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長應該怎樣給孩子創造勝任的機會

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事業有成。 可不知您想過沒有, 要想讓孩子長大後能夠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搏擊風浪, 首先應讓他成為一個充滿自信的人。 生活不可能是一路坦途, 在困難面前告訴自己“我能行”, 無畏地接受挑戰, 是每一位成功者所須具有的基本素質。

自信心不是與生俱來的, 是需要從一點一滴中去培養的, 是通過一次次勝任積累起來的。 因此, 與其空洞地告訴孩子, 你要有自信心, 不如給他創造勝任的機會。

先幹點兒容易的

曾經有人做過一個實驗, 他給孩子們提供了三種不同難度的任務,

Advertisiment
想看看孩子們是怎麼選擇的。 實驗結果表明, 自信心強的孩子會選中等難度、有一定挑戰性的任務。 因為他相信雖然任務有一定難度, 但經過自己的努力, 一定能夠完成。 而自信心較弱的孩子會有兩種選擇:一種是選擇難度低的任務, 可以保證順利完成。 另一種是選擇難度極高的任務, 而這樣的任務即使是能幹的孩子也很難完成, 因此就算失敗了, 別人也不會過多地譴責自己。 在生活中我們也能夠發現, 自信心強的孩子總有股不服輸的勁頭, 而自卑感較強的孩子卻常常會輕言放棄。

那麼自信心是怎麼形成的呢?自信心的建立, 同樣也和人對於成功的嚮往有關。 有些孩子能夠在生活中不斷地取得成功,

Advertisiment
在這個過程中, 他不但在檢測著自己的能力, 體驗著成功的自豪, 也從他人的積極評價中, 不斷地肯定自己。 這種成功體驗的不斷積累將使他的自信心大大地增強, 從而當新的任務出現時, 他會勇於接受挑戰。

如果一個孩子總是遇到失敗, 特別是失敗後還受到成人的斥責或同伴的奚落, 慢慢地他就會變得自卑, 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 當新的任務出現時, 他的第一反應是用逃避的方式來保護自己。

曾經有位心理學工作者把一隻處於饑餓狀態的狗關在一個中間帶門的籠中, 門的另一邊放上食物。 每當這只狗要頂開門去取食食物時, 就會受到強烈的電擊。 一段時間後, 這只狗就放棄了取食。 即使取消電擊,

Advertisiment
狗也不會再去嘗試了。 研究者把這種因為在嘗試中不斷遭遇失敗, 最後感覺自己無能為力進而放棄努力的情況叫做“習得性無助感”。

這種情況在現實生活中也非常普遍。 如果孩子一次次去嘗試, 體驗到的都是失敗, 最後他就會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自己的能力不夠, 從而放棄努力。

然而, 人生的挫折肯定是難免的。 當孩子遇到挫折時, 他感受到了自己弱小, 如果這時能夠得到外界的鼓勵和支持, 將會使他正確看待自己的能力和外界任務的難度, 相信自己的能力會在練習中不斷增長, 就會擁有再次嘗試的勇氣。

不久前我去美國參觀學習, 發現他們在增強孩子自信心方面做了很多很好的嘗試。 這些嘗試是建立在兩個基本觀點之上的:一是發展的觀點,

Advertisiment
即在成長的過程中, 應允許孩子犯錯誤, 不要總盯著孩子的不足, 而應該多肯定孩子所取得的成績, 引導他們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二是承認個體差異。 每個孩子, 無論成長、發展程度的高低, 還是能力的強弱, 都不可能完全一致,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 那就是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的長處。 肯定這些長處, 才會增強孩子的自信。 如我們在他們的校園裡常常看到“讓牆會說話”的活動, 走廊、班裡四周的牆壁上都貼滿了孩子們對自己作品的展示, 對自己實踐活動中取得成績的報告或希望別人瞭解的個人情況的介紹等等。 如在一個魚缸的上方, 貼著孩子們自己畫的各式各樣的魚, 有些畫的技巧在我們看來顯得很拙劣,
Advertisiment
但這個園地的大標題卻是“這是我們小小藝術家的作品”。 有一個班的專欄是“發現的腳印”, 每個小腳印裡都貼著一個孩子的照片, 照片下面是孩子們自己寫的自我評價:我是什麼樣的人, 我的興趣愛好是什麼, 我在哪方面特別棒等等。

這裡的環境非常寬鬆, 大人們十分鼓勵孩子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 孩子們有什麼新的想法, 可以隨時隨地說出來, 不必擔心會受到成人的指責。 哪怕是一個很小的發現, 或很離奇的想法, 成人也會給予積極的肯定, 而不是輕易地說不行、不完美或無意義。 在參觀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孩子為了自己的主張在積極地討論。

在現實生活中, 我見到許多家長非常吝嗇對孩子的表揚。 他們認為為一點小事就表揚孩子,會讓孩子翹尾巴。而如果孩子有什麼事做得不夠好,就會受到嚴厲的批評。有的家長甚至長期用斥責、諷刺、挖苦的方式對待孩子的失誤,

大大地抑制了孩子的創造能力的發揮,嚴重影響了自信心的培養。因為孩子在發展的過程中,肯定會有很多方面做得不盡如人意,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的都是負面評價,慢慢地即使按他的能力完全可以做好的事情,他也會放棄努力。

生活中還有另一類家長,雖然不斷地鼓勵孩子去嘗試,但由於望子成龍心切,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不顧孩子的能力有強弱之分,動輒拿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相比,別人做到什麼,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也做到什麼。比如一個樂感很差的孩子,很長時間多、來、米還彈不准呢,家長卻規定他必須什麼時候考級。還有的家長急於求成,總希望任何事都一步到位,如孩子才剛拿起勺學著自己吃飯,就要求他必須吃得乾乾淨淨,不許掉飯粒。由於目標定得過高,孩子達不到,就會屢遭失敗,產生持續的挫折感,積累“我不行”的消極情感體驗,很容易喪失自信心。

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業上,我們都主張“小步子原則”,目標要定得適當。如果事情比較複雜,家長應把任務分成幾個階段來進行,讓孩子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在每一個階段他都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在每一個階段都有成功的體驗,這樣,他就會在一種樂觀向上的情緒狀態下達到最終的目標。

別嚇倒在起跑線上

自信心的培養有兩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一是獨立訓練,即鼓勵孩子勇敢地去嘗試;二是成就訓練,即幫助孩子把事情做好。

對孩子來說,每一個第一次都是一個主動去嘗試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的態度是孩子是否有信心完成任務的關鍵。如果第一步走不好,將會使孩子對這一類事情產生一種拒絕的態度。

大約在我女兒4歲左右的時候,我帶她去海邊度假。本來孩子對去大海裡游泳充滿了嚮往。但我擔心她年紀太小,會出危險,就一再警告她要小心。為了給女兒加深印象,到了海邊,我便先帶她去看海上救護表演,看救生員怎樣搶救溺水的人。可能是這個刺激太大了,看過表演之後,女兒再也不嚷嚷著要游泳了。雖然海水只有齊膝深,但只要我們把她帶到水裡,女兒就會發出刺耳的尖叫聲。後來發展到一提游泳她就往後縮。先生埋怨我說:“你不應該給她這麼大的惡性刺激。讓她產生恐懼感。”

當孩子開始嘗試一件新事物的時候,家長的態度一定要是積極的、鼓勵的。有的家長往往出於保護孩子的好意,怕孩子受傷,怕孩子犯錯誤,

總是對孩子說“這不行”、“那不許”,久而久之,就會出現和我同樣的問題。

如果說鼓勵孩子嘗試是一個良好的開端的話,那麼適當地對孩子進行指導,最終使孩子有能力很好地完成任務將為孩子在這件事情上畫一個完美的句號,使孩子真正地體會到“我能行”。我的女兒第一次上外語培訓班時,由於我們知道開班消息時晚了幾天。女兒上課時總覺得不如別的同學,無論老師怎麼鼓勵,她上課從不發言。我想在這種情況下,僅僅鼓勵她,告訴她不要怕是遠遠不夠的,家長必須提供具體的幫助。為了改變這種現象,每次上課的前一天,我都和她一起預習第二天要學的內容。慢慢地,老師反映女兒變得自信多了,上課敢說了,發言的聲音也慢慢地大起來了。

通過觀察,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在家庭中,大多數父親往往偏重于獨立訓練,凡事鼓勵孩子獨立操作。但往往對事情最終的結果和孩子是否能夠勝任不是很關注;而母親則更關心怎樣讓孩子把事情做好,給孩子過細的幫助。因此在這個問題上,父母更應該注重合作。

另外,在對孩子的指導上,父母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方面切忌方法單一。有的時候,孩子對完成任務的要領一無所知,家長不妨採取示範的方式,直接告訴孩子該怎樣做。而有的時候,孩子的熱情很高,家長應該先放手讓孩子操作,自己在旁邊觀察。如果孩子出現了問題,家長再適時地幫他分析原因。通過討論,讓孩子學會怎樣面對失敗,怎樣解決問題。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孩子的自信心就會在一個新的層次上有所提高。

另一方面是不要指導過度。任何事都是過猶不及。有的家長由於害怕失敗會給孩子造成打擊,便事無巨細地幫孩子做。比如我的一位朋友,孩子剛上小學,便每一門功課都為孩子請了家教,說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事與願違,孩子上初中後卻成了學習困難的學生。因為雖然他在小學時學習成績不差,但這並不完全是他自己的努力的結果,在相當程度上來自於外力。這樣的孩子,當外界的幫助消失後,他努力的方向便模糊起來。 延伸閱讀: 3-4歲寶寶心理活動和行為特徵 寶寶愛不愛看書?4歲就能見分曉! 男童偷窺父母啪啪?盤點五大兒童性☆禁☆遊☆禁☆戲 拐賣兒童判死刑 作為父母你贊成嗎? 城市“留守兒童”心聲 用零用錢買父母半天 上一頁12下一頁

分享到:

他們認為為一點小事就表揚孩子,會讓孩子翹尾巴。而如果孩子有什麼事做得不夠好,就會受到嚴厲的批評。有的家長甚至長期用斥責、諷刺、挖苦的方式對待孩子的失誤,

大大地抑制了孩子的創造能力的發揮,嚴重影響了自信心的培養。因為孩子在發展的過程中,肯定會有很多方面做得不盡如人意,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的都是負面評價,慢慢地即使按他的能力完全可以做好的事情,他也會放棄努力。

生活中還有另一類家長,雖然不斷地鼓勵孩子去嘗試,但由於望子成龍心切,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不顧孩子的能力有強弱之分,動輒拿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相比,別人做到什麼,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也做到什麼。比如一個樂感很差的孩子,很長時間多、來、米還彈不准呢,家長卻規定他必須什麼時候考級。還有的家長急於求成,總希望任何事都一步到位,如孩子才剛拿起勺學著自己吃飯,就要求他必須吃得乾乾淨淨,不許掉飯粒。由於目標定得過高,孩子達不到,就會屢遭失敗,產生持續的挫折感,積累“我不行”的消極情感體驗,很容易喪失自信心。

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業上,我們都主張“小步子原則”,目標要定得適當。如果事情比較複雜,家長應把任務分成幾個階段來進行,讓孩子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在每一個階段他都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在每一個階段都有成功的體驗,這樣,他就會在一種樂觀向上的情緒狀態下達到最終的目標。

別嚇倒在起跑線上

自信心的培養有兩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一是獨立訓練,即鼓勵孩子勇敢地去嘗試;二是成就訓練,即幫助孩子把事情做好。

對孩子來說,每一個第一次都是一個主動去嘗試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的態度是孩子是否有信心完成任務的關鍵。如果第一步走不好,將會使孩子對這一類事情產生一種拒絕的態度。

大約在我女兒4歲左右的時候,我帶她去海邊度假。本來孩子對去大海裡游泳充滿了嚮往。但我擔心她年紀太小,會出危險,就一再警告她要小心。為了給女兒加深印象,到了海邊,我便先帶她去看海上救護表演,看救生員怎樣搶救溺水的人。可能是這個刺激太大了,看過表演之後,女兒再也不嚷嚷著要游泳了。雖然海水只有齊膝深,但只要我們把她帶到水裡,女兒就會發出刺耳的尖叫聲。後來發展到一提游泳她就往後縮。先生埋怨我說:“你不應該給她這麼大的惡性刺激。讓她產生恐懼感。”

當孩子開始嘗試一件新事物的時候,家長的態度一定要是積極的、鼓勵的。有的家長往往出於保護孩子的好意,怕孩子受傷,怕孩子犯錯誤,

總是對孩子說“這不行”、“那不許”,久而久之,就會出現和我同樣的問題。

如果說鼓勵孩子嘗試是一個良好的開端的話,那麼適當地對孩子進行指導,最終使孩子有能力很好地完成任務將為孩子在這件事情上畫一個完美的句號,使孩子真正地體會到“我能行”。我的女兒第一次上外語培訓班時,由於我們知道開班消息時晚了幾天。女兒上課時總覺得不如別的同學,無論老師怎麼鼓勵,她上課從不發言。我想在這種情況下,僅僅鼓勵她,告訴她不要怕是遠遠不夠的,家長必須提供具體的幫助。為了改變這種現象,每次上課的前一天,我都和她一起預習第二天要學的內容。慢慢地,老師反映女兒變得自信多了,上課敢說了,發言的聲音也慢慢地大起來了。

通過觀察,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在家庭中,大多數父親往往偏重于獨立訓練,凡事鼓勵孩子獨立操作。但往往對事情最終的結果和孩子是否能夠勝任不是很關注;而母親則更關心怎樣讓孩子把事情做好,給孩子過細的幫助。因此在這個問題上,父母更應該注重合作。

另外,在對孩子的指導上,父母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方面切忌方法單一。有的時候,孩子對完成任務的要領一無所知,家長不妨採取示範的方式,直接告訴孩子該怎樣做。而有的時候,孩子的熱情很高,家長應該先放手讓孩子操作,自己在旁邊觀察。如果孩子出現了問題,家長再適時地幫他分析原因。通過討論,讓孩子學會怎樣面對失敗,怎樣解決問題。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孩子的自信心就會在一個新的層次上有所提高。

另一方面是不要指導過度。任何事都是過猶不及。有的家長由於害怕失敗會給孩子造成打擊,便事無巨細地幫孩子做。比如我的一位朋友,孩子剛上小學,便每一門功課都為孩子請了家教,說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事與願違,孩子上初中後卻成了學習困難的學生。因為雖然他在小學時學習成績不差,但這並不完全是他自己的努力的結果,在相當程度上來自於外力。這樣的孩子,當外界的幫助消失後,他努力的方向便模糊起來。 延伸閱讀: 3-4歲寶寶心理活動和行為特徵 寶寶愛不愛看書?4歲就能見分曉! 男童偷窺父母啪啪?盤點五大兒童性☆禁☆遊☆禁☆戲 拐賣兒童判死刑 作為父母你贊成嗎? 城市“留守兒童”心聲 用零用錢買父母半天 上一頁12下一頁

分享到: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