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長應該如何讓孩子更快學會說話

讓孩子快點學會說話,你可以這樣

1、多跟寶寶說說話

有的家長很少同孩子講話, 總是以為寶寶太小, 同他講話也聽不懂, 所以總讓孩子唱獨角戲。 這些家長可能不知道, 嬰兒的腦細胞是由生長環境中所得、所見、所聞的刺激來刻畫重複印象, 腦細胞也是因這些刺激而獲得成長的, 這些刺激直接影響著孩子的語言發展。 語言發展有幾個過程, 一個是孩子的發音階段, 二是理解語言階段, 三是語言表達階段。 寶寶出生以後就可以訓練引導寶寶發音, 家長要不斷地和孩子交流, 把語言資訊留在孩子的腦子裡。

Advertisiment

因此, 對於剛出生的嬰兒, 家長也應該給予豐富的語言環境, 給予足夠的語言刺激。 比如, 給孩子換尿布時、洗澡時、餵奶時, 陪孩子玩耍時、孩子睡覺時、睡醒時, 都要與孩子講講話。 勿需太多語言, 重在積累, 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幾句話, 就會成為孩子語言發展的奠基石, 也為加深孩子與家長之間的感情奠定了基礎。

2、鼓勵寶寶多開口

孩子還不會講話, 表達某種需要時只能用動作或眼神。 家長如果看到孩子伸手去抓杯子, 就趕緊給喂水;孩子啊啊、呀呀地用手指著水果, 家長馬上滿足需要……這種飯來張口, 衣來伸手的生活時間長了, 孩子就會覺得:我不說話, 什麼都能被滿足, 幹嘛要說話呢。 是呀, 家長的這種行為, 使孩子喪失了與人講話的欲望和開口說話的動力,

Advertisiment
最終用自己的身體語言來代替口頭語言與人交往。

現在, 像這樣的家庭不在少數, 尤其是老人帶的孩子。 造成孩子開口講話晚還有一個原因是, 父母不知道怎樣給孩子適合他們能力的語言刺激。 比如教孩子說話時, 不是通過具體的、形象的、色彩鮮豔的、生活中經常接觸的實物, 而是孩子一歲多了, 還拿一些圖片、書面文字展示給孩子看。 孩子學語言階段, 需要直接、生動、形象的刺激。 書本中的詞彙是抽象的, 孩子的接受效果會差些, 因此學會說話的速度就很慢。 當孩子要某件東西時, 應當把他所要東西的名稱告訴他, 還要告訴他東西的特點, 比如:蘋果, 紅色的……這樣幾次以後最起碼他會說“果”。

Advertisiment
所以一定要給孩子語言環境、聽的刺激和給他說話的機會, 這樣孩子的語言會發育得很快。

需要注意的是, 教孩子講話還有一個目標定位, 否則欲速則不達。 這個定位就是:教孩子講話, 要略微超過孩子的實際語言表達能力, 這個能力要在大人的幫助下能夠完成。 比如孩子會說一個字, 家長最好教兩個字, 孩子會說兩個字, 家長教三個字, 這樣才能使孩子的語言能力大幅度提高。 如果孩子只能說一個字, 家長教短語或句子, 那就等於什麼也沒有教。

3、不要讓寶寶莫衷一是

現在有些家庭裡存在多種語種或方言, 語種或方言的混亂也是造成孩子不開口講話的一個原因。 在家庭環境裡, 夫妻雙方一會兒講方言、一會兒講普通話,

Advertisiment
再加上頻頻地更換保姆, 保姆的方言又會刺激孩子的腦細胞。 這個刺激過程不符合孩子的語言能力, 最終導致孩子對語言莫衷一是, 不知道應該選擇何種語言。

4、不要逼寶寶講話

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很差, 家長為了急於讓孩子學會說話, 有時就用“逼”的方法。 比如, 孩子想要某個東西, 而家長拿著這個東西要脅孩子, 孩子不說話就不給, 這樣就造成孩子對開口講話有一種厭惡心理。 尤其是孩子開口講話比同齡寶寶晚時, 家長往往使出“逼話”這個殺手鐧, 威逼利誘, 讓孩子講話。 孩子要先理解語言, 才能表達語言, 這是一個過程。 如果逼得太凶, 孩子就會覺得講話有很大的壓力。 對這種壓力, 孩子只能用沉默不語來抗拒了。

Advertisiment

進行聽說話的訓練

兒童學說話是從聽說話開始的, 對於幼兒來說要隨時提供聽說話的環境。 最簡單的方法是隨時說著你正在做的事, 如:你在洗衣服, 可對孩子說:“媽媽給爸爸洗衣服。 ”你在看書, 可以說:“媽媽在看書, 寶寶長大了也要看書。 ”還可以說孩子正在做的事, 如孩子在吃蘋果, 你說:“寶寶在吃蘋果, 好吃嗎?”孩子在玩玩具, 你可以說:“寶寶在玩積木, 真乖。 ”這種語言環境的作用在於開拓兒童的“聽-說系統”。 兒童與成人交往時, 在最初自發發音的基礎上和視、聽、觸的過程中, 通過生活活動和遊戲, 就會模仿成人的語調和語調, 也就是學會了說話。

在訓練孩子聽話能力的時候, 父母可適時選用較慢、重複的話語對孩子說話, 有助於孩子理解和模仿父母的話語,這對幼兒初期的語言發展很有好處。父母說話時務必做到發音準確、清楚,因為孩子從小養成的語言習慣和發音特點,以後是很難改正的,要讓他們從小就規範化地使用語言,為將來的口語表達奠定基礎。

讓孩子在童趣中學習語言

生活在單調環境中對孩子的語言發展不利,要創設不同的生活環境,讓孩子見得多,聽得多,才有“素材”可說。如幼稚園的小朋友常常分不清左右腳的鞋子,若老師只是單純地說教這是左腳鞋子,那是右腳鞋子,說得再多孩子可能還是分不清。這時,老師可以編一個童趣味十足的小故事:“小朋友們看看,某某的兩隻鞋子背對著背,都生氣了,他們為什麼不高興呢?因為他們在說:‘把我們穿錯了,我們要面對面’”。隨後,老師幫孩子把穿錯的兩隻鞋對換,再說:“瞧,兩位好朋友正面對面地點頭微笑呢,他們為什麼會這麼高興?因為他們穿對了。”老師還可配上一幅人物化了的兩隻生氣鞋子的卡通漫畫和一幅正在微笑的兩隻鞋子的卡通漫畫讓孩子們邊看邊說。這樣,孩子不僅很快就能分清左右鞋子,而且以後也會用這麼有趣的語言去和穿錯鞋子的小朋友說話。

採用兒童化的語言和孩子說話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有的小朋友玩得很髒也不願洗,那麼你可以這樣對孩子說,寶寶的小手在說:“我早上多乾淨啊,可是現在這麼髒,我真難過。”寶寶的小臉蛋在說:“我好難受啊,我希望我很快就能變得香噴噴的。”小腳丫也在說:“我也很傷心,我多想舒舒服服休息一會呀。”寶寶自己決定先洗哪個地方呢?孩子聽了之後,不僅非常樂意洗,洗完後還會說:“我的小臉蛋香噴噴的,我的小手變乾淨了,我的小腳丫真舒服呀!”

當然,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成人應該採取相應的談話方式和孩子進行交流,否則會使孩子的語言水準停留在幼稚的低水準階段。

有助於孩子理解和模仿父母的話語,這對幼兒初期的語言發展很有好處。父母說話時務必做到發音準確、清楚,因為孩子從小養成的語言習慣和發音特點,以後是很難改正的,要讓他們從小就規範化地使用語言,為將來的口語表達奠定基礎。

讓孩子在童趣中學習語言

生活在單調環境中對孩子的語言發展不利,要創設不同的生活環境,讓孩子見得多,聽得多,才有“素材”可說。如幼稚園的小朋友常常分不清左右腳的鞋子,若老師只是單純地說教這是左腳鞋子,那是右腳鞋子,說得再多孩子可能還是分不清。這時,老師可以編一個童趣味十足的小故事:“小朋友們看看,某某的兩隻鞋子背對著背,都生氣了,他們為什麼不高興呢?因為他們在說:‘把我們穿錯了,我們要面對面’”。隨後,老師幫孩子把穿錯的兩隻鞋對換,再說:“瞧,兩位好朋友正面對面地點頭微笑呢,他們為什麼會這麼高興?因為他們穿對了。”老師還可配上一幅人物化了的兩隻生氣鞋子的卡通漫畫和一幅正在微笑的兩隻鞋子的卡通漫畫讓孩子們邊看邊說。這樣,孩子不僅很快就能分清左右鞋子,而且以後也會用這麼有趣的語言去和穿錯鞋子的小朋友說話。

採用兒童化的語言和孩子說話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有的小朋友玩得很髒也不願洗,那麼你可以這樣對孩子說,寶寶的小手在說:“我早上多乾淨啊,可是現在這麼髒,我真難過。”寶寶的小臉蛋在說:“我好難受啊,我希望我很快就能變得香噴噴的。”小腳丫也在說:“我也很傷心,我多想舒舒服服休息一會呀。”寶寶自己決定先洗哪個地方呢?孩子聽了之後,不僅非常樂意洗,洗完後還會說:“我的小臉蛋香噴噴的,我的小手變乾淨了,我的小腳丫真舒服呀!”

當然,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成人應該採取相應的談話方式和孩子進行交流,否則會使孩子的語言水準停留在幼稚的低水準階段。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