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長用這樣的方式跟孩子講話,難怪孩子那麼不聽話

孩子之所以那麼不聽話, 原因都在於家長們, 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首先要做好孩子們的榜樣, 如果家長用這樣的方式跟孩子說話, 難怪孩子那麼不聽話!

週末參加婚禮, 席間有一對母子引起了我的注意。 男孩子大概5-6歲, 正是調皮的時候, 東摸摸西看看, 媽媽只得跟在後頭嘮叨著, “叫你不要去動那個東西, 為什麼不聽?”

“誰讓你吃糖的!不准吃糖!”

“為什麼要推妹妹, 不好好一起玩?”……

這樣的溝通一直在持續, 然而男孩始終開啟“熊孩子”模式, 媽媽只能無奈地搖頭, 然後抱怨孩子的不聽話。

這樣的情況很多父母都遇到過吧。

Advertisiment
在我看來, 其實不是孩子“不聽話”, 而是父母不懂得“好好說話”。

行走在這世間、每天要和形形色色的打交道, 並且不斷思考如何好好說話的大人們, 有沒有想過如何和孩子好好說話、提升溝通的效率呢?

成為家長後, 我一直圍繞著這些問題進行一些思考, 並從實際生活中總結出了一些小經驗, 和各位父母分享一下。

丟掉討厭的“反問句”

曾經有人做過職場調查, “我不是早就告訴過你嗎?”這一句式成為職場人士心目中最討厭的話術。

反觀日常生活中, 我們也可以常常聽到父母在用這樣類似的反問句和孩子“溝通”。

“我不是叫你不要碰那個東西了嗎?”

“這個題目我不是早就告訴過你怎麼做了嗎?”

“我不是和你強調過下了課必須馬上回家嗎?”

Advertisiment

為什麼職場人士討厭這樣的反問句式?因為反問本身就帶著否定、抱怨和不耐煩的情緒, 孩子也一樣。

通過這樣的反問句式, 他們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否定和責問, 甚至有傷害自尊的感覺, 從心底產生一種抗拒。

所以, 丟掉反問句, 好好說話。

“媽媽和你說過, 這個東西太危險不要去碰它, 還記得嗎?”

“這個題目爸爸曾經教過你的, 不要總是依賴爸爸, 先試著自己回憶一下好嗎?”

“小孩子回家太晚會讓爸爸媽媽擔心的, 下次還這樣做嗎?”

同樣是問句, 丟棄掉了反問的句式變得讓人更容易接受, 同時將自己的擔心和疑慮融入句式, 增進親子間的互相理解。

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什麼時候最難和孩子溝通?

Advertisiment

在談到這個問題時, 家長紛紛表示, 督促孩子改正壞毛病挺難的。 講道理沒有用, 講多了失去耐心。

通過實踐, 我琢磨出了一個比較有效的方法, 把“不要做”的句式扔掉, 提出兩個你認為都可行的方案, 讓孩子做出具體選擇。

舉個例子, 孩子不做作業。 “如果今天不做完作業, 明天就沒時間出去玩了。 你是選擇今天做完, 還是等到明天再做呢?”

對於孩子亂丟亂扔;“寶寶, 睡覺的時間快到了, 你是想現在上床、媽媽給你講個故事再睡, 還是再玩十分鐘自己去睡覺呢?”

給孩子機會學習自主、獨立地做決定, 並且對自己的決定負責任, 多一些這樣的選擇何樂而不為呢?

我們常花很長時間研究為人處世, 卻完全不帶溝通技巧和孩子講話,

Advertisiment
以至於和陌生人保持友好, 和孩子心生隔閡。

其實, 任何溝通都一樣, 需要用心, 溝通才會有效。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