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長管束孩子需注意這些規矩

明智的家長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規矩:

(1)保護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培養孩子必要的衛生習慣、飲食習慣、起居習慣。 嚴格規定安全遊戲場所和玩耍規則, 避免身體傷害, 同時保證孩子心理上的安全感。

(2)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邀請孩子參與規則的設定, 在一定範圍內讓他們自己選擇和決定, 並讓他們體驗自己選擇的後果。

(3)鼓勵尊重和友善對待他人:申明堅決不允許貶低和傷害別人的行為, 鼓勵分享、合作、互讓、互助的行為。

其次, 根據孩子的年齡階段, 設立符合他們的發展特點的規則。 家長需要瞭解孩子在當前這一階段,

Advertisiment
認知、語言、運動、社會交往能力發展到了哪一步, 這樣才能確定合理的期望值, 不至於對孩子提出過高的要求, 或給予過分保護。 一第三, 規則有主次, 讓孩子知道這一點。 一般來說, 關係到孩子健康和安全的規則最重要, 例如, 不在馬路上玩, 注意衛生, 外出時告訴父母去哪裡, 晚上按時回家等。 同樣重要的是阻止孩子傷害別人的規則, 如, 不能打架、咬人等。 其次是社交規則, 如, 不破壞別人的物品, 不諷刺挖苦別人, 在別人休息時保持安靜, 幫助別人等。 再次是禮儀規範, 如, 吃飯時不吧唧嘴, 坐有坐相等。 最後是孩子可有選擇餘地的行為規則, 如, 穿什麼衣服, 聽什麼音樂等。 這些基本上由孩子的個人喜好決定,
Advertisiment
除非家長確信有些行為會產生不良後果, 如, 音樂聲過大會影響聽力, 穿得太少會感冒等。

在運用這些規則約束孩子的行為時, 需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1)事先對孩子講清楚什麼是他們想要看到的行為。 比如, 給孩子食物時, 你就應該說:“寶寶, 你不想吃了, 就告訴媽媽, 然後把盤子留在桌上。 ”而不是事後沖孩子嚷:“為什麼把吃的東西扔到地上?不許摔盤子!”盡可能預先提醒孩子應該怎麼做, 申明什麼是不允許的, 預防孩子犯錯, 減少事後的批評指責。 就好比在行人吐痰之前去制止他, 而不是過後找他罰款。

(2)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說明規則。 講清楚規則是什麼, 和為什麼定這條規則, 能説明孩子遵守它, 控制自己的行為。 孩子越小越需要解釋,

Advertisiment
不要以為他們聽不懂, 而只是簡單地下命令。 對幼小的孩子需要放慢語速, 用具體、簡單的詞彙和簡短的句子表達, “京京, 把積木放進積木桶。 ”而不是“把東西整理一下。 ”或“收拾好房間。 ”即便是大些的孩子, 也需要明確的指令。 因為對於同樣的目標, 他的理解可能和你的不一樣。 比如, 孩子以為只要玩具不在地上就算整潔了, 而你的要求卻是玩具必須分別放進整理箱和玩具架。

(3)多用正面語言, 少說“不”。 比如, 當孩子用手背擦鼻涕時, 你最好說“用紙巾擦鼻涕。 ”而不是“不許用手擦鼻子!”

(4)用建議的方式提要求。 “京京, 我有個主意, 我們一起把玩具收拾好, 然後出去玩。 ”這樣的口氣往往比命令更容易讓孩子合作。

(5)在適當的情況下,

Advertisiment
讓孩子作選擇。 比如, “你先刷牙, 還是先洗臉?”不過, 要避免無限制的選擇範圍, 如果你問孩子“早飯你想吃什麼?”他會說“冰淇淋!”所以你最好問“早飯你吃麵包還是燒餅?”也不要出無選擇的選擇題, 比如, 你要求孩子收拾玩具時, 問孩子“你想不想把玩具收起來, ”採用“如果……就……”的句型, 效果會比較好, “如果你把玩具收好, 媽媽就給你講故事。 ”

(6)問孩子聽明白沒有。 讓孩子重複你剛才講的話, 而不是簡單地問“明白嗎?”如果孩子不清楚你的規則, 換個方式表達, 直到孩子理解為止。 ‘

(7)給孩子留有理解和接受規則的時間。 不要指望一次教育就能徹底解決問題, 對於同一項規則你可能要重申好多遍。 因為記憶力、認知能力和自控能力的限制,

Advertisiment
孩子往往會反復犯同樣的錯誤。 要有耐心, 請記住他們還是孩子。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