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長批評孩子最忌諱的三件事

批評孩子三大忌諱

可愛的孩子就像春天的小樹, 無拘無束地成長, 雖然生機盎然, 但也免不了時不時長出影響成長的“壞枝”——犯錯誤, 這時, 身為“園丁”的家長應該怎麼做呢?對孩子的批評不可沒有, 也不可濫用。 面對孩子的失誤甚至錯誤, 你會採取怎樣的態度?家長批評孩子時, 為麼有些孩子就是不肯認錯?其實問題出在大人身上, 在批評孩子時如果能注意下面這些忌諱, 可能效果就會好多了。

忌諱一:不該出手也出手——皮肉之苦最傷孩子自尊

5歲的宣宣彈琴時表現出極大的隨意性, 老師講過的正確指法、手型和要求在她的腦子裡沒有留下絲毫的印跡,

Advertisiment
仿佛從來就沒有學過似的。 媽媽看在眼裡、急在心上, 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外加親自示範, 可宣宣擺出了一副不合作的態度, 在琴凳上扭來扭去, 一會兒喝水、一會兒上廁所, 沒過兩分鐘又嚷嚷著累了要歇會兒。

錯誤批評:

內心的怒氣終於衝破了忍耐的底線, 媽媽一巴掌揮了過去, 宣宣的手背頓時就紅了——說服教育升級為武力懲罰。

留下的傷痕:

從根本上說, 武力懲罰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只能使雙方的矛盾激化, 使原本有可能繼續下去的學習中途擱淺;在父母的拳頭下, 孩子的自尊心也被打得一敗塗地, 容易形成破罐破摔的心理, 甚至既而對所有的批評刀槍不入,

Advertisiment
那可真是兩敗俱傷。

它的另一個直接後果是:你以什麼樣的方式對待孩子, 孩子就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你和他周圍的人——對暴力行為的模仿是輕而易舉的。 由於父母的壞榜樣, 孩子在獨立面對自己和小朋友的衝突時, 頭腦中的第一反應就是“先下手為強”。

“剪枝”有方:

將批評升級為“戰爭”, 那就是父母的不是了。 幼兒還沒有形成自我評價體系, 他們是通過成人尤其是父母對自己的評價來看待自身的。 而且, 脆弱的內心特別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 這能給孩子自信, 也能使他們愉快地接受批評。 批評的藝術在於正強化, 而非負強化。 與其強化孩子的弱點或全盤否定, 不如將孩子的點滴成績和好的苗頭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掛在嘴邊,

Advertisiment
強化其好的一面, 給予必要的指點, 讓孩子看到自己的潛力, 提升自信。

所以, 媽媽此時不如使用“表揚式的批評”方法, 去發現孩子的點滴長處, 先褒後批:“你的左手手型比右手的漂亮, 左手三指比二指好看, 這一遍強弱感覺掌握得不錯”, 接著再提要求:“右手能不能也像左手那樣漂亮, 二指能不能往回勾一點, 速度如果再放慢一點會更好。 來, 我們來試一試, 我想宣宣一定沒問題!”孩子需要在比較和實實在在的誇獎中發現自己的差距, 如果父母肯定了孩子的一點成績, 她會有信心糾正自己的九個錯誤;相反, 父母對孩子的一個錯誤採取粗暴的方式, 她很可能會毫無心情保持自己的九個優點。

忌諱二:大喊大叫——失控的情緒難以給孩子正確引導

Advertisiment

陶陶每天都把家里弄得天翻地覆:玩具散落一地, 畫筆、畫紙攤滿了桌子, 床上也堆著他的各種小玩意兒, 自己最喜歡的書也十有八九到想看的時候不知道去哪了。 多次的提醒仍然沒能使陶陶有任何改觀。

錯誤批評:

屋內的一片狼藉點燃了媽媽心中的怒火:“跟你說過多少次了, 從哪兒拿來的東西玩完了還放回哪兒去。 你就是不長記性, 你不收, 看我全把它們扔掉!”說著假裝把孩子最心愛的玩具扔了, 接著是一陣急風暴雨般的叫嚷。

留下的傷痕:

不是你的嗓門越高就越能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 聲調和結果往往成反比;並且大喊大叫使孩子絲毫感覺不到尊嚴的存在, 也把你的修養咆哮得無影無蹤。

Advertisiment
如果大人孩子都發脾氣, 批評很有可能會升級為哭鬧和打罵, 教育的效果抵消為零。 而且孩子很快就會知道, 媽媽嘴上說“扔掉”, 但是手上卻沒有真正“扔掉”, 媽媽的威信也由此喪失。

“剪枝”有方:

千萬不要以為你的態度, 包括表情、語氣和目光無足輕重, 只有好心就足夠了;不肯在表達方式上花心思, 孩子難以心服口服地接受批評。 因為, 有時候他們拒絕的不是批評本身, 而是父母的態度。

心平氣和地批評孩子, 有助於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 也能達到批評的目的。 所以, 最好管住自己的脾氣, 讓自己息怒。

收拾好自己的東西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很難養成的習慣, 媽媽應該對陶陶耐心一些。 先和孩子一起收拾, 能收好一件東西就鼓勵一下。 孩子被媽媽的肯定激勵著,會慢慢學會獨立整理自己的物品。

忌諱三:喋喋不休——過濫的批評引來逆反

玟玟有一大盒子各種形狀的小珠子,串起項鍊漂亮極了;但當她看到別的小朋友拿著幾個透明的圍棋棋子充當“夜明珠”時,哭著喊著要,對方不給,她就把人家裝“夜明珠”的小瓶子扔到地上……

錯誤批評:

玟玟的舉動讓媽媽覺得很沒面子:“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你怎麼就不明白呢?不能總是看著別人的東西好,你家裡的玩具還少嗎?自己的東西扔在一邊不玩,一看到別人拿點什麼就跟寶貝似的,真沒出息……下次再這樣,我絕不再給你買任何玩具!”

留下的傷痕:

如此絮叨、缺乏新鮮感的批評,不能給孩子大腦以明顯的刺激,說得越多,孩子越會把這些話當成耳邊風。而且,別看孩子小,對語言的領悟能力一點不差,“沒出息”、“佔有欲”一類不尊重孩子人格的話很容易引起他們內心的反感,明著或暗著和你對著幹,身上的毛病很可能會有增無減。

“剪枝”有方:

漂亮的和新鮮的東西對孩子來說是一種誘惑,抵禦誘惑其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所以,父母不妨告訴孩子:她喜歡自己沒有的東西並沒有錯,但他人的東西我們不能要、更不能搶或毀壞。接著向孩子講清楚:世界上的好東西多得數不清,我們不可能全部擁有;如果特別想要,就得憑自己的努力去爭取,比如如果對方願意,可以用自己的漂亮珠子和小朋友換。

孩子易於接受的批評方式

孩子犯了錯誤,家長批評孩子時,為麼有些孩子就是不肯認錯?其實問題出在大人身上,在批評孩子時如果能注意下面這些問題,孩子通常就容易接受你的批評了。

只談眼前,不翻舊賬。做錯的事已經批評過了就應該“結案”了,不要老是記著孩子以前不好的地方,讓孩子覺得他在父母面前永遠無法翻身。孩子正處在學習做人的過程中,父母要原諒孩子的過錯,動轍就翻老賬,這樣很傷孩子幼稚的心,孩子是不會接受的。

不能只注意孩子的錯處。當我們動怒時常常會急於讓孩子認錯,會直接針對孩子所做的錯事切入。然而,孩子其實不是從小到大都只做錯事,必定還有許多可取之處.如果我們只針對眼前的錯事指責他,而忽略了他的優點,就很容易讓孩子覺得大人眼中只看到他不好的行為,似乎大人並不瞭解他整個人,而只注意他不好的部分,這樣他就會懷疑當他表現好時,當他做出努力時,父母到底看見沒看見。孩予努力把事情做好以後往往需要我們的讚揚。同樣道理,在我們批評孩子時,也應先對孩子做得好的方面給予肯定,然後再指出做的不對的地方,要讓孩子知道家長並不是光把眼睛盯著他的錯處,做得好的地方同樣看得見。

增加身體接觸。在批評孩子時可以摟著它的肩膀說話,或拉著他的手講道理給他聽。我們都知道忠言逆耳,有些聽不得一句重話的孩子會非常排斥所有指責他的話,所以當我們實在需要責備他時,我們應該用眼睛正視孩子,一邊說著指責他的話,一邊身體部分要有接觸,這樣就能夠達到恩威並用的效果。

批評過後要表達對孩子感情依舊。批評過後,父母不要一直板著臉說話或不理睬孩子,如果本來打算和孩子一起出去玩,也不能以孩子今天做錯事為理由不帶孩子出去。要讓孩子知道,做錯了事應該受到批評,但父母不會因為他做了錯事就不愛他,而希望他更茁壯成長起來。

批評孩子的五種技巧

當孩子犯有過錯時,家長往往一味責備孩子,甚至打孩子,一點不講批評技巧,結果往往事與願違。那麼,家長批評孩子時,應注意掌握哪些技巧呢?

一是低聲

家長應以低於平常說話的聲音批評孩子,“低而有力”的聲音,會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傾聽你說的話,這種低聲的“冷處理”,往往比大聲訓斥的效果要好。

二是沉默

孩子一旦做錯了事,總擔心父母會責備他,如果正如他所想的,孩子反而會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對批評和自己所犯過錯也就不以為然了;相反,如果父母保持沉默,孩子的心理反而會緊張,會感到“不自在”,進而反省自己的錯誤。

三是暗示

孩子犯有過失,如果家長能心平氣和地啟發孩子,不直接批評他的過失,孩子會很快明白家長的用意,願意接受家長的批評和教育,而且這樣做也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

四是換個立場

當孩子惹了麻煩遭到父母的責駡時,往往會把責任推到他人身上,以逃避父母的責駡。此時最有效的方法,是當孩子強辯是別人的過錯、跟自己沒關係時,就回敬他一句,“如果你是那個人,你會怎麼解釋”這就會使孩子思考:如果自己是別人,該說些什麼會使大部分孩子發現自己也有過錯,並會促使他反省自己把所有責任嫁禍他人的錯誤。

五是適時適度

幼兒的時間觀念比較差,昨天發生的事,仿佛已經過了好些天了,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剛犯的錯誤轉眼就忘了。因此,家長批評孩子要趁熱打鐵,不能拖拉,否則就起不到應有的教育作用。

孩子被媽媽的肯定激勵著,會慢慢學會獨立整理自己的物品。

忌諱三:喋喋不休——過濫的批評引來逆反

玟玟有一大盒子各種形狀的小珠子,串起項鍊漂亮極了;但當她看到別的小朋友拿著幾個透明的圍棋棋子充當“夜明珠”時,哭著喊著要,對方不給,她就把人家裝“夜明珠”的小瓶子扔到地上……

錯誤批評:

玟玟的舉動讓媽媽覺得很沒面子:“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你怎麼就不明白呢?不能總是看著別人的東西好,你家裡的玩具還少嗎?自己的東西扔在一邊不玩,一看到別人拿點什麼就跟寶貝似的,真沒出息……下次再這樣,我絕不再給你買任何玩具!”

留下的傷痕:

如此絮叨、缺乏新鮮感的批評,不能給孩子大腦以明顯的刺激,說得越多,孩子越會把這些話當成耳邊風。而且,別看孩子小,對語言的領悟能力一點不差,“沒出息”、“佔有欲”一類不尊重孩子人格的話很容易引起他們內心的反感,明著或暗著和你對著幹,身上的毛病很可能會有增無減。

“剪枝”有方:

漂亮的和新鮮的東西對孩子來說是一種誘惑,抵禦誘惑其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所以,父母不妨告訴孩子:她喜歡自己沒有的東西並沒有錯,但他人的東西我們不能要、更不能搶或毀壞。接著向孩子講清楚:世界上的好東西多得數不清,我們不可能全部擁有;如果特別想要,就得憑自己的努力去爭取,比如如果對方願意,可以用自己的漂亮珠子和小朋友換。

孩子易於接受的批評方式

孩子犯了錯誤,家長批評孩子時,為麼有些孩子就是不肯認錯?其實問題出在大人身上,在批評孩子時如果能注意下面這些問題,孩子通常就容易接受你的批評了。

只談眼前,不翻舊賬。做錯的事已經批評過了就應該“結案”了,不要老是記著孩子以前不好的地方,讓孩子覺得他在父母面前永遠無法翻身。孩子正處在學習做人的過程中,父母要原諒孩子的過錯,動轍就翻老賬,這樣很傷孩子幼稚的心,孩子是不會接受的。

不能只注意孩子的錯處。當我們動怒時常常會急於讓孩子認錯,會直接針對孩子所做的錯事切入。然而,孩子其實不是從小到大都只做錯事,必定還有許多可取之處.如果我們只針對眼前的錯事指責他,而忽略了他的優點,就很容易讓孩子覺得大人眼中只看到他不好的行為,似乎大人並不瞭解他整個人,而只注意他不好的部分,這樣他就會懷疑當他表現好時,當他做出努力時,父母到底看見沒看見。孩予努力把事情做好以後往往需要我們的讚揚。同樣道理,在我們批評孩子時,也應先對孩子做得好的方面給予肯定,然後再指出做的不對的地方,要讓孩子知道家長並不是光把眼睛盯著他的錯處,做得好的地方同樣看得見。

增加身體接觸。在批評孩子時可以摟著它的肩膀說話,或拉著他的手講道理給他聽。我們都知道忠言逆耳,有些聽不得一句重話的孩子會非常排斥所有指責他的話,所以當我們實在需要責備他時,我們應該用眼睛正視孩子,一邊說著指責他的話,一邊身體部分要有接觸,這樣就能夠達到恩威並用的效果。

批評過後要表達對孩子感情依舊。批評過後,父母不要一直板著臉說話或不理睬孩子,如果本來打算和孩子一起出去玩,也不能以孩子今天做錯事為理由不帶孩子出去。要讓孩子知道,做錯了事應該受到批評,但父母不會因為他做了錯事就不愛他,而希望他更茁壯成長起來。

批評孩子的五種技巧

當孩子犯有過錯時,家長往往一味責備孩子,甚至打孩子,一點不講批評技巧,結果往往事與願違。那麼,家長批評孩子時,應注意掌握哪些技巧呢?

一是低聲

家長應以低於平常說話的聲音批評孩子,“低而有力”的聲音,會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傾聽你說的話,這種低聲的“冷處理”,往往比大聲訓斥的效果要好。

二是沉默

孩子一旦做錯了事,總擔心父母會責備他,如果正如他所想的,孩子反而會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對批評和自己所犯過錯也就不以為然了;相反,如果父母保持沉默,孩子的心理反而會緊張,會感到“不自在”,進而反省自己的錯誤。

三是暗示

孩子犯有過失,如果家長能心平氣和地啟發孩子,不直接批評他的過失,孩子會很快明白家長的用意,願意接受家長的批評和教育,而且這樣做也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

四是換個立場

當孩子惹了麻煩遭到父母的責駡時,往往會把責任推到他人身上,以逃避父母的責駡。此時最有效的方法,是當孩子強辯是別人的過錯、跟自己沒關係時,就回敬他一句,“如果你是那個人,你會怎麼解釋”這就會使孩子思考:如果自己是別人,該說些什麼會使大部分孩子發現自己也有過錯,並會促使他反省自己把所有責任嫁禍他人的錯誤。

五是適時適度

幼兒的時間觀念比較差,昨天發生的事,仿佛已經過了好些天了,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剛犯的錯誤轉眼就忘了。因此,家長批評孩子要趁熱打鐵,不能拖拉,否則就起不到應有的教育作用。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