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幼兒期(1-3歲)>幼兒護理>正文

家長要學會多鼓勵孩子

生活中常有這樣的事:已經兩歲的孩子,忸怩了一陣子后,拿起小勺,喝了一口香噴噴的大米粥,父母在一旁"加油"了:"真乘,寶寶真好,再喝一口."只見小寶寶瞇起眼睛笑了,在父母熱情鼓勵下,他一鼓作氣,自己把大米粥喝完了.

生活中還有樣的事:三歲的孩子還不愿自己喝粥,一再吵著要媽媽喂.媽媽煩了,瞪了他一眼,沒有效果,氣得伸手打了孩子一下.因此嚎啕大哭,甚至在地上打起滾來,弄得媽媽哭笑不得,只好哄著孩子,喂他吃飯.

對同一件事情,兩種態度,兩種結果,原因何在?前者善于鼓勵、引導,恰到好處地利用了兩歲左右的幼兒喜歡受到贊揚的心理因素;后者"硬軟兼施",忽視了孩子的心理特點,結果無助于孩子的進步.因而,對于一至三歲的孩子學會鼓勵他們的正確行為和種種進步,實在是父母應該掌握的一種育兒藝術.

Advertisiment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孩子在三歲前,每當行為有所進步,智力有所成就,便能適當地得到父母鼓勵,長到十歲后,他的智力發展狀況,將比三歲前未受過鼓勵的孩子要好.同時,學習動機、興趣及向上心也會發展得比較理想.鼓勵,既要有評價又要誘導,以便使孩子的想法及行為得到成人的肯定,使孩子產生"醒悟",好像正在孵育的小雞獲得"洞明",結果往往會成為驅動孩子克服困難的可貴的動因.

Advertisiment

父母應當對孩子的每一點進步都給予適當的贊揚,同時又能提新的任務;對孩子的每一個過失,如幫媽媽拿玻璃杯,一不小心把杯子打碎了;幫媽媽剝毛豆,卻把豆子扔進了垃圾箱,等等,也應鼓勵其積極因素,財時用示范的方法糾正孩子的"過失";對孩子由于侵犯別人、撒嬌、不聽話等產生的過失,也不采取高壓的方法,而要注意啟發他向好寶寶學習,給他具體指出改正的方法,鼓勵孩子改正缺點,這樣,往往可以收到比較理想的教育效果.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