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排尿障礙包括有白天尿頻症、尿失禁、小便疼痛、小便困難、夜間遺尿(尿床)等。
在治療這些症狀時,
所考慮的方向和成人有相當不同之處,
特別在最近幾年經由歐美多位學者的研究,
對於夜間遺尿的原因、治療原則有不少新的共識。
下文將做詳細介紹。
造成尿床的原因
尿床的成因, 當然必須先將確實有器官上的疾病排除, 如脊椎神經的病變、尿道阻塞的病變、腎臟或膀胱的病變等。 其實大部分的孩子並非有器官病變, 而是主要有以下3項原因:
1. 腦幹覺醒中樞的因素:
孩子在熟睡時, 無法感受到膀胱漲尿時神經的傳導,
Advertisiment
2. 膀胱功能性的因素:
經過許多尿動力學檢查的結果發現, 確實某些尿床孩子的功能性膀胱容積較小, 或者出現逼尿肌不穩定收縮的現象, 而且這些不正常的現象可能在夜間睡著後才出現。
3. 夜間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
一般正常的孩子, 在夜裡自然而然他的抗利尿激素會比白天升高, 但是尿床兒童的抗利尿激素在熟睡後卻沒有增加, 所以造成夜間大量尿液產生, 也就是夜間多尿症, 因此容易尿床。
如何治療小兒尿床
治療尿床的共識, 在國內最近經泌尿科醫學會的安排, 聚集各相關科系醫生如小兒泌尿科、小兒腎臟科、精神科已經共同討論出治療的共識與準則,
Advertisiment
1. 我們建議5歲以上的孩子, 如果仍然有每週超過兩次尿床的現象, 而且家長有強烈的尋求醫療的意願, 就應該接受治療。 但是治療應從膀胱訓練、就寢前水分控制著手, 藥物治療應該放在第二位。
2. 6歲以上的孩子如果仍然有每週超過兩次尿床的現象, 就更應該積極接受治療以及檢查。 檢查項目如:一般分析尿液、腎臟及膀胱超音波、詳細問診、理學檢查。 治療以兩個方向為主:一是藥物治療(以抗利尿激素——DDAVP優先考慮, 另外一種藥物抗憂鬱——Imiprami則少用);二是夜尿警鈴的條件反射訓練。
3. 如果採取抗利尿激素(DDAVP)口服或鼻噴劑的治療, 其初期治癒率達75%以上, 而且幾乎沒有副作用, 如果使用得當的話,
Advertisiment
4. DDAVP治療效果不好的孩子, 則應安排尿動力學檢查, 找出是否有膀胱的問題, 決定是否給予抗副交感神經劑, 或Imiprami合併DDAVP藥物治療。
5. 夜尿警鈴的訓練, 必須選擇強烈治療動機的家長, 及孩子給予充分的說明與解釋, 雖然治癒率較高, 但是實際使用後, 家長經常無法配合持續訓練, 所以臨床上使用並不多。
寶寶的尿床是屬於哪一種?
因為在臨床上很多孩子表現的症狀經常較為複雜, 除了尿床外, 可能還會合並有白天尿失禁、尿頻症, 在這裡我們必須說明一下, 專家對夜間遺尿(尿床)的分類標準:
原發性單一症狀夜間遺尿:
白天沒有尿失禁或其他小便的症狀, 而且未曾有不尿床的記錄超過半年以上的尿床兒童。
Advertisiment
次發性夜間遺尿:
超過半年以上不會曾有尿床記錄的尿床孩子, 可能有其他因素造成, 所以必須做詳細檢查。
非單一症狀夜間遺尿:
這類病患比較複雜, 可以分為幾類:
a. 合併白天尿頻症候群:
一般以小便次數超過8次視為尿頻, 絕大部分兒童做了檢查結果都是正常, 可能跟環境變化、膀胱功能協調障礙有關係。 一般而言, 這些患兒僅需要規律性排尿習慣的訓練, 嚴重者才需抗副交感神經劑給予。
b. 合併懶惰性膀胱症候群:
白天解尿次數過少, 都是等到相當嚴重的尿急時才去上廁所, 這樣的患童經常出現尿急性尿失禁, 治療上需要規律性排尿習慣的訓練, 一般以每兩個半小時提醒孩子去上廁所。
Advertisiment
c. 合併白天尿失禁:
這類病兒可能有膀胱與括約肌失調情形, 或者是屬於隱藏性神經性膀胱症候群的患者。 這些病兒在解尿時, 骨盆底肌肉仍處於無法放鬆狀態, 或者是存在有輕微的後尿道瓣膜, 需要給予切開, 比較嚴重的病兒需要做完整的尿動力學檢查, 主要治療以自行清潔間歇導尿為主, 加上生理回饋訓練。 最近多位學者建議可以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治療。
細心評估、正確診斷
兒童時期的排尿障礙是一相當複雜症候群, 雖然不是一個致命症候群, 但是它卻跟泌尿道感染、尿液回流息息相關, 需要我們細心評估, 加以正確診斷, 給予正確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