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女兒又一次因為跟同伴爭搶玩具而大哭, 我開始焦慮她的入園適應問題。 由於月齡較小, 跟其他孩子相比, 女兒諸多能力都不佔優勢, 可她喜歡當第一, 常常以大姐姐的身份自居。 我擔心入園後她不能跟同伴友好相處, 自信心會受到打擊。 我要不要幫助她去面對?我是否要將她的特點告訴老師, 讓老師更瞭解她?但這是否會影響老師的判斷, 致使老師給孩子貼上“標籤”?我是否要幫孩子找個好朋友, 也許這會促使她更願意入園……
即使有十幾年的學前教育修習經歷, 我還是像所有媽媽一樣焦慮、擔心,
Advertisiment
在人與人的交往中, 每個人都應當有一個“自我界限”。 但在面對幼兒時, 很多成人的“界限感”是模糊的。 比如, 成人不相信幼兒能夠判斷自己是否饑渴, 於是每天好幾次地督促幼兒吃飯、喝水(甚至追著餵飯、喂水);在幼兒遊戲時, 成人突兀介入, “指導”幼兒選擇某種遊戲, 還規定遊戲的人數和玩法;當幼兒之間發生矛盾與衝突時, 不關注原因, 不願等待, 急於滅火……這些現象中, 成人的“界限感”模糊, 不能準確判斷幼兒的發展水準, 他們的關心之舉, 無形中侵入了幼兒的“界限”, 弱化了幼兒的主體地位,
Advertisiment
成人無法替代幼兒去感受、去認識, 幼兒需要在面對問題的過程中完善原有的認知, 不斷地去順應與適應, 這才是成長。 因此, 家長、教師需要不斷地明確、建構“自我界限”, 並不斷調適, 守住自己的界限, 也不去侵犯他人的界限, 尊重幼兒, 讓他們對自己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