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長為何擁有不同教養方式

為什麼世界上最愛孩子的父母親, 卻會習慣用這樣一些教養方式來對待自己的孩子呢?我們嘗試來分析造成家長如此做的原因:

傳統“家長文化”的影響:沒有人教過我們該如何做家長。 所以我們只能從生活中去模仿我們的家長是如何做家長的。 而我們的傳統文化中, 包括我們生活的家庭中, 家長們是需要有家長的地位和威信的, 而這些威信如何樹立呢?你只要看看《家》這部小說或者電影, 就可以明白我們傳統的“家長文化”是如何在影響著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 而且這種影響代代相傳,

Advertisiment
在今天的社會和家庭中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 我和很多家長在對話的時候, 家長們通常會用這樣的兩個理由為自己辯解:我的父母當年也是這樣教育我的, 我不是現在挺好嗎?別人家的父母也是這樣教孩子的, 為什麼他們的孩子就不會有這麼多的問題?別人在做的一定是對的, 父母曾經做過的也一定是對的。 這就是很多家長的思維模式。 面對這樣的思維模式, 所以才會有很多教育專家會感慨道:改變孩子其實很容易, 但是改變家長實在是太難了!

不善於站在孩子的角度:做過幼兒教師的我, 在和孩子們說話的時候, 我會習慣性地蹲下來, 還有改變說話的語調。 所以至今我說話的風格仍然抹不去一種“孩子味”。

Advertisiment
蹲下來, 變換語調。 這是很小的兩個細節, 但卻表明了你是否願意以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去和孩子對話。 在我們生活中, 很多家長不擅長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所以對孩子提出的要求都是以自己的價值觀和是非標準為出發點。 比如前面所提到那個做NAC行為調整的男孩, 他的價值觀裡, 朋友是最重要的, 而在他媽媽的眼裡, 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學習。 培訓師問他:“你認為媽媽如何做, 你才可以變得更好一些呢?”孩子回答說:“我希望媽媽少管我一點, 我就可以變得更好。 ”孩子的回答讓現場的媽媽感覺很下不了臺, 但是這是事實, 也是孩子真實的想法。 如果我們做父母的只是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孩子的話, 那麼有一天一定也會遭遇和這個母親相類似的尷尬。
Advertisiment

不瞭解孩子的需要:在第一關, 我們已經瞭解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其實包括很多的層次, 但是很多父母只對孩子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比較關注, 對孩子的穿著、冷暖、營養、健康等等非常關注, 而對孩子社交、尊重、愛和自我實現等需求的滿足相對來說比較忽視, 所以在很多時候, 家長很難做到真正滿足孩子各個方面的需求。 其實作為一個人, 孩子和家長一樣, 他們最重要的需要就是內心的安全和快樂。 如果一個孩子在家庭中感覺不到安全感和快樂, 那麼再豐富的物質條件都無法彌補孩子內心的缺憾。 我曾經為一個初二的男孩做過心理治療。 剛認識他的時候, 他的臉上幾乎沒有一絲的表情。

Advertisiment
第一次交流, 他給我的回答全部是“不知道”。 後來我嘗試在QQ上和他聊天, 他的QQ簽名是“我的世界, 很靜很靜……”, 我的內心感覺到一陣寒意。 他內心的孤獨、寂寞是非常強烈的。 他的父母雙雙都是企業家, 他們給予他的物質生活相當的豐厚, 她媽媽早就在預算給兒子的戶頭上存入2000萬元。 但是孩子真正快樂嗎?

發洩自己的情緒:很多家長, 在孩子面前很任意地發洩自己的情緒, 甚至把孩子當作自己的出氣筒。 前面我曾經提到過的那個習慣了在孩子面前大喊大叫的朋友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我也曾經接待過一個四十來歲的家長, 她告訴我因為他們夫妻關係不好, 她內心有很多對丈夫的抱怨, 但是因為丈夫幾乎每天都不在家裡,

Advertisiment
所以她經常在孩子面前發洩自己的情緒, 結果導致她和孩子之間的關係異常緊張。 後來她的孩子參加我的訓練營, 在最後一天的成長儀式上, 發生很大改變的孩子終於擁抱了他的媽媽, 媽媽淚流滿面。 後來在媽媽的動員下, 孩子的爸爸也來做了一次心理諮詢。 我跟他講述了孩子在訓練營中說出來的一些內心的痛苦和煩惱, 也講了他妻子內心的痛苦, 並希望他們夫妻倆以後能夠在家庭裡營造一種對孩子身心發展更有利的和諧氛圍。 為了讓這個孩子進一步感覺到親情的可貴, 我也曾經帶著這個孩子和其他一些孩子去福利院看望那些非常不幸的孩子。 在福利院裡, 孩子們的心靈受到了很大的震撼。

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有很多時候,我們的指責、命令、懷疑等等方式,只是我們自己無能的表現。因為孩子的問題令我們感覺束手無策,而這種束手無策讓我們對此產生了強烈的憤怒,而憤怒正是來源於一個人的無能感,是一個人遭受到挫折後的本能反應。所以當我們看到一個家長在向孩子發火的時候,就可以明白一點:這個家長對孩子沒有辦法了,他找不到該如何解決問題的方法了。這時候,惟一能幫助他的就是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我曾經聽陶巨集開教授講過一個網路成癮孩子的故事,那個孩子的母親為了制止孩子繼續玩網路遊戲,一怒之下,不惜當著孩子的面割開了自己的手腕,你們知道孩子怎麼做嗎?孩子也同樣割開了手腕,然後和母親比賽誰的血液流的更快。親愛的家長們,如果你嘗試想用命令、指責、懲罰、懷疑等等“武器”來制服你的孩子,那麼這個家長的例子就可以明明白白地告訴你:這是絕對行不通的!!!

如果你真的想要改變孩子,最重要的還是要找到切切實實的好方法啊!

迷失了教育孩子的終極目標:雖然我們常常會問自己:我們究竟為什麼那麼辛苦地教育孩子?到底是為了什麼?認真做完過第一關練習的家長或許可以很輕鬆地回答這個問題了。我用自己的方法尋找到的教育孩子的終極目標是:從個體意義上來講,是幫助孩子去實現他快樂、和諧、幸福、有價值的人生;從社會意義上來講,是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和平、健康、幸福、安寧,讓整個宇宙系統變得更加平衡。雖然我們通過不斷向上歸類可以明確我們今天教育孩子的終極目標並不只是為了讓孩子“成才”、“有個好工作”、“有個好的前途”,但是我們在明確了目標之後,也會發生迷失的現象。因為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我們常常受到一些困擾和阻力,也會遭遇一些挫折和困難,如果我們的信念不夠堅定,能量不夠充足,那就很有可能會半路放棄了我們的目標,而會去做一些急功近利、舍本取末的事情,而那些有很大偏差的不正確的教養方式也就很容易發生了。這也正是很多家長雖然改變了教育觀念,但卻往往在行動中依然不能夠完全做到的原因。

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有很多時候,我們的指責、命令、懷疑等等方式,只是我們自己無能的表現。因為孩子的問題令我們感覺束手無策,而這種束手無策讓我們對此產生了強烈的憤怒,而憤怒正是來源於一個人的無能感,是一個人遭受到挫折後的本能反應。所以當我們看到一個家長在向孩子發火的時候,就可以明白一點:這個家長對孩子沒有辦法了,他找不到該如何解決問題的方法了。這時候,惟一能幫助他的就是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我曾經聽陶巨集開教授講過一個網路成癮孩子的故事,那個孩子的母親為了制止孩子繼續玩網路遊戲,一怒之下,不惜當著孩子的面割開了自己的手腕,你們知道孩子怎麼做嗎?孩子也同樣割開了手腕,然後和母親比賽誰的血液流的更快。親愛的家長們,如果你嘗試想用命令、指責、懲罰、懷疑等等“武器”來制服你的孩子,那麼這個家長的例子就可以明明白白地告訴你:這是絕對行不通的!!!

如果你真的想要改變孩子,最重要的還是要找到切切實實的好方法啊!

迷失了教育孩子的終極目標:雖然我們常常會問自己:我們究竟為什麼那麼辛苦地教育孩子?到底是為了什麼?認真做完過第一關練習的家長或許可以很輕鬆地回答這個問題了。我用自己的方法尋找到的教育孩子的終極目標是:從個體意義上來講,是幫助孩子去實現他快樂、和諧、幸福、有價值的人生;從社會意義上來講,是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和平、健康、幸福、安寧,讓整個宇宙系統變得更加平衡。雖然我們通過不斷向上歸類可以明確我們今天教育孩子的終極目標並不只是為了讓孩子“成才”、“有個好工作”、“有個好的前途”,但是我們在明確了目標之後,也會發生迷失的現象。因為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我們常常受到一些困擾和阻力,也會遭遇一些挫折和困難,如果我們的信念不夠堅定,能量不夠充足,那就很有可能會半路放棄了我們的目標,而會去做一些急功近利、舍本取末的事情,而那些有很大偏差的不正確的教養方式也就很容易發生了。這也正是很多家長雖然改變了教育觀念,但卻往往在行動中依然不能夠完全做到的原因。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