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長本著三不原則讓孩子學會與同伴交往

為什麼教育專家都在說“沒有朋友, 比考試不及格更可怕”?與同伴交往不足或只有很少交往的孩子, 是否會變得不正常呢?孩子與父母交往能不能代替同伴交往呢?

孩子是否具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 是將來能否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關鍵因素。 人際交往能力越強, 社會適應就越好, 遇到的阻礙就越小, 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不知有多少人就是因為人際交往能力差而嚴重阻礙了他事業的發展, 還有一些人因為人際交往能力差而逃避社會, 長期退居家裡, 無法自立。

家長們經常抱怨說現在的孩子不懂得忍讓,

Advertisiment
歸因為獨生子女的問題, 或者是, "溺愛"問題。 其實根本原因是家長們對孩子的矛盾介入太多了。 沒必要的介入, 或不得當的介入, 一方面會把孩子間的矛盾刺激放大, 另一方面也沒給孩子留出學習解決人際關係問題的機會, 第三個壞處是容易讓孩子遇到點小衝突就覺得是大事, 反而變得斤斤計較, 心胸狹隘。

孩子們在一起玩的時候, 互相發生點小矛盾, 小摩擦很正常, 家長不必把這看成是問題, 不必馬上出面干涉, 更不必因此生氣。

不嚴重的情況下, 假裝沒看見, 把矛盾就給孩子們自己解決, 較嚴重時, 簡單地拉開即可, 不必計較自己的孩子吃虧了還是佔便宜了。 道理可以簡單講一下。 不講也行, 關鍵要保持友好輕鬆的態度。

Advertisiment
這看似有些不作為, 卻正是培養兒童健康人際關係的最基礎、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方法。

把這種方法總結為"三不原則"不生氣、不介入、不怕吃虧。

在孩子遇到問題和受傷的時候請記住, 媽媽的吻是最好的止痛劑。

"三不原則"在雙胞胎或者是多子女家庭, 以及幼稚園或者小學裡, 都照樣管用, 因為天下的孩子都是一樣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