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長與孩子對話有技巧

單元測驗的成績出來了, 婷婷一臉喜悅地回到家。
“媽媽, 我們今天考數學了。 ”“是嗎, 這回得了多少分?”“82分, 比上次高10分呢。 ”婷婷有幾分驕傲地說。 “哦, 這回是比上次進步了。 唉, 你知道隔壁的揚揚考了多少分嗎?”“好像是90分吧。 ”婷婷有點不高興地回答道。 母親似乎並沒有察覺, 接著問:“怎麼又比她考得差?你努點力行嗎?”“你憑什麼說我沒努力?比上次提高了10分, 老師還表揚我進步了呢, 就你總是不滿意。 ”婷婷生氣了, 她提高嗓門喊了起來。 “你怎麼這麼不懂事, 我這不是為你好嗎。 你看人家揚揚, 每次都考得那麼好, 哪像你時好時差,

Advertisiment
也不知道爭點氣。 ”“我怎麼不爭氣啦?你嫌我丟你的臉是不是?人家揚揚好, 那就讓她做你的女兒好啦。 ”婷婷氣衝衝地走進自己的房間, “砰”的一聲把門關上了。
類似事情在很多家庭時有發生, 本來很平常的對話, 說著說著雙方就吵了起來。 與孩子對話為什麼就這麼難呢?孩子怎麼就不能理解父母呢?像這位母親一樣, 很多父母也曾不止一次地問自己。
她們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就上例而言, 孩子不領情, 母女對話不歡而散, 主要原因是雙方都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 缺乏換位思考。 這樣就很難體驗到對方的內心感受, 導致雙方心理活動的錯位。 即, 母親想的是婷婷應該馬上把成績搞上去, 卻不知道孩子此時最需要的是媽媽的表揚和鼓勵;婷婷覺得媽媽應該為自己成績的提高而高興,
Advertisiment
卻不懂得母親把自己與鄰居孩子比是希望自己能有更大的進步。 由於母女內心的想法不同、期待不同, 彼此都沿著自己的思維方向與對方對話, 所以就出現了對話雙方的不滿, 甚至反感。 由此, 一場母女間的“舌戰”自然就不可避免。
要使對話雙方能有良好的溝通, 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很重要。 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 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理解她的內心感受, 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說好每一句話。 簡單點說, 站在對方的角度, 就是要學會進入人的內心, 瞭解對方的所思、所想和所盼, 這樣交談才能流暢、愉快和有效。 比如上例, 母親聽到女兒“媽媽,
Advertisiment
我們今天考數學了”的話後, 可以對女兒說:“是嗎, 媽媽相信你這次一定比上次考得好。 ”當女兒回答說:“82分, 比上次高10分呢”時, 母親應該說:“都提高10分啦, 真是太了不起了。 我說了你很有潛力吧, 媽媽相信你一定還會有提高!”女兒聽到母親的鼓勵後定會很興奮, 這樣對話就能順暢地進行。 作為父母, 當孩子取得成績時, 一定要與他一起高興, 給予他表揚和鼓勵, 讓他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這不但能密切母子關係, 還可以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 使他更加努力。 在孩子遇到困難和失敗時, 要注意給他支持和安慰, 不要雪上加霜地數落他, 這樣孩子才會有信心。 如果發現孩子不高興, 也不要埋怨和嘮叨, 要引導他把煩惱和痛苦宣洩出來,
Advertisiment
讓他感受到父母的愛☆禁☆撫。 時間長了, 孩子就能感覺到父母像夥伴、像朋友, 就會在心裡接受你, 主動與你交流, 並按照你的要求去行動。
站在對方的角度, 是對他人的尊重, 也是與人溝通的一種技巧。 它能避免和減少對話雙方的戒備和猜疑, 弱化和消除對話過程中的不愉快, 能使我們更好地瞭解對方, 傳遞我們的意圖, 從而使對話朝著期望的方向進行。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