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長處理情緒問題的四大誤區

誤區1:我是你爸/媽, 還怕治不了你

受傳統權威教育觀念影響, 很多父母認為自己的權威不容的孩子挑戰, 所以孩子如果不聽話, 父母就會擺出權威的架勢, 顯得高高在上, 讓孩子無條件服從。 孩子因此常常處於弱勢的地位, 但這只是暫時的屈從, 孩子也是有思維的人, 口服心不服, 所以家長的教育目的往往沒有真的達到。

誤區2:孩子有錯必須當場認錯

孩子的情緒已經跟你處於對立狀態時, 家長還是要孩子當場認錯, 不理會他的憤怒和不滿, 孩子脾氣已經處於失控狀態, 滿腦子憤怒, 又怎麼能產生內疚感呢,

Advertisiment
沒有內疚感就不會意識到自己錯在哪。 因此, 家長一定要保持冷靜, 退一步讓孩子先平息下心情, 等到孩子有好心情時再心平氣和的交流, 效果會更好些。

誤區3:孩子得吼幾句才會聽話

對於不聽話的孩子, 很多家長妄圖從聲音上、力量上讓孩子感到震懾, 所以就會對孩子大吼大叫, 這種高分貝的噪音恰恰會導致孩子心情更加煩躁。 父母如果能把自己吼叫的場景拍下來, 過後再看一定會無地自容, 只能說氣急敗壞到沒有計謀可出了。

誤區4:孩子有錯, 父母沒錯

面對孩子, 父母總是理直氣壯的認為自己沒有錯, 訓斥孩子也是常是為了證明自己沒有錯, 孩子有錯。 家長應該想想自己的言行是否都是正確的,

Advertisiment
孩子為什麼會產生錯誤, 誰要負責人。 所謂“子不教父之過”, 孩子有錯, 家長也該承擔不教之過, 父母如果沒有勇氣去承擔責任, 只是一味指責孩子, 將來孩子會和父母更沒辦法溝通。

換位思考孩子的問題

當你總是不聽孩子的傾述, 總是拿過來人的經驗對孩子說教時, 應該想想孩子是否理解你的話, 能不能接受你那一代的經驗。 孩子不是成長在父母的時代, 所以可以想像得出, 給孩子講大道理而沒有考慮孩子現在的成長環境, 實際是沒有耐心的交流。

比如天氣漸漸冷了, 孩子穿的少, 父母就要求孩子加衣服, 可孩子偏不要, 父母火了, 訓斥孩子:“不穿衣服冷死活該, 感冒了把你扔出去!”父母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強迫孩子必須加衣服,

Advertisiment
沒有考慮過孩子的想法, 孩子為什麼不要加衣服, 孩子雖然年齡小了些, 但是冷熱總是會知道的。 父母如果改成善意的提醒, 孩子到外面覺得冷時就會明白你的一片苦心了。

一次親子衝突可能傷及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信任, 所以為人父母應該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慎重考慮親子間的矛盾, 冷靜面對孩子, 等雙方情緒都穩定下來時再溝通會有很大不同, 要知道, 教育不是要激化矛盾, 而是要解決問題。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