 讓孩子覺得誇獎不那麼“值錢”。 誇獎孩子是一個心理技術, 誇獎不只是語言的誇獎, 更多的是表現出美好的態度——爸爸媽媽對孩子的認同態度, 比如信任, 對他充滿著興趣, 而且對孩子的存在感到幸福。 如果父母喜歡說“不管你怎麼樣, 只要你健康快樂的活著, 我們就覺得很滿足”, 孩子就會無意識地想讓父母滿足, 會有事沒事也喜滋滋的, 凡事都願意往好的方面想。
父母喜歡說“孩子你必須好好學習”, 雖然是表達關心和督促, 態度上卻讓孩子讀到“如果你不好好學習,
Advertisiment
那麼, 是不是可以老誇孩子?不!孩子不能無條件地誇, 誇也會誇出毛病來。 誇什麼往往也意味著在否定孩子另外的什麼。 所以, 接納、欣賞孩子比語言的誇要好,
Advertisiment
有一個孩子在信中說了很多父母如何不喜歡自己, 其實有一個最主要的問題就是父母總想按照自己心中的樣子去塑造她, 實際上是父母太喜歡她而失去了理智。 其實, 爸爸媽媽拼命地批評她, 從內心來說是焦急, 他們覺得孩子內向不符合社會要求和人際原則, 擔心孩子的競爭力會比較弱, 實際是在擔心孩子, 只是愛得過度了。
他們無意識地想替代孩子去生活, 希望孩子像自己這樣, 或者像他們心中想像的那樣去生活, 而忽視了孩子自身的權利。
Advertisiment
這個女孩真正的問題是過度認同父母, 試圖讓父母滿足, 忽視了自己的需要, 也忽視了自己的能力。 現在來抱怨父母是缺少對自己的覺察, 其實只是她一直在讓權, 讓父母對自己的介入太多, 現在她又把全部的責任推給父母。 心理醫生可能會引導她意識到要擺脫困境, 需要重建一種觀念系統, 看到自己個性中的優勢, 並把這封信看成自我覺察與分析, 與過去告別, 重新發展和評價自己。
有些時候, 孩子可以在父母親面前表現得更加主動一些, 讓爸爸媽媽的擔心減弱, 給他們傳遞與以往不一樣的資訊,
Advertisiment
信中談到爸爸媽媽越批評她, 她就越弱, 這是一種讓權, 她放棄了自我的決策能力, 轉而依賴父母, 以為這樣會好, 結果卻更糟。 她表面上一直在服從, 內心卻在不滿、痛苦, 結果是更有壓力、更弱、更內向、更不能作決定。 她什麼都讓爸爸媽媽來決定, 什麼都不說, 等爸爸媽媽說了她才動。
這種做法看起來是順從父母, 實際上卻讓自己與父母捲入一種迴圈關係, 越來越糟糕。 結果爸爸媽媽還認為自己預見對了,
Advertisiment
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父母在誇孩子時一定要多加分析和思考, 不要盲目亂誇, 把孩子誇出毛病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