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長與孩子的有效溝通的十大要點(2)

當孩子們的感覺很好的時候, 他們就會做得很好。 如果孩子們能感受到自己被別人瞭解、關心和重視, 他們就會更加主動地學習、與人合作和關愛他人。 一些家長錯誤地認為對孩子大喊大叫、羞辱、傷害或者命令, 會讓他們表現得更好。 但實際上, 這些方法只能適得其反。 它們造成的壞影響可能會很快顯現, 也可能會持續很多年。 以我的臨床經驗來看, 這種影響會一直存在。 在你使用了這些嚴厲的方法後, 即使孩子乖乖地聽從了你的命令, 你也要注意她已經對你產生了不滿, 而且你在她心目中建立起來的安全感也被嚴重地破壞了。

Advertisiment

有一天, 戴安娜來找我做育兒諮詢。 在戴安娜童年, 自己的父母十分嚴厲, 如果她不聽話, 父母就會毫不猶豫地對她大喊大叫, 打她並羞辱她。 有一次她兩歲的女兒拉娜不想離開公園時, 戴安娜大聲呵斥拉娜, 罵她是個“搗蛋鬼”, 還威脅說要把她單獨留在公園裡。 她發現拉娜這次哭得比以往都要厲害許多時, 戴安娜意識到自己一定是犯了嚴重的錯誤。 就這樣, 被女兒的反應嚇壞了的戴安娜來到我的辦公室。 事實上, 當你要求孩子做什麼事, 而孩子不願意去做的時候, 對她喊叫、罵她或者羞辱她都是無濟於事的。 在這種情況下, 移情更能促進理解, 達到良好的效果。 可以告訴你的孩子:“我知道你想留在公園裡,

Advertisiment
因為這裡很好玩, 但是我們現在不得不走了。 ”這樣能讓孩子知道你瞭解並和她有著共同的感受, 但同時要保持自己的原則。 與感覺到被羞辱的孩子相比, 覺得自己的感受被瞭解的孩子更願意去做那些讓父母高興的事。 其實在夫妻生活中, 你也一定有同樣的感受吧?假如在公共場合, 你的丈夫生氣地對你大喊大叫, 你能心情舒暢地答應他的要求嗎?不, 你一定會反擊他, 並且很有可能因為太生氣而懶得理他。 在這一點上, 幼兒和你沒有任何不同。

5. 避免爭奪控制權

大約在十八個月大的時候, 孩子們就已經開始運用自己的意志了。 他們已經長大了, 不但在心中有了自己的想法或者要求, 而且已經可以讓你知道他們的需要了。

Advertisiment
這個年齡的孩子最急切想要的就是獨立自主。 我們都聽到過寶貝們聲嘶力竭地大哭著說:“我要自己來!”應該說, 這個時期對於家長是一個相當嚴峻的考驗。

你越試圖控制你的孩子, 就越有可能產生你和孩子間的控制權爭奪。 我不主張你讓孩子來制定規則, 但是我建議你使用一定的技巧和語言讓寶貝和你一起來做這件事, 你需要的是寶貝的合作而不是抵制。 孩子的突出特點之一就是渴望幫助和取悅爸爸媽媽, 作為父母應該滿足孩子的這種需求, 並給孩子一個獨立自主的空間。

在你直接為孩子做出決定, 而不是以建設性的方式給予指導時, 往往容易和孩子發生關於控制權的爭執。

Advertisiment
作為一個家長, 你的職責應該是教導寶貝如何正確地行使她的權力。 懲罰和羞辱當然不能達到這個目標, 下面的這些方法也許會對你有所幫助。

盡可能早地給孩子們創造做決定的機會。 在嬰兒時期, 就可以讓孩子開始做一些選擇, “你是要紅色的毛毯, 還是要藍色的毛毯?”“你是想要這個奶嘴, 還是那個奶嘴?”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 一直要給她提供這種做選擇的機會。 “你是要自己下樓梯, 還是想我抱你下樓梯?”“你是要桃子, 還是要梨?”提供這些選擇的機會可以讓孩子明白, 在你看來, 她是一個有能力的人, 她可以為自己做出決定。 這也有助於幫她養成做選擇的習慣——這可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技能。

無論何時盡可能給孩子兩個可接受的選擇。

Advertisiment
給孩子選擇的機會不僅意味著給予了她權利, 還會讓她更少地和你唱反調。 當幼小的孩子感到自己擁有了權利之後, 她對你的配合默契程度會讓你驚喜萬分。 最近, 在一次聚會快要結束的時候, 一位來訪的媽媽注意到她的女兒拿著我家寶貝的一個布娃娃, 正玩得愛不釋手。 根據她以前的經驗, 這位媽媽自嘲道:“等會兒我把這個布娃娃拿走時, 我家寶貝一定會大發脾氣的。 這兒馬上就會一團糟了。 ”過了一會兒, 為了避免這場混亂, 這個媽媽問我:“你是否介意讓她先把這個布娃娃帶回家呢?”這裡值得稱讚的是, 這個媽媽能夠換個角度來解決問題。 對此, 我建議她說:“你為什麼不試著問問她:‘在你離開前, 你是想把布娃娃拿給我,還是想把它放回玩具籃呢?’”別的媽媽們也都認為可以如此嘗試一下。這位媽媽去做的結果令她深感詫異,她的女兒非常開心地把玩具放回了玩具籃,最後帶著微笑和媽媽一起離開了。

提醒孩子她擁有決定權。在給出兩個可接受的選擇後,提醒孩子選擇哪個由她自己決定。你可以這樣對孩子說:“你決定吧”,“你來選擇”,“這取決於你”,或者“你選吧”。這些話語都會以一種健康的方式增強孩子的權利感,並且減少她的抗拒。

給孩子提供幫助別人的機會。幼兒們是通過“硬連線”的方式與他人建立聯繫的,所以為了表現出自己的自主性,他們會經常抵抗一些命令,但是如果向孩子求助,他們則會非常高興地作出肯定回應。“現在去桌子那兒。”這樣的命令很可能會遭到抵抗,但是像“我需要你的説明,請你幫我把餐巾紙拿到桌子這邊來好嗎”這樣的求助往往更有可能得到積極的回應。

嘗試“即時立刻”的表達方式。比如當你要對孩子說,穿上衣服我們才能吃早餐時,請對你的孩子說:“你一穿好衣服,我們就吃早餐。”而不是你常說的:“等到你把衣服都穿好了,我們才能去吃早餐。”因為你這樣說會引導寶貝去嘗試,看看你到底願意等多久再吃早餐。但是如果你採用了我告訴你的“即時立刻”的方式,就會很有技巧地避免孩子拖延時間。

給孩子提供客觀的資訊來做判斷。不要大叫著對孩子發號施令說:“把你的腳從桌子上拿下去。”當然,更不要濫用給孩子貼標籤的方式來對待他們,比如,“你太粗野了,把你的腳從桌子上拿下去。”這種不分青紅皂白,先給孩子冠以一個罪名再說話的方式是極為錯誤的,我們管這種方式叫做對孩子的個性抹殺。請嘗試對孩子進行客觀地描述,比如,“腳應該放在桌子下面,而不是桌子上面”。你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強化你的家庭價值觀,比如,“在我們家裡是不打人的”。

6. 建立明確一致的行為準則

尊重孩子絕不是指沒有任何規矩,讓她為所欲為。尤其當孩子長大一些之後,不給孩子制訂規矩實際上是家長的失職。因為這些規矩能讓孩子獲得安全可靠、被關心的感覺,能使所有事情可以預期和控制。當你在路上開車的時候,停車標誌、交通信號燈、車道分隔線會讓你感到安心,它們會讓你知道哪裡可以走、前方有什麼情況。在家庭裡,限制和規則也起著同樣的作用,而與交通規則唯一不同的是,在你的家裡,這些規矩是用愛的方式來實施的。

實際上,孩子們是需要規則和限制的。在你管教孩子的時候,他們也許會大哭大鬧,但是你要清楚,這些規矩會讓你的寶貝們切實感覺到你很關心他們。此外,你還需要注意的是,讓孩子事先知道規矩是什麼十分重要。瑪格達·格伯在她的著作《你的自信寶貝》中指出,“聽話,就是家長先為孩子建立一套規矩,然後再負責監督孩子去執行。孩子需要知道你對她言行的期望是什麼,然後才能配合你,做到聽話”。請確定你要說的意思是什麼,然後把你真正要說的意思正確表達出來。不要對孩子進行空洞的威脅。小傢伙們其實在不斷地觀察著父母是否真的會監督他們按照規矩行事。當父母並沒有做到強制他們守規矩時,其實是傳遞給了孩子這樣的資訊:

●我說過的話可以不算數。

●這些規矩對你無效。

●我也不見得能做到。

7. 言傳身教

禮貌言行的形成是逐步發展的,需要具備瞭解他人的感受並控制自己衝動的能力,而這些對孩子來說是比較高的要求。我常常聽到家長這樣要求孩子,“用哪些詞更禮貌呢?”或者“說對不起!”。然而,這種做法只能使孩子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去重複禮貌用語,既不能教會她尊重他人,也不能教她學會感激、同情或者理解他人,而這些都是禮貌言行的基礎。

言傳身教才是教育孩子的最佳途徑。每當我丈夫幫助了我,或者出色地履行了做父親的職責之後,我都會用我的方式讓他知道,我是多麼地感謝他所做的一切,而且我這樣做的時候,總是儘量當著孩子的面來進行。在後來,當我的女兒門德斯大約兩歲的時候,有一天晚上,她生病吐在了床上,我丈夫立刻來到她的房間,幫她更換了床單,並安慰她。當他做好後要離開房間時,在一片黑暗之中,我們聽到門德斯說:“爸爸,謝謝你照顧我。”她這出乎意料的反應是如此的真誠,在那一刻深深地溫暖了我們的心。

8. 認識到你所使用的語言的力量

有效溝通的十個要點涵蓋了上文提到全部四種溝通類型。在孩子的任何年齡,使用這些秘訣都會提高你與他們進行溝通的能力。

1. 真正傾聽孩子的聲音

大多數父母都發現,告訴孩子大人想要什麼非常容易,而傾聽孩子的渴望和需求則困難得多。真正的傾聽和理解孩子不僅是指你聽到了她正在說什麼,更需要你透過這些資訊來瞭解她真正的需求。舉例來說,每天吃過晚餐後,兩歲半大的查斯丁都會告訴父母他是“約翰寶寶”。而約翰是他兩個月大的表弟的名字。查斯丁的父母沒有僅僅告訴他“不是的,你不是約翰寶寶。你是查斯丁。你已經是一個大男孩了”。他們耐心地傾聽他,問他一些問題,並且和他在一起玩。查斯丁想要倒退成為一個“小寶寶”的表達,使他的父母意識到,查斯丁實際上是需要更多的關心。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這種倒退或表現出需要更多關心的情況很是常見的,比如當孩子剛剛開始學爬、學步、學說話、練習如廁或者換到一個大床時,寶貝們有時會倒退到以前不會這些技能的狀態。事實上,對於長大成為一個“大男孩”或者“大女孩”這件事,幼兒是感到十分矛盾的,他們通常會通過這樣的倒退把他們的矛盾表達出來。

孩子們在出生後並沒有一個現成的詞彙量儲備,對於幼兒來說,完成一個簡單的句子都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當孩子特別興奮或者不安的時候,這種情況尤為明顯。作為家長,你應該做的是俯下身,平視孩子,耐心地給予孩子全部的注意。通過這樣做,你給孩子傳遞了下面的資訊,對於我來說,你是最重要的,我關心你的一切。請關掉電腦和電視,掛斷電話,用心傾聽孩子的話,讓孩子知道她值得獲得你全部的關注。

2. 尊重孩子的感情

無論是在嬰兒時期,寶寶在換尿布時通過踢腿來表達不想被換尿布的願望,或是在八個月時,直接把她玩不好的玩具扔了出去,還是在她3歲時親自告訴你她討厭她的保姆,作為一個家長,你應該做的就是傾聽孩子的描述,並將你的理解表達出來。比如,你可以使用下面的說法:“我發現你現在真的不想換尿布”,“這個玩具看起來並不好玩”,或者“保姆很難像爸爸媽媽一樣,是吧”。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遇到這些情況的時候,太多的父母並沒有這樣說,相反他們選擇了對孩子說:“別動了”,“不要扔你的玩具”,或者“你應該不是真的討厭你的保姆”。這樣的回答會讓孩子感到無法與父母分享他們的感情。許多父母擔心認可孩子負面的情緒會讓他們感覺更糟,但事實恰恰相反,給孩子一個空間釋放負面的情緒,通常會讓這些情緒消失得更快。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可以允許孩子們去做他們想幹的一切事情。比如說,應該絕對禁止你的孩子打、推別的小朋友,或者揪別的小朋友的頭髮。在自己家裡,孩子們需要家長給他們建立一些規則並且切實去執行規則,這樣會讓他們感到非常安全。簡單地說,孩子們可以表達各種感情,但他們的行為則需要加以限制。

幼兒們是通過家長對他們的回饋來瞭解感情的。孩子們出生時並沒有能夠描述感情的現成詞彙,慢慢地他們才能學會如何表達各種情緒。《在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作者海姆·吉諾特發現:孩子們是通過照鏡子來瞭解自己的身體,通過大人對他們感情的回應來瞭解自己的感情的。如果一個孩子的感情能夠得到很好的理解和正常釋放,他就能夠更好地成長,在做事時也能表現得更加專注。讓孩子明白她的感受是正常人類體驗的一部分是很重要的。

3. 建立孩子的成功感

我們不能在本應入睡的時間帶孩子去吃晚餐,還要求她表現很好,也不應該把一個水晶擺設放在孩子可以夠得著的地方而指望孩子不去玩它(也不把它摔壞),更不要因為孩子在吃了番茄醬義大利面之後弄髒了衣服而生氣。家長應該瞭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能做到什麼,不能做到什麼,並對孩子抱有現實合理的期望。

我們的寶貝都想表現得很好。但是即使有時候孩子好像在專門和你對著幹,你也一定要明白這不是他們本來的意思,作為一位家長,理解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在出生後的前幾年裡,孩子大腦的理性水準還非常低,他們的行為更多是由本能所控制的。作為一個家長、教育工作者和嬰兒集團的總裁阿利森·拉托那經常說:“有時候孩子無法讓自己的身體停下來。”換句話說,雖然有時候你認為孩子應該知道怎麼做會更好,但是孩子的本能會讓他們無法停止某種行為。

在一位朋友的孩子的兩歲生日聚會上,我就親身經歷了能夠充分說明這個觀點的一件事。當天,聚會的主人在地上放了瓶裝水、果汁和冰塊各兩大桶供客人自取。當時,我的女兒正開心地玩著冰塊和水瓶,在我們旁邊有一個非常可愛的小女孩,她好像也對這些光滑閃亮的冰塊十分著迷,當她把手伸進一個冰桶時,她的媽媽抓住了孩子的手並大聲說:“不要摸!海莉,不要摸!不要摸這個!”這種極端的反應把小女孩嚇壞了。但孩子的媽媽並沒有帶她離開這個冰桶,而是繼續站在那裡,看著她的女兒。對於小海莉來說,這個冰桶的誘惑力實在是太大了,她完全控制不住,又把手伸向了另一個冰桶。這次她的媽媽一下抓住孩子的頭並大叫起來:“不要摸!我告訴過你不要摸的!我和你說話的時候你要看著我。看著我!”

當我找到一個機會和這位媽媽交談的時候,她告訴我她的女兒海莉只有十八個月大,今天這個孩子就是故意和她過不去。毋庸置疑的是,在這一幕中許多事情都錯了。首先,一個十八個月大的孩子在大多數時候是不能控制自己的本能的——即使有些時候你看到了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做得很好,也不要期望她能一直如此。其次,對一個這麼小的孩子大叫著說“不”,只可能嚇著她,而無法教給她任何東西。第三,讓一個年幼的孩子持續注視著別人的眼睛,很有可能會讓她的注意力保持在對視這件事上,反而使她無法聽清楚你在說什麼,也就聽不進去你的要求了。從我的角度來看,在一個盛夏的生日聚會上,讓十八個月大的孩子玩會兒裝在桶裡的冰塊,相對來說是沒有什麼不妥之處的。當然,假如別的媽媽不能接受這種行為,也應該立刻把孩子從吸引她的冰桶旁邊帶走,而不應該大聲訓斥和羞辱孩子,要知道,孩子只是做了自己本能想做的事。

專家的意見

糟糕的環境影響

儘管並不是我發明的,但我經常會使用“糟糕的環境影響”這個貼切的說法。

糟糕的環境影響是指,一些時候孩子的壞習慣是由她當時所處的具體環境造成或者加重的。比如,沒有睡午覺或者沒有吃飯,睡得太晚或者起得太早,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參加了一個人太多的生日聚會,等等。我們身邊這些糟糕的環境因素會直接反映到孩子的行為或者不良行為上。比如,當你去看望祖母時,看到她咖啡桌上精緻的陶瓷茶具,你很可能會順口就對你兩歲大的孩子說“不要碰”。可問題是,面對這樣閃閃發光的茶壺,誰可以抗拒得了不去摸一摸它呢?具體的環境使得孩子難以控制自己的行為,表現良好。

有時候,大多數孩子發脾氣都是因為他正受到這種糟糕的環境影響。孩子會學習表現自己,並且陶醉於自己的這種能力。而當要求受挫時,孩子就可能會找茬般地發一發脾氣。但是當你的孩子突然沒有原因的暴怒或者幾近崩潰的時候,當他非常地不合作或讓人生厭的時候,這常常就是糟糕的環境影響造成的結果。

預知會引起孩子發怒的起因和爆發的心理極限,有助於避免孩子的發作,當然這是很難做到的。正如不同的孩子對饑餓和疲勞,對人群和新的環境,對各種各樣的刺激,都有著不同的容忍度一樣,對於不同的孩子,環境影響也會產生不同的作用。

如果你能夠根據孩子的年齡、發展階段與性格特點,給予他合理的期望,再加上承認存在糟糕的環境影響,這簡直就像為處於發脾氣這個黑暗隧道的盡頭的孩子帶來光明的火種一樣棒。

——貝特西·布朗·布勞恩,兒童發展和行為專家,養育之路公司的創始人,《告訴我該說什麼》和《你不是我的老闆》的作者

4. 讓孩子感到自己被瞭解

父母必須謹慎措辭。特別是“貼標籤”這種行為,是對孩子極大的不尊重和蔑視,會對他們造成嚴重的傷害(例如,“喬伊總是早上不高興”,“這個奧利維亞,真是個壞孩子!”)。對一個孩子性格的評價往往會成為他自我實現的預言。因為孩子們總是想當然地認為成年人懂得比他們多,他們相信我們的評價勝過他們自己。一個被斷定為“害羞”的孩子到最後就會相信她是害羞的。給孩子某種特定的論斷還會掩蓋住孩子真正的優點。比如,一個害羞的孩子可能具有極為敏銳的洞察力,在決定何時開始以及如何去做之前,他都會仔細地觀察周圍的人和環境。這樣的孩子在與他人熟悉之前,就能夠對別人有所瞭解。在這種個性特點的基礎上,他還可以發展出其他的一些優勢。

甚至一個表面看起來是褒義詞的論斷都有可能對孩子的發展產生限制,因為這樣做會讓孩子不能去嘗試其他不同的方面。比如,你總愛叫愛瑪“好女孩”,而有些時候愛瑪並不認為自己“好”,尤其當你把新生的弟弟帶回家來時,因為她感到自己不是“小”的孩子,她的反應可能是想扔掉他。對於孩子來說,如果你告訴她的(她是一個“好”女孩)和她真正感受到的(她不是一個那麼“好”的女孩)有所不同,那麼這種差異將會引起她相當大的焦慮。

如果孩子做了什麼事打擾到你,要告訴孩子(是她的),而不是她本身這種行為讓你感到煩惱。你甚至可以告訴孩子你根據她的行為所做的邏輯推論。舉例來講,你可以這樣說:“你把勺子扔到地上了。讓我想一想,你一定是吃飽了。”而不是說:“你太不小心了。”這不但會讓孩子區分出她的行為和她本人的不同,也會幫助她理解她的行為會產生的後果。

罵人或者不雅昵稱造成的傷害會一直影響著孩子。在育兒講座中,不論何時,只要我談到這個話題,總是不可避免地有一兩對父母承認他們正對孩子使用有傷害性的綽號或者言辭。比如,一個媽媽承認她叫自己的孩子“笨蛋”,一個爸爸叫她骨架有點大的小女兒為“馬克牌卡車”。父母的言辭具有強大的力量,既可以幫助孩子建立或者增強——也可以徹底破壞和毀滅——他們的自尊心和自我感受。

9. 給孩子留出過渡時間

孩子,尤其是幼兒,都有自己的活動節奏。和我們相比,他們的節奏要慢得多,特別是當他們正在進行自己喜歡的活動時,這一點就更為顯著。在你要他們停止這個活動去進行一個新的活動時,請給他們兩次提醒,讓他們有所準備,這樣可以使過渡更為順利。“還有五分鐘我們就要停止畫畫,收拾顏料去洗澡了。”兩分鐘後,再次提醒孩子:“還有三分鐘,我們就要停止畫畫,收拾顏料去洗澡了。”有時候,孩子玩得太投入了,可能會沒有聽到你在說什麼,或者聽到了故意不理你。遇到這種情況,你可以蹲下來,與她的視線相平,再清楚地和她說一遍。如果她還是沒有注意到,那麼你還可以用手輕輕地撫摸她的後背或者肩膀,讓她注意到你。時間到了之後,提醒孩子,然後再給她片刻時間調整,就可以過渡到下一個活動了。

很多家長都發現,唱歌可以更加順利地讓孩子從一件事轉移到另一件事上。比如在我們家打掃衛生時,我們就唱“打掃歌”:

打掃起來,打掃起來,

每一個人,每一個地方,

打掃起來,打掃起來,

每一個人都來幫忙。

很多家長都發明了屬於他們自己的歌。我的一個朋友會在他們結束一個活動而開始另外一個活動時,一起唱“再見歌”。一旦你的孩子長大到可以唱有歌詞的歌時,唱歌能幫助她感受到自己是大家中的一員,這種體驗也會讓事件轉換變得更加容易。

10. 恰當地對孩子說“不”

幼兒需要邊界和限制。對孩子說“不”可以幫助她形成自己的性格、建立自己的原則。這樣做可以讓她知道,她不能得到所有她想要的東西,還能讓她學會如何去應對不能立刻得到滿足的要求——最終的目的是教會她如何對自己說“不”(比如,“我已經吃飽了,我真的還想吃第二塊巧克力蛋糕嗎?不,我想我還是不吃了。”或者“我累了——今天的微積分課,我就蹺課吧。不,實際上這對我不好。我應該去上課。”)。也就是說,你永遠不應該只是為了說“不”而對孩子說“不”,這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現。

在一天之中,我可能會表達二十次“不”的意思,但是幾乎從來不會真正說出“不”這個詞。原因在於,假如你整天都在說“不”,那麼“不”這個詞就會失去它的意義和力量,而孩子就會開始聽而不聞。只有當孩子快要碰到熱的火爐或者就要跑到大街上時,我才會說“不”。通過有選擇性地使用,“不”這個詞被賦予了非常嚴肅的含義。在貝蒂·哈特和陶德·裡斯利所做的一項研究中發現,三歲的幼兒如果長期處於一個不斷被訓斥的環境中(比如“不要”、“不能”、“停下來”),與那些很少接觸到負面回饋資訊的孩子相比而言,他們的語言技能會更低。或許是由於他們接觸到的語言很少,他們的智商也更低。如果你只是說“不”的話,你的孩子也就只能聽到一個詞彙,然而假如你說的是“請不要這樣做”或者“如果我們換這個玩具來玩,你覺得怎麼樣”,你就讓他接觸到了更多的詞彙,也就能夠提高孩子的語言發展水準和智商了。

下面的十種方式並沒有真正說出“不”這個詞,卻表達了“不”的含義:

●告訴孩子,她還可以做什麼。

●試著說:“因為……所以我不想讓你這樣做。”

●分散注意力以及改變關注點。

●用一個能接受的物品來代替不可接受的物品。

●提供兩個具有可行性的選擇。

●闡明規則。

●在解釋原因時,使用與孩子的年齡相適合的言辭和例子。

●推遲滿足孩子的要求。

●運用幽默來化解問題。

●認可隱藏在孩子未被同意的請求所蘊涵的願望。

提示:確保在家裡孩子能夠進入的房間中,孩子的活動是安全的,這樣你就可以不用說太多的“不”字了。

你是想把布娃娃拿給我,還是想把它放回玩具籃呢?’”別的媽媽們也都認為可以如此嘗試一下。這位媽媽去做的結果令她深感詫異,她的女兒非常開心地把玩具放回了玩具籃,最後帶著微笑和媽媽一起離開了。

提醒孩子她擁有決定權。在給出兩個可接受的選擇後,提醒孩子選擇哪個由她自己決定。你可以這樣對孩子說:“你決定吧”,“你來選擇”,“這取決於你”,或者“你選吧”。這些話語都會以一種健康的方式增強孩子的權利感,並且減少她的抗拒。

給孩子提供幫助別人的機會。幼兒們是通過“硬連線”的方式與他人建立聯繫的,所以為了表現出自己的自主性,他們會經常抵抗一些命令,但是如果向孩子求助,他們則會非常高興地作出肯定回應。“現在去桌子那兒。”這樣的命令很可能會遭到抵抗,但是像“我需要你的説明,請你幫我把餐巾紙拿到桌子這邊來好嗎”這樣的求助往往更有可能得到積極的回應。

嘗試“即時立刻”的表達方式。比如當你要對孩子說,穿上衣服我們才能吃早餐時,請對你的孩子說:“你一穿好衣服,我們就吃早餐。”而不是你常說的:“等到你把衣服都穿好了,我們才能去吃早餐。”因為你這樣說會引導寶貝去嘗試,看看你到底願意等多久再吃早餐。但是如果你採用了我告訴你的“即時立刻”的方式,就會很有技巧地避免孩子拖延時間。

給孩子提供客觀的資訊來做判斷。不要大叫著對孩子發號施令說:“把你的腳從桌子上拿下去。”當然,更不要濫用給孩子貼標籤的方式來對待他們,比如,“你太粗野了,把你的腳從桌子上拿下去。”這種不分青紅皂白,先給孩子冠以一個罪名再說話的方式是極為錯誤的,我們管這種方式叫做對孩子的個性抹殺。請嘗試對孩子進行客觀地描述,比如,“腳應該放在桌子下面,而不是桌子上面”。你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強化你的家庭價值觀,比如,“在我們家裡是不打人的”。

6. 建立明確一致的行為準則

尊重孩子絕不是指沒有任何規矩,讓她為所欲為。尤其當孩子長大一些之後,不給孩子制訂規矩實際上是家長的失職。因為這些規矩能讓孩子獲得安全可靠、被關心的感覺,能使所有事情可以預期和控制。當你在路上開車的時候,停車標誌、交通信號燈、車道分隔線會讓你感到安心,它們會讓你知道哪裡可以走、前方有什麼情況。在家庭裡,限制和規則也起著同樣的作用,而與交通規則唯一不同的是,在你的家裡,這些規矩是用愛的方式來實施的。

實際上,孩子們是需要規則和限制的。在你管教孩子的時候,他們也許會大哭大鬧,但是你要清楚,這些規矩會讓你的寶貝們切實感覺到你很關心他們。此外,你還需要注意的是,讓孩子事先知道規矩是什麼十分重要。瑪格達·格伯在她的著作《你的自信寶貝》中指出,“聽話,就是家長先為孩子建立一套規矩,然後再負責監督孩子去執行。孩子需要知道你對她言行的期望是什麼,然後才能配合你,做到聽話”。請確定你要說的意思是什麼,然後把你真正要說的意思正確表達出來。不要對孩子進行空洞的威脅。小傢伙們其實在不斷地觀察著父母是否真的會監督他們按照規矩行事。當父母並沒有做到強制他們守規矩時,其實是傳遞給了孩子這樣的資訊:

●我說過的話可以不算數。

●這些規矩對你無效。

●我也不見得能做到。

7. 言傳身教

禮貌言行的形成是逐步發展的,需要具備瞭解他人的感受並控制自己衝動的能力,而這些對孩子來說是比較高的要求。我常常聽到家長這樣要求孩子,“用哪些詞更禮貌呢?”或者“說對不起!”。然而,這種做法只能使孩子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去重複禮貌用語,既不能教會她尊重他人,也不能教她學會感激、同情或者理解他人,而這些都是禮貌言行的基礎。

言傳身教才是教育孩子的最佳途徑。每當我丈夫幫助了我,或者出色地履行了做父親的職責之後,我都會用我的方式讓他知道,我是多麼地感謝他所做的一切,而且我這樣做的時候,總是儘量當著孩子的面來進行。在後來,當我的女兒門德斯大約兩歲的時候,有一天晚上,她生病吐在了床上,我丈夫立刻來到她的房間,幫她更換了床單,並安慰她。當他做好後要離開房間時,在一片黑暗之中,我們聽到門德斯說:“爸爸,謝謝你照顧我。”她這出乎意料的反應是如此的真誠,在那一刻深深地溫暖了我們的心。

8. 認識到你所使用的語言的力量

有效溝通的十個要點涵蓋了上文提到全部四種溝通類型。在孩子的任何年齡,使用這些秘訣都會提高你與他們進行溝通的能力。

1. 真正傾聽孩子的聲音

大多數父母都發現,告訴孩子大人想要什麼非常容易,而傾聽孩子的渴望和需求則困難得多。真正的傾聽和理解孩子不僅是指你聽到了她正在說什麼,更需要你透過這些資訊來瞭解她真正的需求。舉例來說,每天吃過晚餐後,兩歲半大的查斯丁都會告訴父母他是“約翰寶寶”。而約翰是他兩個月大的表弟的名字。查斯丁的父母沒有僅僅告訴他“不是的,你不是約翰寶寶。你是查斯丁。你已經是一個大男孩了”。他們耐心地傾聽他,問他一些問題,並且和他在一起玩。查斯丁想要倒退成為一個“小寶寶”的表達,使他的父母意識到,查斯丁實際上是需要更多的關心。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這種倒退或表現出需要更多關心的情況很是常見的,比如當孩子剛剛開始學爬、學步、學說話、練習如廁或者換到一個大床時,寶貝們有時會倒退到以前不會這些技能的狀態。事實上,對於長大成為一個“大男孩”或者“大女孩”這件事,幼兒是感到十分矛盾的,他們通常會通過這樣的倒退把他們的矛盾表達出來。

孩子們在出生後並沒有一個現成的詞彙量儲備,對於幼兒來說,完成一個簡單的句子都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當孩子特別興奮或者不安的時候,這種情況尤為明顯。作為家長,你應該做的是俯下身,平視孩子,耐心地給予孩子全部的注意。通過這樣做,你給孩子傳遞了下面的資訊,對於我來說,你是最重要的,我關心你的一切。請關掉電腦和電視,掛斷電話,用心傾聽孩子的話,讓孩子知道她值得獲得你全部的關注。

2. 尊重孩子的感情

無論是在嬰兒時期,寶寶在換尿布時通過踢腿來表達不想被換尿布的願望,或是在八個月時,直接把她玩不好的玩具扔了出去,還是在她3歲時親自告訴你她討厭她的保姆,作為一個家長,你應該做的就是傾聽孩子的描述,並將你的理解表達出來。比如,你可以使用下面的說法:“我發現你現在真的不想換尿布”,“這個玩具看起來並不好玩”,或者“保姆很難像爸爸媽媽一樣,是吧”。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遇到這些情況的時候,太多的父母並沒有這樣說,相反他們選擇了對孩子說:“別動了”,“不要扔你的玩具”,或者“你應該不是真的討厭你的保姆”。這樣的回答會讓孩子感到無法與父母分享他們的感情。許多父母擔心認可孩子負面的情緒會讓他們感覺更糟,但事實恰恰相反,給孩子一個空間釋放負面的情緒,通常會讓這些情緒消失得更快。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可以允許孩子們去做他們想幹的一切事情。比如說,應該絕對禁止你的孩子打、推別的小朋友,或者揪別的小朋友的頭髮。在自己家裡,孩子們需要家長給他們建立一些規則並且切實去執行規則,這樣會讓他們感到非常安全。簡單地說,孩子們可以表達各種感情,但他們的行為則需要加以限制。

幼兒們是通過家長對他們的回饋來瞭解感情的。孩子們出生時並沒有能夠描述感情的現成詞彙,慢慢地他們才能學會如何表達各種情緒。《在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作者海姆·吉諾特發現:孩子們是通過照鏡子來瞭解自己的身體,通過大人對他們感情的回應來瞭解自己的感情的。如果一個孩子的感情能夠得到很好的理解和正常釋放,他就能夠更好地成長,在做事時也能表現得更加專注。讓孩子明白她的感受是正常人類體驗的一部分是很重要的。

3. 建立孩子的成功感

我們不能在本應入睡的時間帶孩子去吃晚餐,還要求她表現很好,也不應該把一個水晶擺設放在孩子可以夠得著的地方而指望孩子不去玩它(也不把它摔壞),更不要因為孩子在吃了番茄醬義大利面之後弄髒了衣服而生氣。家長應該瞭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能做到什麼,不能做到什麼,並對孩子抱有現實合理的期望。

我們的寶貝都想表現得很好。但是即使有時候孩子好像在專門和你對著幹,你也一定要明白這不是他們本來的意思,作為一位家長,理解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在出生後的前幾年裡,孩子大腦的理性水準還非常低,他們的行為更多是由本能所控制的。作為一個家長、教育工作者和嬰兒集團的總裁阿利森·拉托那經常說:“有時候孩子無法讓自己的身體停下來。”換句話說,雖然有時候你認為孩子應該知道怎麼做會更好,但是孩子的本能會讓他們無法停止某種行為。

在一位朋友的孩子的兩歲生日聚會上,我就親身經歷了能夠充分說明這個觀點的一件事。當天,聚會的主人在地上放了瓶裝水、果汁和冰塊各兩大桶供客人自取。當時,我的女兒正開心地玩著冰塊和水瓶,在我們旁邊有一個非常可愛的小女孩,她好像也對這些光滑閃亮的冰塊十分著迷,當她把手伸進一個冰桶時,她的媽媽抓住了孩子的手並大聲說:“不要摸!海莉,不要摸!不要摸這個!”這種極端的反應把小女孩嚇壞了。但孩子的媽媽並沒有帶她離開這個冰桶,而是繼續站在那裡,看著她的女兒。對於小海莉來說,這個冰桶的誘惑力實在是太大了,她完全控制不住,又把手伸向了另一個冰桶。這次她的媽媽一下抓住孩子的頭並大叫起來:“不要摸!我告訴過你不要摸的!我和你說話的時候你要看著我。看著我!”

當我找到一個機會和這位媽媽交談的時候,她告訴我她的女兒海莉只有十八個月大,今天這個孩子就是故意和她過不去。毋庸置疑的是,在這一幕中許多事情都錯了。首先,一個十八個月大的孩子在大多數時候是不能控制自己的本能的——即使有些時候你看到了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做得很好,也不要期望她能一直如此。其次,對一個這麼小的孩子大叫著說“不”,只可能嚇著她,而無法教給她任何東西。第三,讓一個年幼的孩子持續注視著別人的眼睛,很有可能會讓她的注意力保持在對視這件事上,反而使她無法聽清楚你在說什麼,也就聽不進去你的要求了。從我的角度來看,在一個盛夏的生日聚會上,讓十八個月大的孩子玩會兒裝在桶裡的冰塊,相對來說是沒有什麼不妥之處的。當然,假如別的媽媽不能接受這種行為,也應該立刻把孩子從吸引她的冰桶旁邊帶走,而不應該大聲訓斥和羞辱孩子,要知道,孩子只是做了自己本能想做的事。

專家的意見

糟糕的環境影響

儘管並不是我發明的,但我經常會使用“糟糕的環境影響”這個貼切的說法。

糟糕的環境影響是指,一些時候孩子的壞習慣是由她當時所處的具體環境造成或者加重的。比如,沒有睡午覺或者沒有吃飯,睡得太晚或者起得太早,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參加了一個人太多的生日聚會,等等。我們身邊這些糟糕的環境因素會直接反映到孩子的行為或者不良行為上。比如,當你去看望祖母時,看到她咖啡桌上精緻的陶瓷茶具,你很可能會順口就對你兩歲大的孩子說“不要碰”。可問題是,面對這樣閃閃發光的茶壺,誰可以抗拒得了不去摸一摸它呢?具體的環境使得孩子難以控制自己的行為,表現良好。

有時候,大多數孩子發脾氣都是因為他正受到這種糟糕的環境影響。孩子會學習表現自己,並且陶醉於自己的這種能力。而當要求受挫時,孩子就可能會找茬般地發一發脾氣。但是當你的孩子突然沒有原因的暴怒或者幾近崩潰的時候,當他非常地不合作或讓人生厭的時候,這常常就是糟糕的環境影響造成的結果。

預知會引起孩子發怒的起因和爆發的心理極限,有助於避免孩子的發作,當然這是很難做到的。正如不同的孩子對饑餓和疲勞,對人群和新的環境,對各種各樣的刺激,都有著不同的容忍度一樣,對於不同的孩子,環境影響也會產生不同的作用。

如果你能夠根據孩子的年齡、發展階段與性格特點,給予他合理的期望,再加上承認存在糟糕的環境影響,這簡直就像為處於發脾氣這個黑暗隧道的盡頭的孩子帶來光明的火種一樣棒。

——貝特西·布朗·布勞恩,兒童發展和行為專家,養育之路公司的創始人,《告訴我該說什麼》和《你不是我的老闆》的作者

4. 讓孩子感到自己被瞭解

父母必須謹慎措辭。特別是“貼標籤”這種行為,是對孩子極大的不尊重和蔑視,會對他們造成嚴重的傷害(例如,“喬伊總是早上不高興”,“這個奧利維亞,真是個壞孩子!”)。對一個孩子性格的評價往往會成為他自我實現的預言。因為孩子們總是想當然地認為成年人懂得比他們多,他們相信我們的評價勝過他們自己。一個被斷定為“害羞”的孩子到最後就會相信她是害羞的。給孩子某種特定的論斷還會掩蓋住孩子真正的優點。比如,一個害羞的孩子可能具有極為敏銳的洞察力,在決定何時開始以及如何去做之前,他都會仔細地觀察周圍的人和環境。這樣的孩子在與他人熟悉之前,就能夠對別人有所瞭解。在這種個性特點的基礎上,他還可以發展出其他的一些優勢。

甚至一個表面看起來是褒義詞的論斷都有可能對孩子的發展產生限制,因為這樣做會讓孩子不能去嘗試其他不同的方面。比如,你總愛叫愛瑪“好女孩”,而有些時候愛瑪並不認為自己“好”,尤其當你把新生的弟弟帶回家來時,因為她感到自己不是“小”的孩子,她的反應可能是想扔掉他。對於孩子來說,如果你告訴她的(她是一個“好”女孩)和她真正感受到的(她不是一個那麼“好”的女孩)有所不同,那麼這種差異將會引起她相當大的焦慮。

如果孩子做了什麼事打擾到你,要告訴孩子(是她的),而不是她本身這種行為讓你感到煩惱。你甚至可以告訴孩子你根據她的行為所做的邏輯推論。舉例來講,你可以這樣說:“你把勺子扔到地上了。讓我想一想,你一定是吃飽了。”而不是說:“你太不小心了。”這不但會讓孩子區分出她的行為和她本人的不同,也會幫助她理解她的行為會產生的後果。

罵人或者不雅昵稱造成的傷害會一直影響著孩子。在育兒講座中,不論何時,只要我談到這個話題,總是不可避免地有一兩對父母承認他們正對孩子使用有傷害性的綽號或者言辭。比如,一個媽媽承認她叫自己的孩子“笨蛋”,一個爸爸叫她骨架有點大的小女兒為“馬克牌卡車”。父母的言辭具有強大的力量,既可以幫助孩子建立或者增強——也可以徹底破壞和毀滅——他們的自尊心和自我感受。

9. 給孩子留出過渡時間

孩子,尤其是幼兒,都有自己的活動節奏。和我們相比,他們的節奏要慢得多,特別是當他們正在進行自己喜歡的活動時,這一點就更為顯著。在你要他們停止這個活動去進行一個新的活動時,請給他們兩次提醒,讓他們有所準備,這樣可以使過渡更為順利。“還有五分鐘我們就要停止畫畫,收拾顏料去洗澡了。”兩分鐘後,再次提醒孩子:“還有三分鐘,我們就要停止畫畫,收拾顏料去洗澡了。”有時候,孩子玩得太投入了,可能會沒有聽到你在說什麼,或者聽到了故意不理你。遇到這種情況,你可以蹲下來,與她的視線相平,再清楚地和她說一遍。如果她還是沒有注意到,那麼你還可以用手輕輕地撫摸她的後背或者肩膀,讓她注意到你。時間到了之後,提醒孩子,然後再給她片刻時間調整,就可以過渡到下一個活動了。

很多家長都發現,唱歌可以更加順利地讓孩子從一件事轉移到另一件事上。比如在我們家打掃衛生時,我們就唱“打掃歌”:

打掃起來,打掃起來,

每一個人,每一個地方,

打掃起來,打掃起來,

每一個人都來幫忙。

很多家長都發明了屬於他們自己的歌。我的一個朋友會在他們結束一個活動而開始另外一個活動時,一起唱“再見歌”。一旦你的孩子長大到可以唱有歌詞的歌時,唱歌能幫助她感受到自己是大家中的一員,這種體驗也會讓事件轉換變得更加容易。

10. 恰當地對孩子說“不”

幼兒需要邊界和限制。對孩子說“不”可以幫助她形成自己的性格、建立自己的原則。這樣做可以讓她知道,她不能得到所有她想要的東西,還能讓她學會如何去應對不能立刻得到滿足的要求——最終的目的是教會她如何對自己說“不”(比如,“我已經吃飽了,我真的還想吃第二塊巧克力蛋糕嗎?不,我想我還是不吃了。”或者“我累了——今天的微積分課,我就蹺課吧。不,實際上這對我不好。我應該去上課。”)。也就是說,你永遠不應該只是為了說“不”而對孩子說“不”,這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現。

在一天之中,我可能會表達二十次“不”的意思,但是幾乎從來不會真正說出“不”這個詞。原因在於,假如你整天都在說“不”,那麼“不”這個詞就會失去它的意義和力量,而孩子就會開始聽而不聞。只有當孩子快要碰到熱的火爐或者就要跑到大街上時,我才會說“不”。通過有選擇性地使用,“不”這個詞被賦予了非常嚴肅的含義。在貝蒂·哈特和陶德·裡斯利所做的一項研究中發現,三歲的幼兒如果長期處於一個不斷被訓斥的環境中(比如“不要”、“不能”、“停下來”),與那些很少接觸到負面回饋資訊的孩子相比而言,他們的語言技能會更低。或許是由於他們接觸到的語言很少,他們的智商也更低。如果你只是說“不”的話,你的孩子也就只能聽到一個詞彙,然而假如你說的是“請不要這樣做”或者“如果我們換這個玩具來玩,你覺得怎麼樣”,你就讓他接觸到了更多的詞彙,也就能夠提高孩子的語言發展水準和智商了。

下面的十種方式並沒有真正說出“不”這個詞,卻表達了“不”的含義:

●告訴孩子,她還可以做什麼。

●試著說:“因為……所以我不想讓你這樣做。”

●分散注意力以及改變關注點。

●用一個能接受的物品來代替不可接受的物品。

●提供兩個具有可行性的選擇。

●闡明規則。

●在解釋原因時,使用與孩子的年齡相適合的言辭和例子。

●推遲滿足孩子的要求。

●運用幽默來化解問題。

●認可隱藏在孩子未被同意的請求所蘊涵的願望。

提示:確保在家裡孩子能夠進入的房間中,孩子的活動是安全的,這樣你就可以不用說太多的“不”字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