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長莫把iPad當“早教機”

專家建議, 在早教中選擇優秀的教學視頻, 讓孩子在課餘時間能夠接觸更多的資訊和知識。

過年“紅包”收到iPad 能否成為孩子的早教工具

春節剛過, 不少家長就為孩子的“紅包”發愁。 今年的“紅包”出現了新花樣, 給孩子送iPad2的特別多。 但這個時髦的“紅包”卻給家長添了大麻煩。 不少家長反映, 孩子拿到iPad2如獲至寶, 廢寢忘食地玩遊戲。 爸爸媽媽想把iPad2收起來, 孩子立即反抗, 說這是送給他的新年禮物, 父母沒有權利支配。 一位媽媽憂慮地說:“這個玩具將成為影響孩子學習的重要干擾物。 ”在對明星黃磊一家的訪談中,

Advertisiment
他就表示過, iPad就是保姆。 自己與朋友聚會時, 常會帶著五六個孩子, 同時也會帶著五六個iPad, 孩子折騰時, 就會發給每人一個。 接下來, 就會看到一圈孩子安靜地坐在那, 各玩各的。 這些所謂的高級遊戲真的能開發孩子的智力嗎?還只是父母解脫自己的工具?早教專家提醒, 太小的孩子如果經常接觸電子產品, 非但不會培養所謂的“智力”, 反而會影響孩子的視力發育、交流溝通能力等正常發展。

早教中的工具如何選擇?

潮爸潮媽熱衷用iPad早教

別看市民張先生的兒子才兩歲, 但他接觸電子產品已有近半年時間了, 自從張先生購買了一台iPad, 小傢伙就愛上了它, iPad裡教孩子認動物、給孩子講故事的軟體, 還有各種遊戲, 孩子十分感興趣,

Advertisiment
每天都要玩上好幾個小時。 張先生告訴記者, 自己是個“80後”, 這個時代出生的人一般都是上中學後才接觸電腦、手機、遊戲機等電子產品的, 現在孩子這麼小就對電子產品感興趣, 很多遊戲比他玩得還好, 他覺得很高興, 覺得這是對開發孩子智力的一種有效方法。 與張先生有相同想法的家長並不在少數。 前段時間, 趙女士就為兩歲的兒子買了台iPad。 她說, iPad既是大人們喜歡的娛樂機, 又是功能齊全的幼兒“早教機”, 不僅可以作為教輔工具, 還可以玩各種遊戲。 趙女士還說:“像‘切西瓜’遊戲。 眼要快, 手要快, 還要在高速湧現的物品中, 分辨哪是水果、哪是炸彈, 我覺得能夠很好鍛煉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 ”

常玩電子產品帶來兩大問題

Advertisiment

一家早教機構的早教專家告訴記者, 經常會有家長問她這樣的問題:“我寶寶快兩歲了, 怎麼還不開口說話啊?”而這時她就會反問家長是不是經常給孩子看電視、玩iPad。 其實問題就出在這裡。 不同的年齡階段, 對寶寶來說都有不同的發育重點。 而現在, 不少孩子的語言發育是落後的, 這主要是因為電子產品中機械的聲音只是一種被動接受, 而不是主動交流, 沒有交流就不存在發育, 這對孩子的語言發展沒有説明, 而且機械的聲音聽多了, 寶寶對父母和身邊人的聲音就會表現得不敏感, 互動交流減少, 更不利於孩子開口。 另外, 幼兒經常接觸電子產品最大的問題就是影響視力發育。 兩三歲的幼兒視力尚未發育成熟,

Advertisiment
電子產品的畫面視覺刺激過於強烈, 過長時間的注視, 會引發孩子視神經疲勞, 甚至誘發近視。

電子產品是把雙刃劍

專家認為, 對於電子產品, 家長應該秉著“不拒絕, 不依賴”的態度, 要學會正確看待電子產品, 利用它有利的一面, 同時儘量避免它帶來的一些副作用。 “讓孩子接觸電子產品, 瞭解上網知識、通話功能, 玩玩遊戲, 其實並不是什麼壞事。 ”心理諮詢專家王女士說, 但是由於孩子認知和辨別能力差, 家長事先要注意對遊戲、節目、網路內容進行選擇和過濾。 “不管怎樣, 還是提倡少玩這些虛擬的遊戲, 多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 參加戶外活動, 與小朋友一起溝通、遊玩, 這樣有助於孩子的社會化和性格發展。 ”王女士說。

Advertisiment
她認為, 畢竟電子玩具不能替代親情的交流。

給家長的建議:

1、孩子在2歲前儘量不要接觸任何電子產品, 包括電腦、電視、手機;2歲到3歲每天不要超過30分鐘, 最好分為兩次, 上下午各15分鐘。

2、給孩子使用的電子產品必須經過篩選。 建議家長多使用音訊, 而少使用視頻, 最好不要讓年幼的孩子提前接觸遊戲類的電子產品。

小編總結:嬰幼兒在成長發育過程中人與人的交流才是必不可少的, 家長每天要保持大量的親子時間, 與其把電子產品作為“早教機”, 不如親自陪伴孩子成長。 所以父母還是要負起自己的責任哦。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