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長要幫助孩子融入群體

兒童的社會性是指作為個體的兒童, 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自身與社會環境之間的關係或聯繫, 包括兒童對社會規範、習俗、成人、同伴、同伴群體和機構的認識、見解與聯繫, 兒童在社會交往中學習有關社會知識並理解有關社會規則, 在與他人的相互關係中去除自我中心, 學會理解他人和接納他人, 它是兒童所有智慧中的一部分, 並且是較其他智慧更重要的智慧。 本書在多元智慧的介紹中也曾提到過, 人際智慧也是很重要的一種智慧, 影響並制約著其他智慧的發展。 比如兒童的認知發展就是在與同伴、教師和家長的社會互動中進行的,

Advertisiment
兒童與其生存環境的互動是其智慧的源泉。

然而, 目前甚至在幼兒身上就已經套上了“學業”的枷鎖, 片面強調智力開發導致幼兒生活過早背負壓力, 不再豐富多彩, 在這樣的生活狀態下, 幼兒的社會性情感和需要得不到滿足, 緊張、壓抑、空虛的情緒只好通過兩種可怕的方式排解:一是發洩到他人身上, 二是發洩到自己身上。 比如有些幼兒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時, 就轉而通過傷害他人來發洩, 如打人、罵人、搶別人的東西或糟蹋玩具;還有一些幼兒與此相反, 他們不去找別人的麻煩, 卻把這些情緒壓在心底, 造成了自身性格的破壞。

在一次國際兒童教育研討會上, 人們達成了一種共識,

Advertisiment
即絕不能以犧牲兒童的社會性適應行為和情感的發展為代價, 來換取單純開發幼兒智力的效果。 作為家長, 首先應該行動起來, 重視孩子的社會性發展。

那麼如何培養幼兒的社會性呢?父母、老師、親戚朋友在此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但我們還是要著重談一談同齡夥伴在幼兒社會性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打開家門, 幫助孩子尋找夥伴

人是群體的存在物, 離開群體環境, 人不但不知道自己的模樣, 也不知道自己的需要;離開了群體, 人便無法展現自己, 無法證明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人需要借助物件來認識和發現自己, 這個物件就是不同成長期的不同夥伴。

孩子的歡樂是孩子給的, 孩子的學習能力、合作能力、進入群體社會的行為規範都是在群體遊戲和娛樂中建立起來的,

Advertisiment
群體給孩子一種安全感, 有了安全感, 孩子才敢展示自己, 生命內在的能量才能快速釋放出來。

心理學家曾做過多項實驗, 讓孩子進行不同類型的遊戲, 結果發現, 孩子在群體遊戲中獲得的快樂遠遠大於在獨自遊戲中獲得的快樂;而且, 群體遊戲也更趨複雜化和多元化, 有助於培養幼兒的多方面能力。 比如, 與夥伴在一起有助於提高幼兒的表達能力, 在遊戲中, 幼兒之間需要將自己的需求和情緒體驗表達出來, 互相交流, 從而能“玩兒到一起”;與夥伴在一起還有助於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和責任感, 要想參與遊戲, 就必須克服自我中心主義,

Advertisiment
遵守集體規則、制度, 並且富有責任感和分享意識, 否則就會被淘汰出局, 這在成人社會尤其明顯, 從小讓幼兒接觸這套社會“規則”有一定的意義;與夥伴在一起還能培養幼兒的同情心和理解力, 幼兒將在群體生活中學會關心他人, 理解他人, 互相幫助, 互相尊重, 這些都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要基礎。

所以, 年輕的爸爸媽媽們, 不妨打開你們家裡那扇厚重的大門, 讓孩子走出去, 讓小朋友們走進來, 給他們創造一個自由的天地, 讓他們盡情地享受童真世界。 但面對孩子們在一起嘰嘰喳喳, 家長們可能還真有困惑需要解決。

相關用戶問答