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長應該學習一些和孩子說話的藝術

和孩子談話技巧固然重要, 但如果家長所談的內容不是真理而是“謬誤”的話, 孩子可能會一時接受所談的內容卻不一定真心欽佩我們。 指出, 即使家長教導的是真理, 而且又有談話的藝術, 可如果做父母的自己沒有行出來, 內容也必然是蒼白無力的。

和孩子談話也是一門藝術, 要想和孩子談話談出效果來, 專家給出以下建議:

一、“積極聆聽”

當孩子向父母傾訴時, 父母一方面要耐心地、全神貫注地聆聽, 另一方面還要有包含著“潛臺詞”的應答。 這些潛臺詞有這樣幾個作用:

向孩子確認自己聽懂了他的意思,

Advertisiment
用“我理解你”的態度來建立一種親密的同情關係;

以積極的態度和向上的精神來清除孩子話中一些消極的因素, 幫助他在內心建立起新的意識和思維方式;

激發孩子的熱情, 調動起他的潛能, 使他能勇敢地去面對更大的挑戰。

孩子:爸爸, 我真是恨透數學課了!(極其憤怒)

爸爸:哦, 看來數學課出了點麻煩。 (沒有那麼嚴重, 無非是不順利罷了。 》

孩子:我就是搞不懂“畢氏定理”是怎麼回事(很沮喪)

爸爸:據說這個定理是專門用來打擊學生情緒的。 看來真是很啊?(如果你的情緒被它破壞, 正說明它的目的達到了。 )

孩子:那麼你懂嗎?(不服氣。 )

爸爸:怎麼?你也不得不求我幫忙了?(如果你求助於我, 說明你服氣了。 )

孩子:才不呢。 我怎麼會求你幫忙呢?我是看它對你靈不靈。

Advertisiment
(看它是否也能打擊你的情緒。 )

爸爸:嗯……, 好像當初只靈了一天。 (我只用一天就搞懂了。 )孩子:那對我只會有半天。 (我只需要半天就可以搞懂。 )

爸爸:真的?(這可不是說說就完了, 要動真格的。 )孩子:你等著瞧吧!這裡你可以看到:潛臺詞像“舵”一樣引導著孩子情緒的“船”。 最後, 孩子的態庋完全被改變了, 因為他不願意自己伏伏貼貼被“打擊”。 現在, 他要做的一定是全神貫注地伏案鑽研。 而且我們可以斷定:在他沒有把“畢氏定理”搞通之前, 沒有人能叫得動他。

二、“柔聲細語”

就是調節好說話的聲量、語氣、速度。

據瞭解, 有研究材料表明:說話的音量、語氣、速度在表意功能方面占38%的分量, 體態和表情占55%(下面會專門談這方面的問題),

Advertisiment
而言語只占1%。 這說明人們談話時對音量、語氣、語速是非常敏感的, 這也許是因為人們對它們的印象比較直接, 作出判斷也比較容易。 不是嗎?當你的話一出口, 人們馬上就能從你說話的音量、語氣和速度上感覺出你的情緒和態度。 所以, 如果我們習慣了用刺耳的聲音說話, 那麼我們就註定成了“有好話也不會好說”的人。 沒等我們把話全部說完, 周圍的人就已經斷定我們在發脾氣、發牢騷、譴責、批評、不耐煩, 或者是在諷刺、挖苦、嘲笑、貶低、挑釁。 那麼我們後面的話還有什麼實際意義呢?

有一個法國人曾不無自豪地跟我談起法國人的談話風度。 他說法國人吵架時, 旁邊的人都會以為是一對老朋友在竊竊私語。

Advertisiment

我們不妨試一試, 看看與孩子竊竊私語是不是比大聲呵斥更有力量, 更見成效。 其實無論什麼人都是不喜歡噪音的, 之所以很少有人提出過疑義, 是因為我們大多數人處處已經習慣這樣的情況。 不過, 還是別習慣的好。

三、“和顏悅色”

談話效果的55%與說話人的姿態、動作和面部表情有關, 所以萬不可掉以輕心。 談話前, 我們最好在鏡子裡先認真做一下演練, 使我們確信自己的姿態、動作和面部表情都對孩子充滿了愛☆禁☆撫、寬容和接納;對孩子的成績洋溢著讚歎、喜悅和自豪;對他們的錯誤則由衷地擔心、憂慮和悲痛。 別忘了, 忽視了這一點, 你的談話就失去了55%的效力, 而成為名副其實的“亊倍功半”。 延伸閱讀: 父母和幼稚園老師怎樣相處 入園前父母須打造獨立寶寶 男童偷窺父母啪啪?盤點五大兒童性☆禁☆遊☆禁☆戲 拐賣兒童判死刑 作為父母你贊成嗎? 城市“留守兒童”心聲 用零用錢買父母半天 上一頁12下一頁

分享到:

Advertisiment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