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長應避免將談話引向對立

案例:

卡其亞的生日在即, 媽媽準備為她在家中開一個生日派對, 在發送邀請卡的時候, 發生了這樣的對話:“維娜家的地址是什麼?”“我不想邀請她參加。 ”“怎麼會?她是你的好朋友啊?” “不, 她不是?”“這樣講不好, 如果讓維娜聽見會怎麼想。 你也不希望她這樣講你, 對嗎?”“我不管, 我不想請她。 ”“如果是這樣或許你根本不該開這次派對。 “可以, 不開好了。 ”

話雖講到這裡, 派對還是要開, 生日一年一次, 孩子們都很喜愛用這種方式慶祝生日, 媽媽當然不願讓女兒的情感受挫傷, 但如何挽回呢?媽媽不禁為自己說出去的話煩惱起來。

Advertisiment

1。 別用成人的眼光“縮小問題”

首先當女兒提出不讓好朋友參加生日派對時, 媽媽沒有意識到這裡有問題, 不是去聽一下究竟發生了什麼過節兒, 而是簡單地說:“她可是你的好朋友啊?”以此來否定卡其亞的願望或對維娜的不好感受, 這樣就給對話加上了阻力。

當女兒很負氣地說維娜不是她的好朋友時, 媽媽還有機會讓女兒說一說究竟發生了什麼不開心的事情。 但是媽媽又一次使用了成人的判斷, 她或許是這樣想的:小孩子真是很片面很極端, 或許她們有一些爭吵, 還沒有平靜下來, 就這樣“絕情”。 她這樣想也就這樣說了出來, 但這種想法是否正確呢?

2。 鼓勵孩子將心裡話說出

客觀地講是很對的, 孩子之間今天吵,

Advertisiment
明天好, 還會有什麼大事嗎?用不著過問, 幾天就過去了。 的確如此, 但媽媽忽略了一點, 就是對孩子來講同好朋友鬧矛盾是非常嚴重的事。 她們很可能希望向媽媽抱怨一番, 如果父母不能給孩子機會讓她將心裡的話講出來, 反而對她講“你這樣做不對”, 在這種情況下, 孩子不會認真聽取、考慮你的意見, 而是反應得十分極端。 而孩子的“不講理”又進一步引發父母的氣惱, 變得也像孩子一樣地極端起來。 如果我們領會到孩子內心的真實感受, 就會採取不同的態度對待。

當女兒說出不邀請好朋友來參加派對時, 媽媽應當意識到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因為女兒一定是生了很大的氣才會這樣做, 而不是依照成人的眼光將問題“縮小”。

Advertisiment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