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長與孩子交流的上中下策

有一次洗車, 我突然發現車胎被紮了, 要換胎。 兒子非常喜歡汽車, 說一會兒要看換胎的過程, 我答應了。 不過, 當時工人忙不開, 說要等一會兒, 於是我們決定先到附近的餐廳吃飯, 等到換胎的時候再過來。 沒想到, 剛落座, 電話就響了, 說可以換了。

兒子吵著要跟過去看, 由於馬上就要吃飯, 家裡人勸他, 別看了, 吃完飯再說。 兒子堅決不同意, 說是和爸爸約好的, 而且大人越勸, 他臉色越難看。 我一看形勢不妙, 再扛下去, 他沒准得哭鼻子了, 再說還沒點菜, 而且換胎的地方也不算遠, 就同意了。 我讓家人先點著菜,

Advertisiment
然後帶兒子過去看, 完事再回來吃。

回到維修站, 兒子興致勃勃地看完了換胎的全過程, 還知道了什麼是防爆輪胎之類的知識, 求知欲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他十分開心, 回來吃飯也特別香, 一場小風波就此化解。

回顧一下, 在這件事情的解決方式上, 爸爸當時可以有三種選擇, 但結果卻截然不同:

下策是控制

直截了當地用父親的權威命令兒子吃飯, 但是這種做法有隱患, 一來我沒有信守承諾;二來會傷害孩子;三來會影響我和他未來的關係。 這就像抗生素一樣, 狠招不到萬不得已不要用, 用多了孩子就有抗體了。

中策是轉移

轉移就是用兒子喜歡的東西和他交換, 比如說, 如果不去看換輪胎, 那就給你買一個新玩具。

Advertisiment
不過, 這種方式的問題是過於物質化, 雖轉移了孩子的需求, 卻失去了一個讓他探索的機會, 可能讓孩子今後的興趣變得單一、乏味。

上策是溝通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 可以滿足他的需求, 何況之前就答應過, 附帶要求孩子也答應我一個要求:回來好好吃飯。 這是雙贏的結果, 皆大歡喜。 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 首先要把他當成大人, 給予充分的尊重。

溫馨提示:

每一次遇到衝突, 親子交流的策略是:溝通合理需求, 轉移不合理需求, 控制無理需求。 每一種策略的選擇, 都要考慮到當時的環境, 權衡利弊, 減輕對孩子造成的影響。 當然, 最關鍵的是, 要多用溝通的方式解決問題。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