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為教育孩子的事情頭痛, 常常抱怨自己的孩子怎麼這樣不爭氣, 別人家的孩子這麼聽話為什麼自己家的孩子卻這樣不懂事, 自己孩子不肯跟自己說心裡話, 其實不要怪孩子不爭氣不懂事不說心理話, 很多時候, 家長只是站在了自己角度去看孩子。
假日裡的動物園裡, 有一個爸爸帶著孩子四處觀看。 孩孑非常開心地又跑又跳。 到靈長類園區時, 爸爸轉頭對孩子說:想不想看人耍猴?孩子說:想呀, 要怎麼做呢?爸爸說:看我的!爸爸說著從塑膠袋裡拿出爆米花, 然後高高地拋往猴子處。
Advertisiment
爸爸又拿出一顆爆米花, 高高地拋向猴子的上方, 老猴子又是一個完美的飛躍動作。 3次下來, 小孩子看不懂了, 就問爸爸說:丟在地上讓猴子撿來吃不是一樣嗎?為什麼要費力將爆米花拋那麼高呢?爸爸說:孩子, 你就不懂啦。 爸爸如果不將爆米花拋往高處, 猴子會往上跳嗎?這叫人耍猴。 ?
在猴群裡也展開一場對話:小猴子也一欄看不懂了, 問猴媽媽:媽媽, 等爆米花落在地上再撿來吃, 不也一樣可以吃到嗎?為什麼要跳得那麼高去接爆米花呢?猴媽媽說:孩子, 如果我不高高跳起來逗逗那個人, 他還會再丟爆米花嗎?這就叫人耍猴。 到底是誰耍誰呢?這就是因為所站角度不同,
Advertisiment
同理, 從孩子的角度看, 孩子就在批評你:不是好家長!從你的角度看, 你是在抱怨孩子:不愛學習!從孩子的角度看, 孩子就在抱怨:不愛我! 從你的角度看, 你是在懲罰孩子。 從孩子的角度看, 孩子在懲罰你。 孩子屢教不改難道不是對家長的懲罰嗎?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 家長自覺不自覺地站在成人角度上, 用成人的想法去猜測孩子的想法, 用成人的邏輯去推斷孩子的行為, 用成人的經驗去解釋孩子的言論, 用成人的感受去代替孩子的感受, 用成人的標準要求孩子, 甚至把成人的觀點強加給孩子。
有這樣個小故事:有一位爸爸給上小學的孩子講了《孔融讓梨》的故事後,
Advertisiment
在這位爸爸的心目中, 孔融是正面人物, 讓梨是因為孔融思想好, 品德好, 這也正是他所期望的答案。 然而孩子的角度卻不同。 面對爸爸的問題, 孩子一門心思找答案, 你看, 找到的不都是答案嗎?不都有其合理性嗎?只不過不是家長所希望的答案而已
其實如果這位爸爸能摒棄成人角度,
Advertisiment
一旦家長真正能夠從孩子的角度看孩子, 就會對孩子敞開自己的胸懷, 無條件地接納自己的孩子, 就會理解孩子的種種幼稚的天真的不成熟的行為, 就會大大減少負向手段的使用比例。 這樣, 孩子就會和你越走越近, 好孩子也在不知不覺中培養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